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食吃多会变笨
最近,美国神经学家费尔南多·皮尼利亚带领的研究小组进行了一项实验。他们训练小鼠顺利穿过迷宫,期间只喂食水和普通饵料,随后六周内,用15%的果糖溶液代替水,给一半小鼠喂食,同时给另一半小鼠喂食亚麻油和鱼油的混合油。皮尼利亚解释,碳酸饮料一般含有12%的糖分,因此给小鼠喂食的果糖溶液等同于碳酸饮料;而亚麻油和鱼油富含的OMEGA-3脂肪酸,有保持大脑神经突触的作用。
实验结果显示,喂食混合油的小鼠通过速度比另一半要快。
研究人员剖析小鼠的大脑后发现,小鼠在实验过程中摄取的高浓度果糖,抑制了掌握学习关键的脑神经突触的可塑性,小鼠大脑中负责记忆的海马区内的胰岛素机能也产生了紊乱。皮尼利亚称,果糖对小鼠大脑的破坏性,很可能也会出现在人身上。
打哈欠能提高工作效率
近日,美国研究人员发现,打哈欠其实是一种提醒人们保持清醒的生理机制。纽约州立大学研究人员花了几个月时间观察44名学生,研究他们打哈欠的原因,以及他们在打哈欠的时候会发生什么事情。结果发现,打哈欠能够给大脑降温,从而提高大脑的工作效率。因为当人们打哈欠的时候,所吸入的空气能够使鼻腔血管的温度下降,从而使得较低温的血液输送到大脑。而大脑在低温的刺激下,能够保持清醒的状态和良好的运作功能。
大餐后三小时就长肉
牛津大学科研人员发现,脂肪在人体中囤积的速度,比我们想象中要快很多。研究表明,人们在吃下大餐约三小时后,食物中的脂肪就会迅速积累到腰部。
研究人员要求志愿者摄入能够被仪器追踪到的脂肪。一小时后,志愿者脂肪就已被消化,并以小脂肪滴的形式进入血液,被运送到身体各个部位。而腰部脂肪组织的细胞最容易黏住这些脂肪滴,并将其储存起来。在进食早餐后,只有少部分脂肪会储存在腰部,但进食晚餐后,食物中一半左右的脂肪都会囤积在腰部。也就是说,如果吃了含有大约30克脂肪的晚餐,腰部随后就会多出两三茶匙的脂肪。
不过,研究人员称这种储存只是暂时的,积累的脂肪大多在黎明前能够被分解掉。但是如果暴饮暴食,脂肪就会转移到臀部和大腿,长此以往,体重就会不断增加。
西红柿可缓解醉酒
日本一个研究小组日前宣布,喝酒时饮用西红柿汁能遏制体内酒精浓度急剧上升,减缓醉酒,醒酒的时间也会提前。
研究人员让A组试验对象在饮用100毫升白酒的过程中,分多次喝下总共480毫升西红柿汁,B组则只喝水和白酒。对比结果显示,A组人员的血液酒精浓度比B组平均少约30%,前者的酒精代谢、排出体外的时间约为4小时10分钟,后者所用时间约为5小时。
研究人员认为,摄取西红柿之后,血液中丙酮酸的浓度上升,肝脏中乳酸脱氢酶的活性随之提高,产生大量名为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的辅酶,而这种辅酶能使代谢酒精的乙醇脱氢酶和代谢乙醛的乙醛脱氢酶功能活跃起来,从而促进酒精代谢。
开小差说明能力强
德国研究人员发现,爱开小差的人或许头脑更聪明。他们的大脑对信息进行暂时储存和加工的工作记忆能力更强。
心理学家丹尼尔·莱文森带领研究人员征募年龄18岁至65岁的志愿者,要求他们执行一些简单任务,譬如每呼吸一次按一下按钮,或者在键盘上按出计算机屏幕上显现的字母。研究人员认为,这类任务非常简单,志愿者容易走神。
研究人员定时询问志愿者,是在专心执行任务还是在开小差。任务完成后,研究人员检测志愿者的工作记忆能力,工作记忆是对信息进行暂时储存和加工的记忆系统,允许大脑同时处理多个任务。工作记忆能力越强,人们在从事手头任务之余可以开更多的小差。
结果显示,所有志愿者中,开小差的志愿者在工作记忆能力测试中得分更高。
记忆可被人为清除
瑞典乌普萨拉大学的一组研究人员发现,人类刚形成不久的情感记忆的确可以被清除。
研究人员认为,人们在学习新知识时,需要后期不断巩固才能形成持久的记忆,而巩固的过程是以大脑里蛋白质的形成为基础的。当人们记住某件事时,这种记忆经过一段时间会变得不稳定,需要通过另一个巩固过程来强化。这就意味着,通过破坏巩固过程,就可以改变人们的记忆。
在研究过程中,研究人员让受试者看一张不会产生不良情绪的图片,同时对他们进行电击。这样,看图片的过程会使受试者产生一种恐惧感,也就是说形成了恐惧记忆。随后研究人员开始尝试着破坏巩固记忆的过程,让受试者重新观看之前的照片,但不再进行电击。
结果表明,受试者的恐惧记忆被破坏以后,他们对该照片不再有抵触心理。也就是说,只要不对恐惧记忆进行巩固,与浏览图像相关的恐惧感就会消失。
清晨的记忆力一定好吗?
一天之计在于晨,无论是自愿还是被父母叫起,学生们早起背单词背公式总是最常见的。许多人坚信人在清晨的记忆力最好,学习效率最高。那么,事实上真的如此吗?
一天中不同时间的记忆力差别,属于学习方式研究的一部分。这类研究起始于1894年,这些年来,心理学家、教育学家、生理学家不断地进行着努力,希望对影响学习方式的元素能有全面和深刻的了解,从而更好地应用于教育中。
英国约克大学心理学教授柏德里发起了一项名为“记忆与一天中时间段”的研究,他让参与实验的志愿者记住一段数字,再马上复述出来,结果受试者的表现上午优于下午。
美国圣约翰大学里塔·邓和肯尼斯·邓两位教授做了一个一天当中记忆力的比较,他们根据实验结果将记忆的最佳时段分成了以下四类:
大约30%的人在早晨记忆力最佳,这些人在一清醒时就已经做好了吸收新知识的准备;大约30%的人在下午记忆力最佳,他们往往在午饭之后才算是真正活跃起来;大约30%的人在晚上记忆力最佳,他们就是所谓的“夜猫子”;大约10%的人没有任何时间偏向性,他们似乎在任何需要进行学习的时候都能够集中精力学习。
体内激素伴随着人的作息而产生的节律性变化,对于学习与记忆的影响,是近些年的研究重点之一。以最主要的压力应激激素——皮质醇为例,通常情况下,皮质醇在苏醒后45分钟分泌达到峰值。它的作用是让人苏醒并且刺激新陈代谢,让体内的能量物质开始分解,为新的一天提供能量。此后,皮质醇水平迅速降低,直到午饭后,皮质醇水平的降低速度趋于缓慢。
但是对于夜猫子来说,一旦长期的夜行昼伏的生活习惯养成,他们体内的激素变化又是另一幅情景:不会出现一个明显的醒后的高峰,一天中下降的程度也很微弱,而且晚上还会出现反弹。虽然皮质醇对于记忆力没有直接影响,但它很有可能间接地通过影响情绪相关的激素或神经递质——例如肾上腺素,从而影响到学习效率。大量研究发现,较高的皮质醇对于新记忆的形成有一定增强作用,这显然跟高浓度的皮质醇保持大脑清醒有关。
但是,高浓度的皮质醇是一把双刃剑。在记忆提取阶段,压力导致的高浓度皮质醇会妨碍记忆的提取,使人更容易什么也想不起来。大概这就是为什么紧张的学习环境对提高学习效率相对有利,但考试的时候因为太紧张就很容易发挥不好的原因。并且,长期处于高强度的压力刺激下,会导致一系列心理性和神经性疾病的发生。
结论:
每天记忆力最好的时候是因人而异的,不可一概而论。如果你觉得自己下午或晚上的记忆力更佳,那就不必在没有得到足够的休息时,为了背单词或公式专门早起。只要保持一个正常的作息规律,就能保证体内激素的稳定,工作和学习的效率就不会受到身体激素剧烈波动的影响。
编辑 钟健 124976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