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藏区的支教之家

2012-04-29 00:00:00路坦
新西部 2012年2期

2000年的夏天,当胡忠拖着行李箱,踏进四川省甘孜州西康福利学校的校门时,他绝不会想到,这个为期一学期甚至更短的支教计划,会被他延期了12年。

胡忠告诉记者,当年促使他来到这里的原因,是此前的一次动机不纯的“家庭旅行”。

改变一生的旅行

1999年,胡忠任教的成都十中改制,学校增添了很多“新鲜血液”。一直负责学生团队工作的民办教师胡忠,被派去管理化学实验室。

“只是想教学生”的胡忠,觉得这样留在学校里没什么意义。当他偶然在报纸上看到一所学校急招老师的消息,就产生了“冲动”。

“女儿8个月了,能不能断奶?你陪我去一趟塔公。”胡忠没敢告诉妻子去干什么,只说是去旅行。

西康福利学校坐落在甘孜州康定县塔公乡,海拔3800米。当胡忠和妻子坐一天半的火车来到学校时,眼前出现了一幅让他们永远都不会忘记的画面:在蓝天、白云、草原映衬下,上百个娃娃一起跳锅庄,娃娃们脸上的笑容天真灿烂。看到他们到来,娃娃们就把哈达往他们脖子上绕……

胡忠后来才知道,为了迎接新老师,学生们把学校打扫一新,穿上了最好看的衣服,郭庄和哈达也是事先备好的。“孩子们以为,只要把最好的一面展示给我,我就能留下来。”

参观教室和寝室时,谢晓君看到一个老师怀抱一个畸形婴儿,问是谁的孩子,老师说是“校门口捡的”。那个孩子和谢晓君刚断奶的女儿差不多一样大,她含着眼泪接过孩子,背过身给他喂奶。

孩子们渴望老师。一位老师对胡忠讲,“这里的娃娃只要对他好,他就把你当父母一样,你就是上厕所,他都要跟着,你站起身,他要帮你拴皮带,淳朴到这个地步。”

“我想来这里!”出了校门,胡忠对妻子说。

“想来就来嘛,我支持你!”谢晓君答应了。

胡忠出生在普通的工人家庭,母亲知道拗不过他,就同意他去支教,但对他辞去公办教师的事情一直耿耿于怀。

2000年,胡忠以志愿者的身份,成为西康福利学校的一名教师。

弹钢琴的手糙了

上一场雪还没有融化,初冬的塔公草原又迎来了一场大雪,气温降到了零下十几度。天还没亮,胡忠就起身走在了去学校的路上。

开灯,吹哨子叫学生们起床,带他们做操,做饭,然后开始一天的教学工作。这样的事情,胡忠重复了12年。

胡忠的第一个岗位是教一年级数学。学生不会汉语,而他不会藏语。刚开始时,他连比带划才能把课讲下去。为了激励学生,他把300元的工资全部贡献出来买糖。“糖衣炮弹,一打一个准儿。”他笑着说。

学校紧缺师资,胡忠很快成了“全能选手”。他当过班主任、男生生活老师、全校思想品德老师、教务主任、后勤主任,教过小学和中学的语文、数学、政治、生物、化学和音乐,也管过学校德育和行政。

这里的143个孤儿,全部把胡忠叫“阿爸”。“阿爸”把全部时间都用在了孩子们身上,似乎忘记了远在成都的那个真正的家。谢晓君和女儿总是在春节等不到回家团圆的胡忠。他只在节前或节后,回成都待上几天,又匆忙回去,因为学校里的孤儿们,等待“阿爸”吃团圆饭。

谢晓君等不下去了,干脆追随丈夫,在2003年也来到了西康福利学校支教。谢晓君曾在成都最好的中学石室联中教音乐,到塔公后,她面临艰难的职业转型,开始学做实验,学图书管理,学着做143位孤儿的“妈妈”。

一年后,谢晓君担任四年级的班主任,并教四年级和一年级的语文。学校缺乏教学参考书,谢晓君就让妈妈从成都买了给她寄去。

3年支教期满,谢晓君返回石室联中,可她的心开始不安了。“我眼前常常浮现藏区孩子们期待的目光。”

谢晓君又回到了福利学校,而且干脆把工作关系调进甘孜。在教育局办手续时,曾有位大姐问她:“你是不是爱上了那边的小伙儿?”她没有回答。

她是爱上了这里的孩子,不是一个,而是全部。2007年2月,谢晓君成为康定县塔公乡木雅祖庆学校的一名汉语教师,教两个班汉语兼任学校大队辅导员。

谢晓君再次与丈夫在甘孜“会师”,两人却没有在同一所学校。木雅祖庆学校与西康福利学校相距半个小时车程,但他们两个却很少见面。

几年的高原生活,在谢晓君的脸上刻下了印记,脸颊上是两朵鲜艳的高原红。那双曾经能弹出优美旋律的手也变得粗糙了。

12年坚守感动中国

“妈,对不起,我没有办法两边都照顾好。一百多个孤儿要靠我。如果有下辈子,我好好地孝敬你们。”

在记者的镜头前,这个42岁的汉子哭了,闪着泪光的眼睛里,充满了愧疚、动情和坚毅。“母亲每次来看我,我都会跪在她的面前。”500公里外,胡忠的70多岁的母亲和更年迈的外婆,相依为命。

不能给老人提供原本该享受的生活,是胡忠和谢文君心里无法弥补的歉疚。不能弥补的,还有对11岁女儿胡文吉的亏欠。

原本该在大城市里成长的胡文吉,从小就被父母带到塔公草原,和藏族学生一起学习和生活。刚来时,胡文吉高原反应厉害,不想吃东西。在父亲的鼓励下,她开始习惯糌粑、酥油,奶茶。出生在大城市的胡文吉,看上去和藏族小孩儿没什么两样。

胡忠曾犹豫过,要不要把女儿留在身边,谢晓君提醒他:我们既是老师,又是父母,教自己的娃娃,我们信得过自己。我们是普通家庭,孩子吃点苦没什么,她能体会什么是亲情。相反过早把娃娃丢到糖罐子里,哪天我们要求她到高原陪我们一段时间,突然让她吃苦,她不干,这时我们咋办?

胡文吉很懂事,也很体贴父母,晚上给他们暖被窝,睡热了才钻进自己的被窝。“我从来没教过她。”谢晓君说,在学校里,女儿叫自己“谢老师”,放假了才喊自己“妈妈”。“她担心没有父母的孩子,听到‘妈妈’受刺激”。

12年来,一家三口的草原生活知足、快乐、简单。

在西康福利学校,胡忠先后担任过3个年级的班主任、男生生活老师、全校思想品德老师,从教务主任、后勤主任直至升任校长。12年间,胡忠仅回过5次家,和妻子也只能两三个星期见一次面。

12年中,胡忠不仅教会了他们知识,给了他们一个家,还以自己的经历感染着这些孩子。毕业的学生中,44人考上了大学,10多个孩子已经跟胡忠约好,毕业后回到藏区工作。

胡忠现在已经是福利学校的校长,但他仍然拿着每月300元的生活补助。长年在高原生活,刚刚40岁出头的胡忠已是满头银丝。

在央视“2011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评选中,胡忠、谢晓君夫妇榜上有名。之后,成都市教育局表示,将尽快解决胡忠的公办教师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