精心谋划 全力打造 共建美好家园

2012-04-29 00:00:00唐启祝毛金泉廖发香
老区建设 2012年15期

集中安置是搬迁扶贫的一种安置方式,安置点建设是搬迁扶贫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江西省吉安市自2003年开展搬迁扶贫工作以来,建有大大小小的移民集中安置点815个,但由于资金不足以及移民经济承受能力不一,安置点建设还难以达到村村标准化的程度,吉安市按照“抓好示范、逐步带动,全面提高”的思路,抓重点树典型,集中优势资源抓示范点建设,主攻样板工程,发挥了良好的示范效应。为进一步取得示范点建设新成效,推动搬迁扶贫工作的顺利开展,现结合我市实际,做些有益探索。

一、示范点建设的重要意义

对搬迁扶贫而言,示范点建设意义重大。吉安市在示范点建设规划上的高标准、基础设施上的大投入、产业扶持上的大力度,为移民们打造了一个又一个精品工程,为其它安置点建设树立了标杆,有效推动了全局工作的开展。

1、示范点建设,有利于引导移民由被动搬迁变为主动搬迁。吉安市目前已完成移民搬迁10万余人,在政府的关心关怀下,绝大部分移民过上了安定幸福的生活。万安县棉津乡的张国庆一家是吉安市第一批库区移民,2003年10月,在扶贫政策支持下,他们走出了库区,告别了没有电、靠小船出行的日子,在五丰乡棠溪移民安置点安了家。如今,他们住进了二层小楼,买了摩托车、置办了全套家具,张国庆还在移民点附近的绿风纸厂上了班,月薪两千多元,他的妻子也在镇上打工,月薪一千多元,一家过上了红红火火的日子。

据统计,吉安市还有9万多人生活在深山区、库区和地质灾害频发区,生活及创业条件非常艰苦,持续发展无可行性,所以移民搬迁的工作任务依然繁重。同时,实际搬迁工作中,很多人受故土难离的感情牵绊,不愿意搬,影响整体搬迁。对此,工作中我们要多从移民角度去考虑,多讲究方式方法创新,多做对比宣传,像张国庆这样搬迁致富的例子就是最好的典型;多带移民对象深入移民示范点了解情况、实地说法,示范点良好的生活环境、齐整的房屋设计、宽敞的水泥路、美丽的绿化带、优越的地理位置以及就业发展的广阔空间,会让他们“砰然心动”,而后化为自愿搬迁的具体行动。所谓筑巢引风,示范点建设的实情实景以及美好未来,将成为引导移民自愿搬迁、移民工作化被动为主动的利器之一,推动移民搬迁工作的顺利实施。

2、示范点建设,有利于推动城镇化建设进程。多年以来,吉安坚持“移民搬迁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的原则,将大部分移民示范点和其它安置点建在墟镇旁边,与墟镇经济带相连接,有效的增加了墟镇人口,扩大了城镇化面积,更重要的是移民新村建设壮大了墟镇经济实体,进一步推进了城镇化进程。如遂川县大汾、碧江、草林、戴家铺、五斗江、黄坑、南江,井冈山睦村、古城,万安芙蓉、安福泰山等地。全市累计有60多个移民新村与乡镇主要街道毗邻,这些新村成为墟镇经济重要的后腰带。碧江镇移民新村就建在墟镇上,目前的移民人口近500人,占该镇墟镇人口的15%。该镇政府还对移民新村做了长期的移民搬迁规划,铺好了路,搞好了绿化,只等移民来建房。预计在未来5年,该地还将吸引移民500人迁入,打造千人移民社区。

3、示范点建设,有利于吉安“五美”新农村构想早日实现。“五美”乡村建设,是吉安市委、市政府对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要求,即实现“生态美、村庄美、庭院美、生活美、乡风美”的美丽乡村。在峡江县张公石移民示范点、蒋沙移民新村,一栋栋“飞檐翘角坡屋顶”、蕴含庐陵特色的新房子展现在世人眼前,不久的将来,移民们即可以住进宽敞明亮、美观漂亮的新房子,过上用自来水、走水泥路、上宽带网、看有线电视等像城里人一样的生活。笔者每到一处,随处可见移民们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移民新村,特别是重点打造的移民示范点在建设美丽乡村方面有着先天优势。大规模建房从零开始,有效避免了老村庄房屋旧、无规划、不整齐等缺陷。移民新村可依据“五统一分”的房屋建筑要求,按照现代审美观念,合理设计建筑风格;在“五通三化一气”设施建设基础上,可以根据现代生活需求,规划建设娱乐场所、休闲小广场等公共文化类场地,这样既可以丰富乡村生活,同时有利于培养纯朴、文明、和谐乡风。我们应当抓住机遇,扬优成势,建设好移民新村,为吉安的新农村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4、示范点建设,有利于移民早日过上幸福新生活,真正实现“搬得出、稳得住、富得起”。搬迁让移民远离了穷乡僻壤、远离了地质灾害、远离了贫穷。多年来,吉安市加大对移民示范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道路硬化了、环境美化了、孩子上学近了、老表们看病方便了、移民生活富起来了,他们安居乐业、发家致富的殷殷期待变成了现实。

交通便利夯实了发展的基本条件,信息灵通带来了难得的发展商机,思想开化搅动了发展的新思维,勤劳朴实孕育了发展的无限潜质。正是在这种新形势下,移民的致富路越走越宽,生活越来越美。吉水县白沙镇本滩移民示范点的鄢书记,多次参与扶贫部门举办的实用农技培训(我市优先安排移民参与雨露计划培训),通过技术培训和自身实践经验相辅相成,他掌握了过硬的种养本领。5年前鄢书记带头承包了村里100多亩荒山种上了蜜橘,2年前已挂果,获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今年,他又准备带着村民大干一场,搞机械化种植,实施农业综合开发,一场农业规模化经营、产业集约化的精彩篇章正在谱写。

二、示范点建设中存在的实际困难

随着搬迁移民人数的不断增多和移民工作的深入开展,移民示范点的建设规模、面貌,移民生产生活条件都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并向预定目标发展,但也呈现出资金不足、衔接不够、创新不足、发展乏力的窘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资金筹措不足。我市示范点主要靠扶贫补助中切出500元/人的资金搞基础建设,除省级示范点外,其它示范点和安置点的专项基础建设资金非常少,基本要靠地方自筹,资金筹措难度很大。示范点即使能够被纳入新农村,获得16万元的建设资金,对于示范点的高标准要求以及庞大的基础设施费用而言,也只是杯水车薪。部分移民示范点虽经多年建设初具规模,但仍处于建设尴尬状态,基础设施不完善,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压力依然很大,建设任务依然很重。

规划管理不够。为了加强示范点的建设管理,我市专门制定了一套基础设施项目申报、建设监控和验收流程,但是在建设规范和建设效果上却依然缺乏统一的评判标准。加上各地在资金整合和工作方法存在差异,导致建设成果差别很大。示范村在后续管理中也存在创新不足,文明建设、娱乐生活缺乏多样性,社区管理模式上有待进一步创新。

持续发展不力。扶贫系统内部在建房搬迁和提升移民持续发展能力两个方面,存在严重的重视不平衡和考核偏废现象。在搬迁扶贫考核上,只考核搬迁进度,导致后续帮扶缺位,持续发展能力提升效果不明显。而其它专项扶贫也在扶持对象和范围上与移民新村结合不够紧密,在扶持手段、帮扶措施的有效性上值得深入探索,在扶贫项目融合上也有待加强。

三、提高示范点建设效益的对策

基于示范点建设的重要意义,针对建设中存在的切实困难,为强化建设意识,加强建设管理,提高建设效益,特提出以下对策,以期对示范点建设以及搬迁扶贫工作有所裨益。

1、加大整合力度。各级政府要重点从人力和财力两个角度加大对示范点建设力度的整合,集中力量办好事、办实事。

(1)加大部门和项目的整合。各地政府部门要善于发挥财政扶贫资金的搅拌作用,带动大资金和社会项目共同参与,多方共投共建,各做一道菜,齐做一桌席。针对移民扶贫,国家有财政补贴和其它扶持政策,但仅仅依靠扶贫资金,无异于杯水车薪。要做实“两个结合”的路子,一个是扶贫部门内部项目的整合,在移民搬迁扶贫、产业扶贫、社会扶贫和雨露计划等专项扶贫项目上综合考量;第二个是争取和整合外部资金,利用好广大社会资源。在完成移民搬迁后,重点帮扶移民学习新技术,发展新产业,充分发挥“帮扶一点、带动一片”的示范效应和辐射效应,推动村级个体经济和集体经济的蓬勃发展。

(2)加大干部和群众的整合。要善于发挥干部和群众的融合作用,特别是具体操作的基层干部要善于调动和激发群众的参与热情,善于和群众打成一片,善于打“三个一”工作组合拳。农村工作,没有群众的参与,一切都不可持续,难以得到群众认可,难以形成长效机制。“三个一”组合拳就是要明确“钱怎么来、怎么用”的问题,要在资金整合上,让群众自筹一份钱;在基础设施建设上,让群众自投一份力;在项目实施中,让群众自投一张票,村民做主,科学决策。通过制定和实施“最急于解决、最得民心、受益范围最大”的“三最”项目,充分发挥群众的责任感、使命感和主观能动性,在做好项目的同时,实现政府行为和群众意愿的高度统一。

2、推进科学管理。示范点建设的过程中不仅要做好施工,更要谋划全局,做好规划;不仅要做好“建”的文章,更要重视管理。要坚持高标准、严要求、重科学、强管理,克服示范点建设在初期呈现出的规划不够明晰,建设不够严格,社区管理水平有限等缺陷,全面推进示范点科学管理。

(1)科学规划。移民村的整体规划是门大学问,要充分考虑发展前景、体现规划的前瞻性和可执行性。坚持规划建设与政府发展战略相融合,我市在这项工作上已经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取得了一些成效。一是与新农村建设相融合。积极争取、协调,将移民集中安置点纳入新农村建设范畴,扩大涉农资金来源,共建美丽乡村。吉安全市已有120余个搬迁移民安置点纳入新农村建设。二是与小城镇建设相融合。大部分移民新村和城镇化建设相互渗透,发展前景看好。三是与工业园区相融合。移民新村与工业园区的结合,有效地解决了移民就业问题,同时保障了园区劳动力需求。在万安五峰、遂川翔云药业等工业园区,移民与园区企业发展相得益彰。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加强科学规划和合理建设,为吉安市乃至江西省的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农村现代化“三化同步互动”的发展开辟新路径。

(2)科学管理。要做好两个方面的管理,首先是建设管理,要把示范点建设工程打造为民心工程、廉洁工程和高效工程。在移民村建设和管理中重点是要选择好理事会,让有影响力、有号召力、公道正派的村民或致富能人参与到理事会中来,全面开展村务公开,特别是补助资金使用、项目选择、招投标和验收情况,要彻底公开,接受群众监督。其次是社区管理,核心是要加强基层党支部建设,打造核心管理团队,管理团队要善于学习和借鉴先进社区的管理模式,带领示范点村民发家致富。关键是要创新思维,多措并举,实现移民村在经济、文明、生态建设方面的和谐发展。比如开设农家书屋,培养文明新风尚;设立问题调解员,和平化解内部矛盾,共建和谐家园等。

3、提高发展能力。扶贫工作不是短期行为,而是持续的发展问题。有人曾经说过:“穷人真正需要的不是一顶帐篷,而是不再是穷人。”扶贫的目标也就在于改变贫困地区落后的生产条件,让贫困群众掌握发家致富的本领,提高持续发展的能力,继而脱掉贫穷的帽子。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必然要求扶贫方式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必然要求贫困地区通过扶贫举措产生内生动力,培养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1)要加大移民的雨露计划、科技培训投入,通过扶智提高移民自身发展能力。扶贫先扶智,扶贫工作者要善于把握大局、抓住重点,把扶贫资源向原发性的扶贫对象倾斜,提高扶贫对象的知识水平和发展能力。雨露计划的实施,对提高移民的就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拓宽移民就业渠道和增加移民就业岗位、增加移民收入等方面都将发挥积极作用,从而产生巨大社会效益。

(2)要加大对移民村的产业扶贫,通过扶项目促民生实现可持续发展。一是要搞好合作社、互助社。要高度重视农业经济合作社的作用,培育合作社生存发展的良好空间,让移民在农业发展的舞台上实现小农户、小企业与大市场的对接,节省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技术、缩短经营链条、提高产业效益。同时要发挥好互助社小资金的大作用,遂川县大汾镇通过政府牵头,吸纳移民自愿参与,成立扶贫互助社,帮助移民解决了不少小产业发展的资金问题。二是要选择好产业,扶持好农业龙头企业。扶贫部门要积极开展扶贫调研,因地制宜,引导和扶持示范点选择好发展的产业,并在资金和技术上重点扶持龙头企业,通过龙头带动农户,实现“由点到面”的扩散式扶贫成效。三是要大力倡导济世情怀。鼓励村委干部、村里的致富能人传授致富经,带动村民致富;鼓励各挂点单位加大扶持力度、非公企业广泛参与扶贫,形成社会扶贫大格局。通过社会大集体的力量,共同描绘一幅“居者有其屋,病者有其医,勤者有其业,劳者有其得,少者有其学,童年有其乐,读者有其校,弱者有其助”的爱心蓝图。

责任编辑:邵猷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