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亚旗:不一样的皮皮鲁

2012-04-29 00:00:00尚儒
新西部 2012年2期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对于郑亚旗来说,这“山”和“水”便是他大名鼎鼎的父亲郑渊洁和他创作的看不完的童话故事。

不过,与别的“星二代”、“富二代”的创业方式不同,郑亚旗既未走子承父业之路,也未成为坐享其成的“啃老族”,而是将父亲创作的童话故事作为富矿来开采,将父亲“郑渊洁”的名字当做品牌来经营和开发。从某种意义上说,贵为“童话大王”的郑渊洁成了现实版的“皮皮鲁”的打工者。

被父亲拽着逃学的孩子

1983年6月30日,一个叫郑亚旗的男孩在北京出生了。当时,他的父亲郑渊洁因为在童话世界里创造了一个叫“皮皮鲁”的男孩,已经很有名气。

出生在“童话大王”的家庭里,郑亚旗的童年注定不同寻常。郑渊洁才思敏捷,但又特立独行,尤其是对中国现行的教育体制非常不满。据说,受父亲的影响,郑亚旗几乎没有进过幼儿园,从上小学一年级开始,他们父子俩就有了退学的打算。郑渊洁的好友崔永元曾对此表示担忧,认为在家里能否学到东西倒不重要,关键是别把孩子关成自闭症。

郑亚旗生活在满世界的童话书、动画片以及近乎友爱的父爱当中,他没有被家长严格管教、束缚,但他的求知欲、想象力却一点没受到影响。

1993年,郑亚旗刚刚10岁,通过他与父亲郑渊洁的如下“对话”,便可管窥他所受到的独特的教育:

郑渊洁:今天你不用上学了,一会儿我给你的老师打电话,说你不舒服。

郑亚旗:这星期就今天的课能听,干吗不让我去?我没什么不舒服。

郑渊洁:孟亚辉跟我说了好几次了,他要带我去清华大学看计算机,我实在是不好意思再推辞了,今天上午去清华大学。你跟我去吧,我觉得你去看计算机,比上学有用。(注:孟亚辉是郑渊洁的挚友,曾任《北京文学》副主编)

郑亚旗:(不大情愿)好吧。

在清华大学,孟亚辉的IT界朋友向郑渊洁父子介绍计算机,这是郑亚旗与父亲第一次接触计算机。郑亚旗立刻对计算机着了迷。次日,郑渊洁为郑亚旗购买了第一台个人电脑,当时售价两万元。

时间又到了1994年某一天。

郑渊洁:国际展览中心有个计算机展览,今天你不用上学了,咱们去看展览。

郑亚旗:(迟疑)这个星期,你已经给我请了一次假了。老师说,我怎么老病。

郑渊洁:下次她再这么说你,你就说,吃五谷杂粮,怎么能不病。

郑亚旗:你小时候敢这么跟老师说话?

郑渊洁:不要和我顶嘴,要听家长的话。我这是为你好。去看计算机展览,比上学有用。

郑亚旗:好吧。你一会儿给老师打电话请假时,别老说我不舒服,换个理由。上次老师就问我哪儿不舒服。

……

上述“对话录”节选自2005年1月号《皮皮鲁》上。后面的情节是,郑亚旗和父亲到北京国际展览中心参观计算机展览后,对一家名为瀛海威的网络公司发生了兴趣,并且办理了上网注册登记,成为瀛海威的注册会员。因为郑渊洁听儿子说可以“把世界上的计算机连在一起”,不用打电话就能跟别人交流,而且还能“一起玩游戏,聊天”。郑亚旗当时11岁,没有身份证,只能用郑渊洁的身份证注册登记。

退学少年“被迫”走上创业路

如果说郑亚旗在进小学之前接受的都是父亲“爱和平等”的启蒙教育,上了小学的郑亚旗则完全接受了父亲的“叛逆”思想,与父亲联合起来,以自己的方式和小学教育对抗。

郑亚旗读的是北京的重点小学,班主任自然是优秀教师,但年年期末考试都会漏题给学生,这让小小的郑亚旗不解,因为老师和父亲都说过“分数是最不重要的东西”这样的话。郑亚旗回到家问父亲:“你说老师漏题对吗?”“不对,那是作弊。”父亲说。“既然不对,那你告诉校长去。”“我不敢。”父亲实话实说。

郑渊洁可不想让全班同学孤立自己的儿子,他能做的反抗就是研究儿子的课程表,然后经常写张请假条带儿子出去玩。“我们这不是逃课,叫‘罢课’。”做父亲的安慰自己,也安慰儿子。

小学毕业考试时,班主任提前把区里的升学统考卷子发给学生。郑亚旗终于有了表示抗议的机会—他故意考了62分,拖了全班的平均分。不过,这也是他最后的抗议机会,考完试第二天,郑渊洁征求了郑亚旗的意见后,决定退学。

从此,郑亚旗在现行教育体制里“逃亡”,直到今天,小学学历仍是他简历表中的最高学历教育。

退学后的郑亚旗在家继续接受教育。郑渊洁自己动手,编写教案,教授写作,还聘请了退休的高级教师教授其他课程。

郑亚旗在接触互联网之后,发现可以通过网络与外面的世界连接,完全解决人际交往等需求,就很少与学校的同学、现实生活中的伙伴交流了。他认为,“我接触的东西与其他孩子完全不一样,我不停地玩游戏,看动画片,可其他孩子的生活比较单调,家长给孩子的束缚很多。”

当其他孩子谈论甲A、小虎队时,郑亚旗正热衷于跟志趣相投、但比自己要大许多的朋友们聊WINDOWS新系统,聊刚刚面市的DOOM2版本。

“人活着要有尊严,要懂得爱和自由。”这是郑渊洁的教育理念。当然,郑渊洁不只教给郑亚旗这些东西,郑亚旗上小学二年级时,郑渊洁就告诉他:我就养你到18岁,18岁前,你要啥有啥,18岁后,你要啥没啥,还得养我。

于是,郑亚旗就梦想着,一定要在18岁前找到一个赚钱的方法。1996年小学刚毕业,郑亚旗就开始给IT媒体写游戏攻略和硬件分析。1997年,15岁的郑亚旗挣到了“第一桶金”,他用学会的网页制作与人合伙做网站,接了一单4万块钱的生意。赚了多少,郑亚旗自己都说不清,“反正很多。”

16岁,郑亚旗领到了身份证。他找郑渊洁借钱:“借我10万,我要去炒股。”你懂什么叫炒股吗?万一亏了,拿什么赔我?但郑亚旗已经学会了教育父亲:“这叫投资知道不?你现在不肯投资,以后老了我拿什么养你?”

郑亚旗炒股的“成绩”,只能算及格,郑渊洁的“批语”是:“他就是老太太炒股,胆子小,赚点就还,第一次才赚了1000块钱,马上就还给我。”

儿子签老子创办《皮皮鲁》

18岁时,郑亚旗加入了首都的求职大军,开始自谋生计。

他的硬件是有辆爱车奥迪A6,那是父亲送给他的生日礼物。软件则是简历上标明的“北京户口,小学学历”。他的简历投出去如石沉大海,好不容易有一次面试机会,面试官竟怀疑郑亚旗身体有残疾:“怎么才小学学历啊?”

一家超市招搬运工,主要工作是扛鸡蛋,一箱5毛钱。这一次,郑亚旗应聘成功。此后三个月,他每天开着轿车去上班,很快乐,很开心。“这比去健身房健身要好,不用花钱,也不用请教练,既锻炼了身体,他们还给我钱,这事多划算啊!”郑亚旗说。

做完了搬运工,郑亚旗凭借掌握的电脑知识,在北京某报社找到了一份网络技术工作。他记住了父亲的话:“你要学会以比别人低的姿态进去,别人要2000元,你要1500元。”郑亚旗当时的月工资就是1500元。不久他升为总监,后来又升为技术部主任。从2001年到2004年,郑亚旗在这家报社老老实实干了3年,同事们并不知道他是郑渊洁的儿子。

2004年9月,郑亚旗突然宣布辞职,声称要创办一份名叫《皮皮鲁》的杂志。

其实,在这段时间内,郑亚旗一直在等待机会,一直在说服父亲。因为郑渊洁还在坚持用笔和纸来写作,而且思想前卫的郑渊洁迟迟不肯接受童话的漫画形式。郑亚旗还“嘲笑”父亲说:“郑渊洁其实很保守,10年了,只跟一家出版社合作,一年守着60万本的版税就满足了。”

有了一定的工作阅历,思想更为前卫的郑亚旗认为应该教育和改造当爹的了。他就像父亲当年激励自己一样,他常常拿书店的图书排行榜刺激小富即安的父亲。“《哈里·波特》算什么?哪有郑渊洁的书好看!可人家就是卖得好,人家懂包装策划。我就不信包装后的皮皮鲁和鲁西西胜不了那个戴眼睛的小魔法师。”郑亚旗说。

当父亲的终于下了决心,电话里就将授权的事敲定了,郑亚旗拿到了郑渊洁的授权。2005年1月,画册《皮皮鲁》面世了,这是漫画版的郑渊洁童话。主编是现实版的皮皮鲁、“童话大王”的儿子郑亚旗。

当然,主编与作者之间的书面合同是少不了的。郑渊洁以守信、从不拖稿闻名,也不容许对方拖稿费,哪怕迟一天发稿费,他也会坚决中止合作关系。

郑亚旗在这个问题上让郑渊洁无可挑剔,但一遍又一遍把他的稿子打回来,让郑渊洁很“没面子”。郑渊洁写了20年的童话,还没哪个主编敢毙他的稿子,儿子却毫不客气地指出他的文字没有画面感,让漫画作者无从下笔。

郑渊洁甚至为此发了脾气,威胁儿子:“再枪毙,就不给你写了!”可是,当郑亚旗拿出合同,郑渊洁立即就软了,他只能安慰自己:文字版,漫画版,将来再出书,拿三份版费,并不吃亏。

事实证明,郑亚旗是个精明能干的主编。在此之前,郑渊洁只满足于每年不到100万册的版税,郑亚旗除了推出《皮皮鲁》画册,还把郑渊洁所有以皮皮鲁为主人公的故事结集出版,很快这套图书的销量就超过了2000万套。此前,郑亚旗还说服父亲创办起了北京皮皮鲁书店。在这个书店里,读者常常能买到各种签名限量版图书。

郑渊洁的儿子只有一个

郑亚旗思路清晰,兴趣广泛,他不仅仅满足于开书店、当主编,他的目标是塑造多元化的“皮皮鲁”。“他可以是一本杂志,可以是一个教孩子写作文的课堂,可以是一系列动画片、话剧和电影,还可以是一款网络游戏。”

他甚至认为父亲“郑渊洁”与父亲笔下的“皮皮鲁”一样是一个品牌,一个值得好好经营的品牌。为此,他先是鼓动父亲用电脑写作,继而“引诱”父亲上网,然后让父亲习惯每天更新博客,定时更新个人网站内容,进而“操纵”父亲与电视媒体打交道,录节目、讲脱口秀。总之,一切新潮的、时尚的形式都不放过。

2007年,郑亚旗和父亲创办了北京有名的皮皮鲁讲堂。当初,郑渊洁还“不屑”于开班讲课,郑亚旗就举例苏格拉底和孔子,说他们都是传道授业的大师,父亲也应该是。皮皮鲁讲堂终于在郑亚旗的张罗下开办了,讲堂就郑渊洁和郑亚旗两个老师,主讲语文,更讲做人的道理。讲堂在北京很受欢迎,大获成功。

2008年,精力旺盛的郑亚旗创办了郑亚旗摄影工作室,此后多次到非洲拍摄野生动物,到太平洋、印度洋潜水拍摄海洋生物,并出版了摄影集《非洲》。前不久,郑亚旗还出版了《郑亚旗摄影》,他在影集里写道:热衷摄影这种使用光创作的艺术,并致力于将自己认为美丽的瞬间通过照片传递给有同样感受的人。

2010年5月,郑亚旗创建了北京皮皮鲁总动员文化科技有限公司,并自任CEO。公司获得了郑渊洁的独家授权,郑亚旗把公司的主攻方向确定为制作有关皮皮鲁、鲁西西的网络游戏。他认为儿童接触互联网是大趋势,曾经的70后、80后们,如今很多人已成为家长,而且是更加开明的家长。他们明白孩子应该接触互联网,但是不明白应该让孩子接触什么。如果现在有专门为孩子做的网络游戏,家长就会放心很多。

郑亚旗开发的第一款游戏产品仍然和“皮皮鲁”有关,名为《皮皮鲁和419宗罪》。曾有网友询问郑亚旗对这个网游的评价,郑渊洁代答:感觉不错,让孩子在玩的过程中熟知法律,远离犯罪和罪犯。

2011年,郑亚旗策划出版了讲述鲁西西和熊猫故事的动画片《鲍尔历险记》。郑亚旗认为,“皮皮鲁”的品牌在线下经过30年的积累,已经非常成熟了,现在转战到线上,只需要在互联网上做得更完善。

他希望建构整个儿童娱乐产品的产业链,目前除了授权制作动画片,还与相关机构合作了儿童话剧,儿童电影也在初步的运作中。

“如果说是郑渊洁创造了那些童话形象,我的目标就是,用多元化的方式将之发扬光大。”郑亚旗说。

生活中的郑亚旗是个很随和的大男孩,还有几分北京侃爷的幽默感。有记者调侃说,他与郑渊洁之间的“气场太轻松,让外人怎么看都像是兄弟”。

不过,郑亚旗坦言,作为“童话大王”的儿子,他感受到的不全是童话般的美好,还有平常孩子想不到的压力。

“18岁之前是被骂大的。”郑亚旗当然不是被郑渊洁骂大的,而是被别人。当他做得好时,别人会质疑是“爸爸帮的”;当他做不好时,又会有人奚落和指责他。也许正因为如此,郑亚旗比别的孩子表现出更强的抗挫折能力。

面对有人质疑自己创业离不开老爸郑渊洁,郑亚旗说:“别人怎么评价我不管,我只知道如果有个金饭碗你却要因为所谓的‘骨气’、‘面子’而把它废弃在一旁,才是蠢事。”

当被问到自己的成长方式有无示范意义时,他答道:不具有可复制性,郑渊洁的儿子只有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