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之事,莫大于食

2012-04-29 00:00:00瘦竹
莫愁·时代人物 2012年12期

如果说“吃货”不意味着一种品味,那最少它也意味着一种资历,由此可以把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人分为两类人:“吃货”和“非吃货”。“吃货”们虽然在“非吃货”们面前不敢露出某种自得,但论起吃来,总会在不经意间露出某种久在江湖的的自信。

在张佳玮最近推出的新书《无非求碗热汤喝》中,我就处处感到这种自信,我喜欢自信并且自信得有理由的人,而张佳玮恰恰就是这种人。《无非求碗热汤喝》虽然是一本谈论吃的书,但即使是那些可口的食物,我们也能看到张佳玮这些年来的修练。

说起创作动机,张佳玮在《无非求碗热汤喝》后记中如是说:“天下之事,莫大于食。真正对世界影响深远的,还是小民百姓们的一日三餐。”

80后张佳玮出生在无锡一个小户人家,所以他的吃货生涯就从南方寻常人家的一日三餐开始,无论他长多大走多远,妈妈熬出的热鸡汤和外婆慢慢做出的外婆菜都是他始终魂牵梦绕的。他所品尝到的无非是我们在家乡的小餐馆里随处可以吃到的食物,但就是在对这些寻常食品的评头论足里,我们所见识到的绝不只是那些食物给我们舌头的刺激与快感。看着张佳玮把馒头、油条、豆浆、豆腐、米饭、猪肉等烹饪成一篇篇文章,感到亲切的同时,不免会发出会心的一笑。他虽然时时把吃挂在嘴边,但他描绘的其实就是我们寻常平姓的日常生活,我们每个人都不难在他的文字里找到自己曾经的经历。

即使在这些对寻常生活的描绘中,我们也时时见识到了张佳玮的活泼和幽默,比如他形容女孩子对甜食的热爱:女孩子们百挑千拣吃一口饭都恨不得算算卡路里,唯独对于饭后甜点来者不拒。张爱玲为首的女中豪杰纷纷说女人的什么通向心灵,我倒觉得,对甜味最敏感的舌尖味蕾,才是女人最容易投降的部位。他描写吃汤包的那一段感觉更是令人叫绝:吃汤包有点像一见钟情,只来得及惊鸿一瞥伊的绝世容颜,来不及细看一眼,就急急地爱上了。

但真正让我佩服的是张佳伟的博闻强记。比如他知道苏东坡曾吸活蜜蜂,李渔讨厌韭菜,金圣叹的最后遗言,鲁迅在《呐喊》及《彷徨》里的菜谱等,细心的读者完全可以凭他的文章开出一个长长的书单和影视剧单。

我虽然胡吃海喝了几十年,但基本算是白吃了,不幸与“吃货”无缘,但凭我朦胧的感觉,“吃货”应该具备以下特征:他们的兴奋点只发生在他们的味蕾上;他们也许不知某种佳肴的营养搭配,但却知它如何好吃。他们到达某个城市,当别人在某个景点前摆POSE留影的时候,他们却早已匆匆奔向最能代表本地特色的小吃。他们在地球上的各个地方东奔西走,凭着他们的足迹,完全可以画出一份地球美食地图。他们知道各种美味佳肴的历史渊源,知道历史上文化名人的饮食习惯以及对各类佳肴的评价,在文学作品里,在影视作品里,给他们印象深刻的不是男女主人公的经典爱情,而是与吃相关的一些段子。

这些,正是张佳玮的《无非求碗热汤喝》告诉我们的。

编辑 钟健 124976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