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人为何冷漠

2012-04-29 00:00:00明天
莫愁·时代人物 2012年6期

张莲的内疚

张莲告诉我,那是一年前的一个早上,她送7岁的儿子去上学。等公交车时,看到人行道上有一个穿戴整齐的年轻男人,头朝下扑倒在地,手里还攥着公文包。张莲很惊讶,马上想到的是,这人可能是突然发病。她向四周看了看,几乎所有的人都行色匆匆,有几个人迟疑片刻,但马上又面无表情地继续赶路。就连离那个倒地男子只有一米之遥的早点摊,也依然人来人往,摊主忙着吆喝,根本无暇顾及眼前发生的事。张莲想:大家都置之不理,这会不会是个骗局?要知道,在大都市,讹人的事情很多。

这时,儿子也发现了倒地的男子,他大叫一声:“这个叔叔怎么啦?”张莲有些紧张,好像儿子曝出了天大的秘密,忙将他拉到身后,似乎要隐藏起来。儿子的惊呼引起了公交车站几个人的侧目,他们好奇地朝路边张望,然后又很快转过头,继续等车。本来还在犹豫要不要打110或120的张莲,这时心里稍稍踏实了点。她想,既然大家都觉得没事,那就应该真的没事吧。再说了,如果真的有什么事,既然大家都不上前,那我上前,别人会不会说我出风头、作秀?

正这样想着,公交车来了。张莲攥着儿子的手,随着人流往车上挤。儿子紧追不舍地问:“妈妈,我们要不要管那个叔叔?”张莲小声说:“没事,他待会儿就会自己起来。”这样说时,张莲心里仍有些忐忑,她只能侥幸地期盼:但愿他真的只是累了,躺一会儿,或者这纯粹是一场骗局。

张莲告诉我,佛山小悦悦事件发生后,她每天都寝食难安,那个年轻男子扑倒在地的情景总是在脑海中闪现。她很担心,如果那个男子真是突然发病,因为错过了最佳救治时间,说不定就会丧失生命,那么,她和所有的路人都成了间接的刽子手。张莲说:“平时我也挺有爱心的,看到路边的乞丐,我会慷慨解囊;邻居家有什么事,我会热心帮忙;对于跑到自己家门口的流浪狗,我会好心喂食。可是,我那天为何如此冷漠?我自己也说不清。”

张莲还说,现在最让她苦恼的是,她不知道如何向儿子解释自己的行为:“我平常都教育他要有责任感,要助人为乐,可是,我自己呢?”

寻求外界认同的心理

张莲在看到那个倒地男子时的第一反应是:这人需要救助。但在人来人往的大街上,她没有马上行动,而是观察周围其他人的反应。路人的不作为很快动摇了她的思想,她认定:如果大多数人是对的,那我就是错的,所以我要放弃自己的错,站到对的那一方。这是一种渴求他人认同和社会认同的心理。这种心理非常普遍。

佛山小悦悦事件发生后,有人在网络上作了个调查。有九成网友表示,如果自己当时在现场,一定会施以援手。这个调查没有多大的说服力,因为那只是在假设情景下的理性判断,当你真的处于彼时彼景时,你也说不定会环顾左右,看看其他人的反应,然后再决定自己的行为。从佛山小悦悦事件现场的视频可以看到,18位路人在经过事故现场时,大都是稍作迟疑。这个迟疑的过程就是在寻求认同的过程。当发现大多数人都没有行动时,就会作出判断:应该和大多数人一样——不行动。

理智上,我们都知道应该怎么做。可为什么事到临头,又会如此在意别人的态度,如此渴望别人的认同呢?这可能和我们大多数人从小所受的教育有关。

张莲告诉我,小时候,父母对她要求很严,她的言行经常受到父母的挑剔。因此,她总是悄悄观察父母的脸色后再行事,只有父母认为好的她才会去做。这样,她对自己的感觉和判断越来越没有自信,什么事都要问别人意见,甚至结婚后,她怀孕了,眼看肚子越来越大,她也不敢确信真的是有了宝宝,总是怀疑是不是假孕。看到周围的人都在祝福她,家人也忙着为即将出生的宝宝准备物品,她才慢慢相信:那是真的!在工作中,她从来不敢自己拿主意,主管怎么安排,她就怎么做;公司开讨论会,她总是最后一个发言,而且都是将别人的话重复一遍,其实她有自己的意见,但是又害怕说出来遭到反对,甚至笑话。

可以说,张莲的内心一直比较脆弱,她非常渴望外界的认同。所以,在马路上,面对亟需施以援手的场景时,她表现出左顾右盼、犹豫不决的行为,是可以理解的。试想,如果是在另外一个场合,遇到有人突然倒地,而当时只有她一人在场,她可能出于道义的本能,毫不犹豫地上前救助。因为那个时候,她是整个场景的主人,她说了算!

责任比评价更重要

再来看佛山小悦悦事件中18位路人的冷漠,我们不能武断地说,这18个路人的心理状态都和张莲一样,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在我们的文化里,的确有一种用外界的评价来衡量行为好坏的导向。比如,你辞官回家赡养老人,如果外界认为这是感天动地的孝道,那你就是对的;如果外界认为你是分不清主次,是迂腐,是愚蠢,那你就是错的。还有,媒体经常报道的一些做了好事却被反咬一口的事件,使得人们在助人为乐之前会有所迟疑。所以,对于冷漠行为,我们在声讨、谴责的同时,也应该对这个社会的文化导向作一些反思。

面对别人的危难,是应该教育孩子积极相助还是随大流冷漠视之?这也是作为母亲的张莲目前非常苦恼的一个问题。我建议给孩子从小灌输这样的观念——责任比评价更重要。责任感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只有能肩负责任的肩膀才能撑起社会的大厦。责任感是一个人成长的明灯,明灯在前,任何时候,他都知道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而绝不会迷失方向,也不会心怀不安。张莲遇到那个男子倒地的场景已经过去一年多时间,但由于当时没有施以援手,她深知自己丢失了社会责任感,因此一直充满自责,这种感觉可能还会在她心里持续相当长一段时间。

还有,张莲要吸取自己成长中的教训,给予孩子更多的爱和宽容。要尽量尊重孩子的意见,鼓励他自己拿主意,宽容他成长中的失误,努力让孩子的内心变得强大,变得充实,而不是像她一样,过于依赖外界的评价。(明天:国家高级心理咨询师)

编辑 钟健 124976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