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总体上已进入统筹城乡发展、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国家为帮助大中型水库移民脱贫致富,促进库区和安置区经济社会发展,完善了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在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执行过程中,还有一部分特殊群体引起了我们的注意,那就是小型水库移民。小型水库移民乐观、勤奋的精神面貌、宽容的姿态,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虽然身处困境,却不怨天尤人,体谅国家、地方的难处,自力更生建设自己的家园,令人深深感动。同样都是移民,同样都是为国家和地方的水利建设事业作奉献,待遇却各不相同。为此,笔者就江西省九江市小型水库移民状况进行了认真调研。
九江位于江西省北部,长江中游南岸,全境东西长270千米,南北宽140千米,总面积19078平方千米,占江西省总面积的11.3%。现辖9县2市4区1山。全市现有人口498万人,先后共兴建了30座大中型水库,有大中型水库农村移民300182人,2011年投入后期扶持资金25003万元;小型水库1177座,其中小(一)型水库194座,小(二)水库889座,共有移民141668人,2011年投入小型水库解困资金240万元。
一、小型水库移民享有三乐
1、社会关系依旧,享受同等村民待遇。小型水库移民大多数离土不离乡,就近以本乡、本村分散插花式安置,只有为数不多的移民相对集中后靠或外迁。移民搬迁后,生产关系、血缘关系、生活方式以及长期形成的传统文化、宗教信仰、风俗习惯、耕作习惯得以完整保持,陌生感和排斥感较轻。移民能较快与安置地群众融为一体,适应新的生活模式,获得社会认同感。笔者走访的都昌县大港镇梅溪水库、徐埠镇杨岭水库移民,纷纷表示移民与非移民同等享受村民待遇,没有受到歧视和不公平对待,与当地群众和谐共处。
2、收入逐步增加,温饱问题基本解决。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国家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农民的生产生活问题越来越被重视,解决问题的力度也越来越大。各项惠民政策的实施,如粮食直补、农机补贴、农村低保、扶贫开发、新农合、新农村建设等都极大地改善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同时也惠及村民待遇的小型水库移民,尽管与当地群众的生活水平仍有差距,但温饱问题基本解决。如都昌县大港镇梅溪水库搬迁的谢家山村为扶贫开发重点村,移民人口324人,除17人因致残、弱智、大病等原因导致生活困难外,温饱问题均已解决。
3、生产生活条件改善,移民信心倍增。小型水库移民解困工作实施以来,都昌县投入小型水库移民解困项目资金54万元,整合其他部门资金100多万元,实施道路建设项目19个,饮水工程项目5个。这些项目的实施切实解决了小型水库移民的一些实际问题,极大地改善了当地移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加快了移民群众发展致富的步伐。这一特惠政策的实施,尽管总量不大,却让移民看到了希望,增强了自我发展的信心。
二、小型水库移民存有三苦
小型水库多,移民分布点多面广,居住偏远,基础设施差,单纯的依靠解困资金不足以解决移民群众的实际问题,尤其是随着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移民群众与当地居民的差距不断拉大,问题将更为突出。
1、移民数量不多,话语权小。我市小型水库大部分建设于六七十年代,当时地方经济处于一穷二白的状况,却又需要新建大量的水利工程,只有牺牲小型水库移民的部分利益,实施低标准、分散安置。一声令下强制搬迁,支持社会主义建设,很多移民的命运在一夜之间改变。移民安置生产资料实行调整土地的办法,因人员分散,致使人均耕地少,多为荒地薄田,人均仅0.5亩,少的只有0.28亩。且安置时没有把移民人口作为一个动态发展系统来考虑,一般只考虑安置当时的人口状况。随着时间的推移,移民人口随自然增长而不断增多,但土地在安置时一次性有限补偿,导致人地矛盾加剧,这一问题长期无法得到有效的解决。
2、基础设施落后,生存艰难。一是交通不便。多数小型水库移民村组人行道路是沙土路,山路崎岖,通行十分不便。以调查的都昌县为例,全县有130多个移民村民小组存在交通困难,占移民安置组的78.8%。二是水利设施落后。大部分移民村沟渠等水利设施没有,达不到旱涝保收的需要,经常面临着各种自然灾害的威胁,导致移民只能“靠天吃饭”。有些村修建了水利设施,但年久失修、设施老化,农田灌溉困难,防洪抗灾能力差。三是饮水困难。多数移民村有饮用水源的,但缺乏足够的资金铺设水管、修建饮水池,人畜饮水存在困难。
3、受教育程度偏低,发展受限。由于受自然、交通以及历史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移民安置地较偏远,学校基础差,师资流失严重,移民子女因贫失学的人数在不断上升。移民思想观念相对落后,外出打工的移民,因缺乏劳动技能,自身条件受限制,不敢、不愿大胆走出去寻找新的门路就业,导致移民就业困难。目前,农村外出务工人数占农村总人口的15%,而小水库移民中外出务工人数仅占移民现状人口的9%,且因缺乏专业技术特长,仅靠出卖劳动力获取报酬,工资收入普遍不高。
三、几点思考
小型水库移民解困问题越来越为各级政府所重视,九江市移民虽然发展较为落后,但目前思想比较稳定,仍然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相信随着国家的经济实力不断加强,政府一定会妥善解决小型水库移民的困境,确保移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作为一名从事移民工作的人员,笔者认为,大中型水库与小型水库有着相同的建设年代、建设用途,移民生存环境相同,扶持政策却大不一样。移民在享受国家公共服务资源分配方面,应该体现均等化,不能有明显的差异。国家明确规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通过提高本省(区、市)区域内全部销售电量(扣除农业生产用电)的电价筹集资金,统筹解决小型水库移民的困难等问题。提价标准不超过每千瓦时0.5厘(含在建后期扶持项目的后续资金投入)。而江西是移民大省,却又是个经济欠发达省份,发电量偏低,大中型水库移民扶持资金主要是国家从其他省份调剂而来。2007年,全省9亿元的扶持资金,其中7亿元是来自国家调剂;小型水库移民解困资金如从江西本省销售电量中提取,也只是微不足道的数字。以九江市为例,2011年,大中型水库移民30万人,扶持资金2.5亿元,人均830元;小型水库移民14万人,解困资金240万元,人均仅17元。解困资金杯水车薪,难以解决实际问题,所以笔者建议:
1、纳入后期扶持范畴。小型水库的建设,不仅是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做贡献,更关系到全社会的稳定。小型水库移民问题的妥善解决需要国家提高重视,从移民的长远发展着想。建议小型水库移民纳入大中型水库移民的后期扶持范围,每人每年补助600元,扶持20年。帮助移民脱贫致富,促进库区和移民安置区经济社会发展。
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薄弱,是影响制约库区和安置区移民生产生活的重要因素。促进移民户增收必须着眼解决最现实问题,从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入手。着眼移民反映强烈的生产生活中的现实难题,加大扶持力度,进一步改善库区和安置区的基础设施条件。一是要加强农业生产设施建设。重点建设好水渠、水库等排灌设施,利用有限的耕地,扩大旱涝保收面积,改良冷浆田、低产田和“望天蚯”,提高农业的单产,促进农业增收。二是要加强生活设施建设。抓好公路、桥梁、饮水安全及居住环境等基础设施建设,建设一批移民示范新村,着力改善库区及安置区移民居住条件及环境,提升移民的生活质量。
3、加大教育培训力度。移民的整体素质直接影响农业生产和就业问题,制约移民的致富和发展。一是要加大教育投入。不断加大对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改善教育条件,完善教育设施,在移民区建立高水平的基础教育体系,以提高适龄移民的文化素质。二是要加强就业培训力度。根据市场需求,采取有针对性的就业培训,通过选送学习、举办讲座等方式,使其熟练掌握1-2门技能,增强他们就业和创业的能力。同时,要狠抓劳务输出,鼓励更多的移民走出去,拓宽移民增收渠道,切实提高移民收入。三是要树立致富典型。积极引导一部分有发展意愿和潜力的移民户,大力发展特色产业,鼓励其先富起来,以先进带动后进,从而辐射带动库区和安置区经济快速发展。
责任编辑:程文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