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基础教育国家统一课程大纲改革初探

2012-04-29 00:00:00曹燕
世界教育信息 2012年9期

摘 要:澳大利亚全国所有学校将从2013年起全面实施基础教育国家统一课程大纲,此次改革是一次重要的课程体制改革。文章从改革的背景出发,具体分析了改革的必要性,详细介绍了大纲的制定工作及其特色,并指出了在实施中将面临的挑战和困难。澳大利亚教育改革的一系列思路和做法值得我国在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学习和借鉴。

关键词:澳大利亚;基础教育;课程大纲

澳大利亚全国基础教育国家统一课程大纲的发布是其教育史上重大的课程体制改革举措。发布之时恰逢笔者在澳大利亚访学,这一事件引起了笔者的关注。

一、澳大利亚国家统一课程大纲的发布背景

为将澳大利亚教育提升至世界级水平,澳大利亚政府积极致力于教育改革。2010年3月1日,时任澳联邦政府副总理兼教育部长的吉拉德发布了澳大利亚百年来首部全国统一的基础教育国家课程大纲(以下简称“国家课程大纲”)。该大纲将成为规范其中小学数学、历史、科学、英语等科目的法定文件。各州及领地从2011年起便逐步遵循该大纲所规定的教学计划组织教学,至2013年,全澳学生都将在此统一课程框架下学习。这将对所涉学科教育的发展产生非常重大的影响,关系到澳大利亚基础教育今后的发展方向。澳大利亚“国家课程大纲”的发布是时任总理陆克文“教育革命”的一项核心策略;是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国家重大改革之一;是澳大利亚历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1]

(一)旧有的教育管理体制受到挑战

由于历史原因,澳大利亚法律规定,教育管理是各州和领地的权力和义务,因此形成了各州和领地间各具特色的教育体系[2]。然而,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这种地方拥有法定权责的管理体制的批判也愈加严厉[3]。90年代开始,各州政府部门在管理上简政放权,强调学校的自我管理,校长被赋予运作课程自我管理机制的重任。此后,澳大利亚掀起了中小学课程改革运动,近二十多年来的教育改革浪潮正是从突破州集权的体制开始的。

(二)历届政府对大纲制定工作的重视

新近一轮的澳大利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围绕 “国家课程大纲”进行的。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初,澳大利亚联邦政府就成立了如社会科学委员会、全国英语教学委员会等机构,用以协调联邦和各州及领地政府间的课程管理工作。1975年成立的“课程发展中心”更加表明了联邦政府在课程领域的掌控意图。1986年“国家课程大纲”进入计划操作阶段。1993年6月,随着“国家结果指标”和“课程概况”编写的完稿,该大纲基本成型。[4]

澳大利亚历届政府都十分重视“国家课程大纲”的制定工作。霍华德政府曾于2004年提出教育改革方案,但遭到了各州及领地政府的拒绝。2007年1月24日,赢得大选的陆克文用行动证明了对“国家课程大纲”的重视,他在上台后数周就任命著名教育学家、墨尔本大学的麦克高教授为“国家课程委员会”主席,领导制定工作。2008年4月,“国家课程委员会”成立,标志着此项工作的正式启动。2009年秋天,澳大利亚国会通过了一项法案,将联邦教育经费与“国家课程大纲”的实施及统考进行挂钩,为“国家课程大纲”的出台拉开了序幕。正如在墨尔本的一所教育支持机构的执行主席曼恩所说,“遇到了一个好机会”。[5]

二、国家统一课程大纲改革的必要性

(一)全球化背景下课程体系改革的推动

进入20世纪后,经济全球化对教育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世界各国纷纷进行课改,而且改革的力度不断增大。在国际课程改革大趋势的推动下,澳大利亚政府努力实现在《澳大利亚年轻人教育目标墨尔本宣言》中的承诺:“澳大利亚课程将使所有年轻的澳大利亚人,不论其社会、经济背景或他们就读的学校怎样,都具备在全球化的世界里竞争的基本技能、知识和能力”,并认识到澳大利亚的教育需经历从观念、态度、内容、形式、技术、方法等方面的彻底变革来顺应客观的必然。另外,澳大利亚的教育产业是其经济的第三大支柱,海外学生每年为澳大利亚的国内生产总值提供至少150亿澳币的收入。因受到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影响,教育产业在留学生生源、跨国教育质量等方面面临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很明显,作为教育改革核心部分的课程改革自然应该率先实施,通过课程改革来进一步实现教育目标,增强教育的国际竞争力。

(二)整个社会生产生活变化的需要

长期以来,澳大利亚各州独立负责制定本州的中小学课程。因此,各州之间的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都不尽相同,各州及领地之间的教育水平参差不齐,学生的阅读、算术、科学等学科成绩差异很大;据报道,澳大利亚每年有8万多由于父母工作变动而需要跨州转学的学生[6],各州之间的课程差异使转学生难以适应;另外,非英语母语的移民学生的增多等现实问题使各自为政的局面难以维持。整个社会生产生活的变化急需结束分而治之的局面。

(三)课程自身发展的需求

过去30年间,在知识领域的学习和教学方法的运用等方面的不同意见皆引起澳大利亚各州在国家层面上的激烈争论。首先,在课程内容方面,由于各州课程标准的多样化,很容易遗漏对一些必要知识的学习;相关学科之间的知识整合不够,造成了课程内容的严重超载;教学内容充满了晦涩的术语,有时就是教师也难解其意。其次,在教学方法方面,围绕如何教授英语与历史的讨论不断升级,最终爆发了所谓的“读写战”与“历史战”。“读写战”是指在2005年,由一项阅读调查引发的对应该使用何种阅读教学方法的争论,当时一方倾向于使用“看字读音”教学法,而另一方坚持认为当前的主流方法“整体语言”是正确的。“历史战”的争论则集中在对欧洲殖民的解释以及它对原住民的影响等方面[7]。最后,在考核方面,全国也没有设立统一的标准,不利于学质量的比较和提高,也不利于大学的录取工作。近年来,这一系列日渐激烈的争议和分歧,更加坚定了澳大利亚政府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进行统一化课改的决心。

(四)学生家长对课改的不满

2003年的《家长和社区对基础教育的态度》调查报告显示,在对“基础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中,选择“国家课程标准的重要性”问题的比例为83.3%。这说明家长和社区对国家课程大纲重要性的认识要高于一些其他的认识。另外,调查结果也显示,在2001年至2007年间,对学校工作表示满意的家长比例下降,近6成的家长认为“课程的质量和内容需要提高”。显然,澳大利亚家长对课程大纲重要性的认识和对学校满意度的降低成为大纲改革的另一推动因素。

(五)优化组合庞大教育机构的必需

2008年4月澳大利亚“国家课程委员会”的成立意味着联邦政府从地方政府手中收回了教育大权。长期以来,澳大利亚教育机构重复设置,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据报道,澳大利亚的6个州和2个领地的教育机构,不论是课程制定及考核委员会、教学大纲委员会,还是研究咨询委员会等都各自为政,且机构庞大。比如,全澳共有34个分布在各州的独立的课程机构,他们组编的高中历史和英语教材就有18种不同的版本;新南威尔士州教育和培训部共有5万多名工作人员,比军队的人数还多,是澳大利亚最大的政府机构,每年的预算高达93亿澳元[8]。全新的“国家课程大纲”所带来的教育改革将有效地整合、优化各方面的教育资源,减少不必要的浪费。

三、澳大利亚国家统一课程大纲的制定

(一)制定机构及工作进度

2008年4月“国家课程委员会”成立后,由总负责人麦克高教授带领的12人智囊团,计划用3年时间完成“国家课程大纲”的制定工作。2009年5月“澳大利亚课程、评估与报告局”(ACARA)正式成立。该机构由13位领导并来自各州和地区政府、天主教会与独立学校机构以及联邦政府提名的专家构成,负责监督“国家课程大纲”的制定。该机构的成立首次将课程、评估与报告的管理提到国家层面[9]。“国家课程大纲”的制定分3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制定英语、数学、科学及历史课程大纲;第二阶段,制定语言、地理和艺术课程大纲;第三阶段,制定健康与体育、信息与通讯技术、设计与技术、经济学、贸易学、公民与公民责任课程大纲。[10]

(二)制定方式

大纲总设计师麦克高教授为每门学科的大纲制定工作聘请了一位主笔专家,每位主笔专家都配有一个顾问团,团里一定有持反对意见的成员。对于主笔专家完成的草案,顾问团会提出各种意见,再由主笔专家进行修改。然后,分别代表各个群体的13位委员会领导会对每一份草案进行审议,针对疏漏和晦涩的术语提出修改要求[11]。澳大利亚此次课改汲取了国外及国内各州和领地的先进经验,组成了最强的教育专家、学者阵容,并广泛征求意见,集各方智慧,以达到世界一流标准。

(三)内容框架

根据澳大利亚课程、评估与报告局公布的“课程设计”,大纲针对的对象为基础教育阶段,即从幼儿园学前班到高中12年级的学生,课程覆盖英语、数学、体育、经济等13个学科。各学科的大纲包含“理念概述”、“目标概述”、“结构概述”、“学科内容”和“成绩标准”等部分[12]。“学科内容”除规定了相应学科应掌握的知识、技术、技能和理论外,还为教师教学提供了大量相关的内容说明、实例列举、教学方法建议、教学情景描述等指导,并为各地发展地方特色预留了空间。“成绩标准” 用5个级别来描述学生在所学习的领域中取得的成就。

(四)组织方式

“国家课程大纲”是按科目设立的,是一个广泛的框架,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具有很强的指令性,它汲取了包括中国在内的课改领先国家的课改精华[13],并在英语、数学等13个学科课程大纲的制定过程中融入了“十大综合能力”和“三大跨学科主题”思想。澳大利亚课程、评估与报告局制定了这“十大能力”和“三大主题”所需知识、技术、技能和理论各方面的联合标准,用于对各学科课程大纲的评估和渗透[14] 。时任教育部长吉拉德评价说,“它不仅仅是一个课程‘指导’或各州及领地现行课程的补充,它是一个焕然一新的课程,它为高质量的教学提供了平台。”

四、澳大利亚国家统一课程大纲的特色

(一)凸显十大综合能力和三大跨学科主题

“国家课程大纲”明确要求各门学科的教学都要融入“十大综合能力”和“三大跨学科主题”。这十大综合能力是:听说读写、算术、信息与通讯技术、思考、符合道德规范的品行、创造性、自我管理、团队精神、跨文化理解和社交。三大跨学科主题是:原住民的历史和文化、亚洲及澳大利亚与亚洲的交往、可持续性发展。[15]

(二)回归基础知识

时任总理陆克文表示,澳大利亚课程改革的目标是“回到拼写、认读、加减的基础”。“国家课程大纲”使各科课程最基本的知识和教学法重返课堂,此举被陆克文称为“回归基础”[16]。比如,英语课程强调了学生的读写能力,注重语法与发音;历史课程不刻意回避澳大利亚历史的黑暗面,而是以一种平衡、中立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其历史,包括国庆日、澳纽军团日、原住民及向“被偷走的一代”正式道歉的意义等;算术与科学的课程培养幼儿园学生从1数到20以及使用初级计算机的能力,教导高年级的学生学习代数、三角等基本课程。总之,改革后的学科内容更具吸引力,更能启发学生的自我思考,也更加简洁明了。

(三)重视多元文化

2007年,澳大利亚58%的商贸出口目的地都集中在东亚。前总理霍华德表示,“澳大利亚未来的主要经济利益将在亚洲,这是与我们息息相关的地区,不仅在地理上,在战略上与经济上皆如此。”这也是澳大利亚朝野两党达成共识的外交政策。时任总理陆克文于2008年提出参照“欧洲同盟”模式设立“亚太同盟”,他强调“工党决心与亚洲国家建立强固、密切与合作的关系”,还呼吁更多澳大利亚人学习亚洲语言和文化,并予以经济和政策上的支持。如拨款6240万澳元在3年内开展全国性的“学校亚洲语言教育计划”。与各州自行实施的课程不同,新背景下出台的大纲尤其强调了澳大利亚地理位置及学习亚洲历史和文化、与亚洲国家保持友好关系的重要性。同时,各个学科的课程都融入了澳大利亚原住民文化的内容。比如,在科学课程大纲的237个内容描述中,有10个涉及到原住人的视角,平均每学年一个;在有关历史的234个内容描述中,有39个涉及原住史、原住民和殖民者对欧洲人来澳的看法等内容;大纲中还包括了中医及针灸知识等多元文化内容。[17]

(四)注重对知识深度的学习

负责起草课程大纲的专家发现,澳大利亚现有的课程犹如蜻蜓点水,涉及面广,深度却不够,学生对知识没有深入的理解和掌握。正如麦克高教授所说:与日本初中数学教学录像的比较显示,日本学生有80%的课堂时间用于解决难题,而澳大利亚学生只有20%的课堂时间用于解决复杂问题。不仅如此,对于那些掌握较快的学生,澳大利亚的教师并没有让他们解决涉及当前主题的更复杂的问题,而是倾向于让他们进行下一个主题的预习。据此,新大纲窄化了各学科的学习内容,但提高了对知识难度的要求。

五、实施澳大利亚国家统一课程

大纲面临的挑战和困难

2010年3月1日公布的“国家课程大纲”属草拟的方案,广征民意至同年5月31日。最终方案从2011年1月开始,在约150所学校试验推行,而全国所有学校将从2013年起全面实施该课程大纲。澳大利亚目前共有约350万名学生、25万名教师、1万所学校,实施国家统一课程大纲任务艰巨,影响既深且广,关系到国家未来的前途与发展。

新大纲在实施中将面临许多挑战和困难。首先是观念转变问题。“国家课程大纲”是一次课程体制的重大调整,也是一次机构体制的重大调整。中央集权式的控制正在通过“国家课程大纲”、国家和州一级的统一考试、国家标准和能力指标以及教师评估和课程审查等一系列方式得到增强。这样各州教育部在考虑课程政策的大部分重要因素时就会变得更具指令性,在评价主要教育成果时也会更具审问性[18]。如此就彻底改变了沿用100多年的教学管理传统,将涉及各州各职能部门的整合调整、衔接配合。这就需要建立合理的沟通机制,使政府、学校、教师和学生对这一改革的实施达到基本认可和共识;还需要各州的教育部门、学校和个人在面临调整时,能从国家教育长远发展的整体利益出发,看待局部的得失,能从国家整体的战略高度着眼,看待此次教育体制改革。其次是资金问题。师资培训、教学资料和器材的相应调整都需要大量资金迅速到位。资金紧张将成为今后几年实施教育改革无法回避的问题。最后是师资方面的困扰。“国家课程大纲”其核心问题在于执行,即教学的实施,它与以教师为主体的整个教学系统息息相关。近年来,澳大利亚中小学无论在教师数量还是在教师能力等方面都面临挑战。全国统一课程的提案批评了教师能力的不足,并提出了以教学成果决定薪资的建议。师资培训、各领域专业人员的配合及合作是目前最需解决的问题。

人才培养是教育的核心,课程设置是人才培养的基础。为应对国际教育竞争,提高中小学教学质量,澳大利亚将结束百年来各州自行制定课程标准的状况,制定全国统一的课程大纲,汲取包括中国在内的各国课改经验,用3年时间打造世界一流的中小学课程。这一举措表明澳大利亚基础教育重视课程设置和学科建设,注重借鉴国际上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和学科建设经验。另外,澳大利亚在教育改革中勇于突破常规,实施深层次改革的一系列思路和做法也值得我国在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学习和借鉴。

参考文献:

[1]Hawley,David Mark.Draft National Curriculum Unveiled By Samantha,ABCNews Australia[EB/OL].http://www.abc.net.au/news/stories/2010/03/01/2832549.htm?site=brisbane,2012—01—01.

[2][4][18]谢少华.澳大利亚“国家课程”论战评述[J].当代教育论坛:宏观教育研究,2003(8).

[3]王桂.教育改革的浪潮与趋势[M].当代外国教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5]李茂编译.澳大利亚课改:要深度,不要广度[N].中国教师报,2009—06—05.

[6]姜超,任利娟.澳大利亚中小学实施全国统一课程的背景分析[J].世界教育信息,2009(8).

[7]周慧,罗剑平.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的高考体系及其意义[J].世界教育信息,2007(5).

[8][9][11]ACARA.Curriculum Development Process Version 4.0 May 2010[EB/OL].http://www.acara.edu.au/verve/_resources/ACARA_Curriculum_Development_Process_Paper_v4_June_ 2010.pdf,2012—03—03.

[10]ACARA.The Shape of the Australian Curriculum May 2009[EB/OL].http://www.acara.edu.au/verve/_resources/Shape_of_ the_Australian_Curriculum.pdf,2012—06—23.

[12][14]ACARA.Curriculum Design[EB/OL].http://www.acara.edu.au/verve/_resources/Curriculum_Design_Paper_.pdf,2012—05—16.

[13]李茂编译.汲取包括中国在内的各国课改经验,用三年时间打造世界一流课程[N].中国教师报,2008—02—27.

[15]ACARA .What Makes the Australian Curriculum a World—class Curriculum?[EB/OL].http://www.acara.edu.au/verve/_resources/What_makes_AC_a_world_class_curriculum.pdf,2012—06—01.

[16]Rudd ABC News. New National Curriculum to Fix Patchy Standards, Australia, 1 Mar 2010 [EB/OL].http://www.abc.net.au/pm/content/2010/s2833407.htm,2012—02—01.

[17]Henderson,Deborah J.The Apology, the Aboriginal Dimension of Australian History and a National History Curriculum: Beginning a New Chapter[J]. Qhistory,2008(12):pp.8—22.

编辑:许方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