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8月5日21时,在伦敦北格林威治竞技体育馆,参加第30届奥运会男子自由体操决赛的中国“神奇小子”邹凯以近乎完美的表现,获得他个人在本届奥运会上的第二枚金牌。而且,由于这也是他取得的第五枚奥运会金牌,因而成为中国体育界拥有奥运金牌最多的选手。
在比赛现场,邹凯和教练一起展开了一幅写着“五金冠九州”的横幅。赛后他透露,这是体操前辈李宁的题字。
李宁光临伦敦,没有人感到意外。面对如此重要的奥运营销机遇,作为一个体育品牌当家人,怎么会错过呢?
不过,李宁此次“出差”,心情并不感到轻松。在此之前仅仅20多天,李宁公司刚刚经历了一场重大的人事震荡—7月5日,担任李宁公司CEO的张志勇宣布离职,李宁重新回归前台。此时,摆在李宁面前的难题,如果用“一箩筐”形容,一点都不过分。
飞天之后
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李宁在世界瞩目下以一飞冲天的姿态环绕鸟巢一圈后,点燃了奥运会主火炬。毫无疑问,这是李宁人生的又一个辉煌点。
而作为一名商人,李宁的这一荣耀也是一个极具商业价值的卖点。但是,李宁却反对这样做,他认为奥运点火属于全体中国人,属于全体运动员,属于全世界,因此一再表明,“李宁公司不能将奥运点火这块资产进行商业开发。”
尽管如此,北京奥运会依然使李宁品牌站上了一个新的巅峰。李宁点火第二天,在北京王府井的李宁旗舰店里,摩肩接踵地站满了对民族品牌心怀自豪的顾客。广告业人士也将李宁点火形容为奥运“突袭行销”历史上最伟大的经典之作。
事实也证明,北京奥运会确实让李宁公司获益匪浅:2008年当年,李宁公司营收增长率高达54%,成为公司2004年在香港上市后收入增长最快的一年。公司股价在此后的2009年也扶摇直上,并在2010年年中达到每股31.95港元的历史高位。
但是,好景不长。
2010年6月30日,李宁公司启动品牌重塑计划,开始实施包括改变标志和口号、渠道调整、优化结构在内的一系列转型措施。李宁品牌原先使用的口号“Anything is possible”(一切皆有可能)也让于“Make The Change”(让改变发生)。
李宁公司时任CEO张志勇解释,此次品牌重塑是出于长远发展的考虑。“2008年之前,中国体育用品基本上是通过分销覆盖多开店来成长,但是一旦增长率降下来,成长的驱动因素就回到我们行业最关键的竞争力—品牌创新跟产品创新,这是我们为什么在这个阶段一定要重新定位品牌的核心原因。”
那段时间,“寻找品牌DNA,从价格市场向价值市场转变”,成为李宁高层团队的共识。
但是,重塑品牌,并未给李宁公司带来预期的效果,反而将其推向危险的边缘。
国际化是李宁品牌重塑的目标之一,李宁公司在这方面所推出的最重要的举措,就是通过提高价格来拉近与国际运动品牌的距离。从2010年4月开始,李宁公司率先宣布鞋类产品提价11.1%,服装类产品提价7.6%;同年6月,李宁公司又宣布鞋类产品平均售价提高7.8%,服装类产品提价17.9%。同年9月,李宁公司再次宣布鞋类和服装类产品各提价7%和11%以上。然而,李宁品牌的主要客户群体仍集中在二、三线城市,连续提价使其原有的性价比优势全无,使得本来就对价格相当敏感的消费者不得不转向安踏、匹克等性价比高的运动品牌。
与此同时,李宁公司也加快了多元化发展步伐,其标志性动作之一,就是制定了多品牌战略,即户外(Aigle)、超市品牌(Z-DO)、乒乓球品牌(DHS)、运动时尚(Lotto)等齐头并进。但多品牌运营非但没有体现出综合效应,反而多数成为主品牌的拖累。Lotto是意大利品牌,李宁从2009年起获其独家授权经营,当年即亏损7691万元,2011年则扩大到1.31亿元。
但是,在业内人士看来,除了在国际化、多元化方面误入歧途之外,导致李宁公司陷入危机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没有搞定“9 0后”。
90后战略
向90后靠近,其实是2010年李宁公司品牌重塑计划最核心的内容。“我们相信新一代创造者已经显现,这是我们变的动因。”张志勇如是说。
于是,“90后李宁”,成为这次品牌重塑的广告主题。用张志勇的话说,“李宁品牌与所有年轻人一样,渴望自我表达与自我实现,大家会越来越觉得,李宁品牌正在变成一个聪明、幽默、率真、充满好奇心和创造力的年轻人!”
李宁是在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打造李宁品牌的,所以他也幽默地将自己称为“90后李宁”。
90后的特点是“时尚”、“酷”,为了赋予李宁品牌同样的个性,李宁公司的首支“90后李宁”广告充斥着“别老拿我跟别人比较”、“你们为我安排的路总是让我迷路”等附和90后的叛逆言语。可让李宁没有想到的是,他们的90后战略还未将90后吸引过来,却首先将一直跟随李宁品牌成长起来的中年消费者遗弃了。
而事实上,李宁品牌也并未因为塑造“90后李宁”形象,而得到90后人群的认同。
一位业内人士分析说,90后不是统一型号的社会产品,拒绝标签化是90后最大的共性,他们每个人鲜活的个性都是无法复制的,所以在营销90后时,绝不能简单地给他们贴标签,而应该与他们进行深度沟通。“不幸的是,李宁推出的90后品牌和产品,以及相应的市场营销活动,都是针对臆想中的90后,而不是客观的90后。也就是说,一群60后、70后、80后用他们的角度来思考和假设90后应该喜欢什么,这一定是有问题的。”
种种迹象表明,2010年李宁品牌重塑计划是一个败笔。在李宁2010年年报发布会上,张志勇就已经承认:目标客户群增加不多,新Logo和广告创意转化为消费者的直接认知不够清晰,新标产品配货不迅速,品牌重塑并未成功。
这一点,直接造成李宁公司经营状况的恶化。根据李宁2011年财报,李宁当年净利润暴跌65%,仅有3.86亿元;不及匹克净利润7.8亿元的一半。
另一家晋江企业安踏的市值则是李宁的2.5倍。此前后两者的同类数据一直居李宁之后。
在这一背景下,李宁公司大批高管已无法继续干下去。仅2011年,公司CMO方世伟、首席运营官郭建新、乐途事业部总经理伍贤勇、政府及对外公共事务部总监张小岩、首席产品官徐懋淳纷纷离职。
最终,担任李宁公司CEO长达8年时间的张志勇也黯然离去。
梦想依旧
高管离任、利润暴跌、库存过剩、股价摔落、海外受挫……李宁公司陷入前所未有的危机。
专业人士认为,李宁公司品牌定位始终模糊、支撑品牌的企业核心价值观不清晰,这让其品牌发展始终徘徊游移。2008年奥运会后,这些问题并没有得到改善反而更突出,这也最终导致了企业运作的失序与业绩下滑。同时,行业增长的放缓让这些问题暴露出来。
今年2月,李宁公司宣布以股权交易的形式引入私募基金TPG作为战略投资者,同时还获得其7.5亿元的投资。引入TPG消息两天内,李宁公司的股价上涨了21%。5个月后,张志勇辞任,李宁和来自TPG的金珍君出面管理公司,次日股价涨幅为7.25%。外界认为,是TPG强势推动李宁公司做出了改变。
金珍君曾在韩国戴尔、广汇汽车及达芙妮等公司担任高管,作为TPG的代表,她在李宁公司将主要负责内部事务与运营,并在过渡期间推动集团的变革。她在接受采访时表示,TPG对李宁的未来非常看好,但李宁需要3年时间去完成业务重组,“李宁面临了很大的行业挑战,所以变革力度要比之前几年还要大。”
对公司存在的问题,重新出山的李宁也在不断反思。最终,他针对公司的未来提出了“三个聚焦”:聚焦核心品牌、聚焦核心业务、聚焦中国市场。
7月6日,李宁在他出山的第二天就对外确认,李宁公司将成为CBA的主赞助商。据悉,李宁对CBA的赞助合同为期5年,总金额达到了惊人的20亿元人民币,平均每年4亿元。
此前,安踏赞助CBA的合同为3年6000万元,平均每年2000万元,李宁的赞助价格飙升了20倍。考虑到李宁公司目前的业绩现状,倘若年均赞助4亿元,就意味着其投入超过去年的全部利润。
这不能不说是一场豪赌,但李宁却说,“我认为物有所值。”在他看来,赞助CBA是目前集中资源来做的最重要的事情,目的不是投资CBA,而是投资篮球。
7月29日,就在全世界都在关注伦敦奥运会时,李宁却出现在浙江嘉兴李宁店,围观者新奇之余,无不感叹:“李宁也老了。”
一天后,李宁现身伦敦。
伦敦奥运会之前,李宁公司不仅由董事长李宁亲自出马在希腊雅典传递圣火,还“抢”下了中国奥运代表团中体操、跳水、乒乓球、射击、羽毛球等五支运动队的赞助权。李宁介绍说,中国制造业的水平已经非常高了,“我们这次为中国的五支金牌队伍—体操、跳水、羽毛球、乒乓球、射击队专门设计的产品都受到大家的喜爱,在行业里、在奥运赛场上也可以说是最受欢迎的产品。包括我们给鲍威尔(牙买加百米飞人)和伊辛巴耶娃(俄罗斯撑杆跳女皇)加油制作的专用田径鞋,都会在奥运赛场上使用。”
营销伦敦奥运,李宁成了中国企业队伍中最大的赢家。作为中国羽毛球队的赞助商,中国羽队包揽五金的成绩让李宁从赛场笑到二级市场。
8月5日,林丹击败李宗伟夺冠,他在满场飞奔释放激情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为中国羽毛球队赞助商李宁公司送上的“战服”签名并穿上,接受现场观众祝贺。据说这一“战服”林丹在北京奥运会夺冠时已穿过,他当时签名后被李宁公司收藏,此次被带到了伦敦奥运会男单决赛现场。据公开报道,林丹夺冠第二天,李宁股价大涨12.15%,创下今年以来最大单日涨幅。
营销奥运的成功,对李宁来说是个不错的起步。况且,面对重重困难,李宁早已做好迎接一切挑战的准备,因为埋藏在他心中的梦想一直没有改变:“打造一个伟大的中国体育品牌!而且我会一直为这个梦想奋斗。”
无疑,这个梦,是推动李宁前行的巨大力量,不管是过去,还是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