盒子炮传奇

2012-04-29 00:00:00司古
科学大众(中学) 2012年4期

在许多表现大革命时期以及抗战时期的军事题材电影中,都能看到一种外形十分特别的手枪,这种手枪握把在后,弹仓在前,枪管较长,全枪外形较大,两侧平滑如镜面,精湛的工艺令人爱不释手,被电影中的人物亲切地称为“盒子炮”或“镜面匣子”、说起这种手枪,它可是大名鼎鼎,它就是德国毛瑟兵工厂设计制造的C96型自动手枪及其各种衍生产品。有趣的是,这种诞生自德国的著名军用手枪,在德军中装备使用的数量并不普遍,而更多的是出口到世界各地并被许多国家仿制,是真正的墙内开花墙外香,那么,毛瑟C96系列自动手枪有着怎样的传奇身世呢?我们且慢慢讲来。

1895年,毛瑟兵工厂研制成功了一种新型自动手枪,其实按严格标准,这应该算是半自动手枪,次年正式定型,被称为C96型自动手枪。在德国,C96从1896年投入生产,一直生产到1937年。西班牙和中国在20世纪上半叶都曾仿制过这种手枪。

毛瑟C96外观上最大的特点,在于其弹仓位于扳机护圈前方,此外还有它那长长的枪管,以及像是欧洲家用扫把柄一样的握把。此外,毛瑟C96那外形硕大的木制枪套除了能容纳手枪,还能卡接在握把后部成为步枪一样的抵肩枪托,做到了一物两用,十分有趣。因为毛瑟C96的扫帚把一般的握把,在欧洲,人们给它起了个绰号“扫帚把”,而在中国,人们则根据它整体式机匣和弹仓以及那大匣子一般的木制枪套,称其为“盒子炮”。

毛瑟C96配用7.63毫米口径手枪弹,由于零部件设计精度很高,加工精良且枪管较长,加之弹头枪口初速很大,如果使用抵肩枪托,能达到比一般军用手枪更大的射程,穿透力也更大。在1935年玛格努姆手枪弹出现之前,当时7.63毫米毛瑟手枪弹是初速最高的手枪弹,这也为毛瑟C96赢得了很好的声望。

据统计,仅毛瑟公司自己就生产了大约100万支毛瑟C96,这其中还不包括西班牙和中国仿制的大量C96。由于当时的历史环境,中国和西班牙仿制的C96数量没有详细的资料记载。

投产一年内,毛瑟C96不仅成功拿到了一些国家的政府订单,还被一些国家作为民用枪支购买,德国以及其他国家军队中的一些军官,也喜爱自行购买C96。当时毛瑟C96也深受英国军官青睐,不少人自掏腰包也要弄一支C96佩戴,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作为军用手枪,毛瑟C96可谓是久经沙场,它先后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爱沙尼亚独立战争、西班牙内战、中国内战、第二次世界大战,此外还参加了诸多殖民地战争。在俄国内战时期,红军和白军军官都把C96视为最好的个人自卫武器。

后来成为英国首相的温斯顿·丘吉尔本人也非常喜欢C96,在第二次布尔战争中,丘吉尔就曾使用过一支C96直接参加战斗。1927年南昌起义中,朱德也佩戴着一支毛瑟C96,这支意义非凡的手枪,如今收藏在北京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

除了标准的7.63毫米口径,德国还生产过一些9毫米口径的特指出口型毛瑟C96,中国还生产过11.45毫米口径的C96。尽管毛瑟C96在全世界都赢得了很高的声誉,但真正把C96作为军队和警察主要手枪之一的国家,却只有一个,就是中国。在今天,毛瑟C96已经是枪械收藏市场上很受欢迎的品种。对于西方枪械收藏者而言,如果你没有一支原装的C96,那你就不是真正的枪械藏家。

1897年,土耳其政府率先同毛瑟公司签署协议,订购1000支C96手枪,这是C96的第一笔军用订单。1899年,意大利政府订购了5000支C96,主要装备意大利皇家海军。1910年,波斯政府宣布订购1000支C96。1916年奥匈帝国订购了50000支标准型C96。一战时期,德国军队的标准制式手枪是9毫米的鲁格P08手枪,但由于生产速度不足,德皇陆军就和毛瑟公司签订合同,购买150000支C96,以应急需。这些C96口径改成了9毫米,能使用9毫米帕拉贝鲁姆手枪弹,弹药和鲁格P08通用,减少了后勤供应的麻烦。这种改造型C96又称作“红色9”——因为在它的木制握把两侧烫出了很大的数字9并涂以红色,表示口径9毫米。战争结束前,总计交付了137000支。1920年,法国政府订购了1000支99毫米枪管型C96用于装备警察,也被称为M1920型。1935年前后,德国政府再度购买了7800支C96用于装备德国空军。

毛瑟公司曾设计过一种C96卡宾型短步枪,原打算用于装备轻步兵,这种枪装有固定式枪托和前护木,枪管长增加到300毫米或370毫米,但这种介于手枪和步枪之间的改型没能引起军方的兴趣,仅仅生产了少量便在1899年停产。

1923年,中国汉阳兵工厂也开始仿制毛瑟C96,仿制成功的手枪被称作汉阳C96,工艺相对较好,总产量约为13000支。中国军阀割据时期,阎锡山控制的山西省也曾仿制过毛瑟C96。当时阎锡山的军队装备有部分山西自制武器,其中包括11.45毫米口径美式汤普森冲锋枪,但7.63毫米毛瑟C96的供应却很成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阎锡山下令生产11.45毫米口径的C96,以便统一弹药供应。经过紧张的研制,太原兵工厂在1929年开始生产11.45毫米口径C96手枪,因为定型时正好是民国十七年,也被称为十七式手枪,总产量大约为8500支。

1927年西班牙阿斯特拉兵工厂开始仿制C96,产品称作阿斯特拉900型,这些手枪原拟定出口中国,但随着抗战爆发,中国进口武器的渠道受阻,于是阿斯特拉900型参加了西班牙内战,二战中还少量出口德国。值得一提的是,西班牙在仿制基础上,研制成功了采用分离式弹夹供弹,带有火力选择机构的改进型C96,用于出口远东地区。在发现了这一新的市场需求后,德国毛瑟公司不甘心丢掉出口商机,在1932年开始生产“速射型”毛瑟C96,也被称做毛瑟M1932型。这种毛瑟手枪有半自动发射和全自动射击两种模式可供选择,采用10发或20发弹夹供弹。在全自动射击模式下,只要扣下扳机,就能像冲锋枪一样连续不停地发射,火力强大,深受海外市场喜欢,尤其受到中国抗战军民的喜爱。毛瑟M1932主要出口到中国和西班牙,二战中德国国防军也曾少量使用,德军称其为712型自动手枪。

毛瑟C96虽然设计精良,但使用起来却并不容易。首先标准C96的质量不轻,空枪就有1.13千克,要想稳定握持需要一定的臂力。此外,C96外形较大,全长达312毫米,难以隐蔽携带。而且在射击时枪口上下跳动量大,子弹在垂直方向散布较大。但C96较大的容弹量,较远的射程和较大的威力,某些型号能全自动射击的特点,也是难得的优点。为了克服射击垂直散布大的问题,中国军民创造性地发明了斜向出枪的射击动作,取得了良好的使用效果。当时中国军民武器相对低劣,毛瑟C96某些改型能像冲锋枪那样全自动射击,在近距离具有猛烈的火力密度,这正是中国抗战军民梦寐以求的装备。难怪中国人对毛瑟C96系列手枪总怀着一种特殊的感情,因为它在中国八年抗战中,发挥了不小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