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大学同学聚会,虽然大家刚毕业一年多时间,但都有了些变化。大学时被誉为风流才子的陈刚,与大家相互敬了几杯酒之后,竟然爆了几句粗口,这让我们惊诧不已。同学们心中充满了疑问,陈刚怎么变化这么大?
陈刚似乎意识到了自己的一时之过,马上解释:他所在的公司市场部是一个男同事居多的部门,洒脱活泼的性格更容易和大家称兄道弟,偶尔一两句带有“傻X”之类的粗口,可以迅速活跃办公室的工作氛围,拉近彼此的距离。有时候对某事不满,骂几句娘也非常解气,和同事之间以“傻X”相互称呼,反倒倍感亲切。在逐渐获得大家信任的同时,他也开始接手越来越有分量的任务。
原来,陈刚刚工作时,还保留着学生时温文尔雅,彬彬有礼的言行这反倒成了他与同事间的一道屏障,使他与所处的工作环境显得格格不入。同事们觉得他做作,不易接近。他开始反省自己日渐孤立的处境,并决定尽快融入团队合作之中。
这不免引起大学同学们的好奇,说粗口除了能起到发泄作用外,还能起到正面的作用?
确实,通过说粗口的行为,在特定的环境中能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并能营造出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这就是“粗口效应”。
精神分析学创始人弗洛伊德指出:人具有本能的攻击性,说脏话是在满足那些被压抑了的攻击本能。在人类所能采用的宣泄途径中,说粗口无疑是最容易实现,起作用最快,最直接的选择。在某些特殊的环境中,说脏话能帮助一些人更快地融入团队。如果一群朋友邀请你参加派对,在场的每个人都在抽烟,你就很难不抽,哪怕你其实很讨厌抽烟。同样,当大家都说粗口时,如果你独善其身就显得有些另类。而你一旦也说粗口,就会立刻表明你是“我们的人”,你们之间的谈话是“我们的谈话”,于是人与人之间的心理鸿沟瞬间被填平,轻松愉快的氛围即刻形成。
在这种粗口效应的作用下,陈刚在工作环境中适量说粗口,更容易被大家接受,被视为“一伙”,而之前学生式的客气和文静,只能让同事敬而远之,自然被排除在群体之外,日渐孤立。
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在球场一同观赏比赛的球迷大放粗口,反而能够形成默契的氛围。球迷们不仅把心中的亢奋情绪释放得淋漓尽致,更能快速地与支持同一支队伍的其他球迷一拍即合。
粗口效应在某种意义上,是特定场合的一种粘合剂,也是人在压力中的一种心灵创可贴,但应适可而止,在提倡文明的当今社会,它只能是一种调剂,而绝不能成为习惯。
编辑 钟健 124976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