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哈拉:丝路上的天方夜谭

2012-04-29 00:00:00杨纪小满
莫愁·时代人物 2012年10期

在乌兹别克斯坦旅行,时不时会与一种超现实感不期而遇。我们从撒马尔罕西行至布哈拉那天,天气出奇的好。下车后,不需要导游带路,我们便毫不犹疑地朝一座宣礼塔(意为高塔,伊斯兰教清真寺群体建筑的组成部分之一)走去,好像走向回家的路一样熟悉自然。那是卡梁宣礼塔,鹤立鸡群,不论你位于布哈拉的哪一个方位,眼球都不得不为之所夺。只要找到这座精神地标,就意味着摸到了布哈拉老城区的心脏。

成吉思汗为宣礼塔折腰

布哈拉是乌兹别克斯坦第三大城市,人口约25万,有两千年的历史,是中亚最古老的城市之一。

如今,在布哈拉西南部仍能看到建于中世纪的古城墙,大约有4公里长、11米高,棕色土坯的墙体外以烤砖装饰,墙上有齿状射孔。即便今天看来,依旧给人固若金汤之感。尽管如此,城墙还是未能阻挡蒙古人的步伐,当年血洗撒马尔罕的蒙古大军来到城下,聪明的布哈拉人开门投降,才免遭屠城悲剧。

蒙古骑兵的破坏能力举世无双,西征途中,但凡可能阻挠马匹奔驰的障碍物一概摧毁,无数建筑顷刻间灰飞烟灭,但布哈拉最高的卡梁宣礼塔却逃过一劫。我们的导游马丽娜说,成吉思汗经过卡梁宣礼塔时,镶嵌彩釉瓷砖的宣礼塔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他望得出神,不知哪来的一阵风,吹落了他的帽子,成吉思汗弯腰捡取帽子时,微微一笑,“连我也要对它鞠躬”,于是特别下令保留它。

后来,我在塔什干博物馆请教一位工作人员,成吉思汗为什么没动卡梁宣礼塔?他告诉我,宣礼塔是丝绸之路上的灯塔,夜间塔顶会燃烧柴火,指引商队前行的方向,这或许才是成吉思汗没破坏宣礼塔的主要原因。

天方夜谭之城

我们走进一家由古老宅院改造的旅馆,宅子的外墙高大坚固,没有窗户,外表朴实无华,隐私性极好,隔离了城市的喧嚣聒噪和大自然的风云变幻。走入院中,才可以目睹宽敞的内院和漂亮的装饰。内室中大理石铺地,墙壁上细腻柔和的陶瓷和巧夺天工的织毯将人带入波斯贵族的神秘生活。

每年烈日炎炎的盛夏,卡拉库姆沙漠吹来的热风把布哈拉变成一个大蒸笼。为了消暑燥之气,1620年左右,布哈拉当局在市中心建了一个广场,今天它仍是普通市民的休闲场所。这里白天非常安静,悠闲的老人在桑树阴凉里下棋,其乐融融地聊着天;入夜,周边的餐厅将桌椅搬到池边,伴随着悠扬的中亚民乐,阵阵烧烤的香味挑逗着人们的味蕾。

布哈拉的道路没有一丝规划的做作痕迹,两边房屋窗阁错落有致,偶尔头戴鲜艳丝巾的三两女人从蛇巷中走进你的视线又离开,在时宽时窄、富有变化的街道上行走,你绝不会感到审美疲劳。

布哈拉老城看似漫不经心,浑然天成,其实是经过精心规划的。借助丝绸之路,布哈拉成为中亚的富庶城市。一年四季,商队来来往往,络绎不绝,每支商队的骆驼数目不等,有的50头,有的100头,几乎相当于一支小型机动部队。在《一千零一夜》(即《天方夜谭》)中,阿里巴巴跟踪四十大盗的故事就发生在布哈拉的繁华集市。

没被带回的手风琴

如今,布哈拉已经转型成了一个旅游城市,全城都在做游客的生意,经营旅馆、餐厅、卖各式各样的纪念品。

在一家规模挺大的店铺里,我看到一架绿色的旧手风琴,键盘是圆点的那种,个头比一般的手风琴小一半,轻巧可爱。父亲早年喜欢玩手风琴,退休后想重拾旧爱,可是已经抱不动那些沉重的琴了。我决定给父亲买下这架小手风琴,但又想起旅行工具书上有个提示:乌兹别克斯坦政府规定超过50年历史的出版物或艺术品都属于古董,不可带出境外。

当我对卖家说出自己的顾虑时,他则极其肯定地告诉我,好多外国人从他这里买过二手货,像留声机什么的,比这个手风琴岁数老多了,也没听说出什么事。我让他给我一个凭证。他说可以开收据:“只要你跟海关说是从我这里买的,他们就不会为难你,我们是正经的商店。”我还是不放心,这样做未必能证明它的历史不会超过50年,对不对?他耸耸肩,以一种不屑的语气说:“您看来一点都不了解手风琴呢!一架手风琴的使用寿命不会超过50年,就像狗的寿命是有限的,您见过20岁以上的狗吗?”

我的确不了解手风琴,更不了解狗,但他说得似乎有道理,最重要的是我舍不得放弃这个礼物。几天后,在机场过海关的时候,手风琴被拦下了,理由正是“超过50年历史,算古董”。我忍不住询问海关,您用什么方法认定这是50年前出产的,他们不答,反问我用什么方法认定它不是。我奉上收据,工作人员说:“这个不管用,只能证明你不是在黑市买的,你不能带走它。你应该知道,商家只想卖东西,你能不能带出境,他们不在乎。”

最终,那架小手风琴没被我带回国内。如果能够穿越,我很愿意回到丝绸之路鼎盛的年代,那时候,乌兹别克斯坦(当然彼时还不叫这个名字)不会实行贸易限制和保护,我的小手风琴就可以带回家了。

编辑 陈陟 czmochou@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