尝试利用秩序敏感期教育孩子

2012-04-29 00:00:00豫妹
妇女生活 2012年9期

主持人语

您知道吗?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有一个对秩序极其敏感的时期,我们称之为秩序敏感期。在此期间,孩子对事物的顺序、物品的摆设及人物呈现的先后等都有着令人匪夷所思的执著。父母如果不了解幼儿在此期间的特殊心理和行为,会误以为孩子被惯坏了,或者认为孩子故意找别扭,进而会训斥、责骂甚至压制孩子的情绪反应,这样不仅会破坏孩子的秩序感,妨碍孩子对标准和完美的追求,还会扼杀孩子自律感的萌芽,导致孩子将来在遵守规则和发展道德感方面出现各种障碍。因此,每位家长都应当真正理解孩子在秩序敏感期的种种表现,为孩子提供有利于其建立良好秩序感的外在环境和条件,尊重并满足孩子对秩序感的内在需求,充分利用幼儿与生俱来的秩序感,帮助孩子塑造自我,并形成良好的习惯和品质。

养成有秩序的生活习惯

(李女士,30岁,行政助理)

我儿子栓栓刚刚5岁,但明显比同龄孩子生活有规律,做事有条理,也更有秩序感。比如,很多家长都觉得早上的时间特别紧张,因为既要送孩子上幼儿园又要赶着上班,而不少孩子不是赖床就是起床后磨蹭着不愿去幼儿园,让家长头疼不已。但我们家每天早上却都井然有序、忙而不乱,尤其是我儿子,早晨的时间都由他自己安排和控制,不用我们操心——基本上6:15准时起床,15分钟洗漱,再花一刻钟给他养的小苍鼠豆豆搞卫生——当然搞卫生的主力是我,他的注意力主要放在跟豆豆玩上;之后用25分钟时间拉琴,可以完成3个曲目的练习,有时还反复拉,增加练习次数;吃早餐外加收拾去幼儿园的东西20分钟,一般7:30能准时出门。起先我觉得儿子起床的时间有点早,尤其是有时晚上要去参加冰球训练,担心他睡不够,就试着跟他商量:“要不你6:30起床吧?早晨不要把豆豆放出笼子来玩,这样会快些。”“我不!”儿子很坚决地表示不同意,还是毫不懈怠地按自己早起的计划行事。记得有一次,冰球训练回来晚了,儿子洗漱后上床已经是晚上10点多,次日早晨6:15闹钟响过以后,他仍然睡得很香,我真不忍心叫他,拖了10分钟才把他推醒。儿子一睁眼马上问:“6:15啦?”我说:“赶紧穿衣服。”穿好衣服儿子跑去看时间,已经6:30,他那个急啊,问我:“你是6:15叫的我吗?怎么都6点半啦?”然后顾不上听我解释,以最快的速度洗脸刷牙,接着拉琴……儿子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安排时间,每天都按照计划的时间起床并完成要做的事情,这对于一个5岁的孩子来说实属不易!

我儿子日常生活中能这么有规律、有条理,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注意抓住孩子的秩序敏感期培养他良好的生活习惯。幼教专家一致认为,孩子从出生到4岁左右这段时间,是秩序敏感期,对事物的顺序、物品的摆设及人物呈现的先后等都有着令人匪夷所思的执著。抓住这个敏感期,很容易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规律以及做事的条理性。

我从儿子一出生就特别注意这一点,基本保证他每天的生活都很规律,比如每天吃奶、睡觉的时间及次数,都是固定的,每天晚上洗澡、喝奶、讲故事等也都有一套固定的程序。如果哪个环节稍有改变,孩子就会出现反常表现,比如烦躁不安等,说明孩子需要这样的秩序感。当然,儿子稍大一点,有了自主意识以后,偶尔也会要求改变,比如到了睡觉的时间还缠着我多给他讲个故事,我会语气温和但态度坚决地拒绝,要求他按时睡觉。这样日复一日,孩子就习惯了按部就班的有规律的生活。

除了生活节奏上的秩序感,生活环境方面的秩序感对孩子同样重要。我以前对生活环境不讲究,用过的东西喜欢随手一丢,所以屋里比较乱,但自从我发现儿子有了秩序敏感的行为表现后,我就尽力去改变。栓栓在两岁多时开始有一些执拗的秩序敏感表现,比如,他喝水的杯子平时要放在靠墙角的小茶几上,如果杯子没放在原处,他就哭闹不喝水,要你把杯子放回原处,再拿给他才行。再比如,家里来了客人,保姆摆放餐桌时不经意地挪动了他常坐的小椅子,他就会发脾气,甚至大哭抗议,直到椅子回归原位。注意到孩子这些“固执”的秩序要求时,我就特别注意把家里收拾得整洁有序,尤其是儿子的东西都有固定的位置。我准备了一些整理箱和柜子,将儿子的玩具、书本及日用品等分类固定摆放,并且注意摆放的高度方便孩子拿取或收拾整理。这样让孩子置身在一个井然有序的环境里,他就会比较有安全感,比较平静和快乐。

同时,我还因势利导,进一步强化儿子的秩序意识,培养他整洁有序的良好习惯。比如让儿子多动手收拾东西,不仅指导他收拾自己的玩具、书本及日用品等,还让他帮助我们收拾东西,比如帮我收拾碗筷,帮我把叠好的衣服放回原处等。这样既能培养孩子做事的条理性,又能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我家栓栓练冰球时要带很多“行头”,比如头盔、护颈、手套、袜套、球杆等。这么多东西,我看着都犯晕,但每次训练结束,儿子都能一件不落地把所有东西收拾到冰球包里。教练曾不止一次跟我说:“你儿子真不简单,别的小朋友经常丢三落四,有的连球杆都能搞丢。”我觉得这都是我有意培养孩子秩序感的结果。

孩子执拗为哪般

(韩女士,31岁,培训主管)

我女儿小慧快3岁时,变得任性执拗,事事都要依她的想法和意图去办,否则就哭闹,乱发脾气,尤其是喜欢在一些莫名其妙的小事上跟你较劲,让人觉得不可理喻。比如,洗澡洗到一半,发现沐浴露没有放回原处她就哭闹;她玩的拼音积木挡住了路,你挪动一下她就躺在地上打滚;餐具要按照她的想法摆放,谁要是不经意动了一下她的盘子或碗,她就哭闹甚至拒绝吃饭。再比如,我家门口鞋架边放了块垫子,如果垫子洗了,她一进门发现没有垫子,就执拗地不进门,直到放好那块垫子,她在垫子上蹭了鞋才进屋。就像是有什么固定的模式要完成一样,让人常常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我们大人根本忽略不计的小事,孩子怎么就这么纠缠不清呢?

慢慢地感觉孩子不单是在一些生活细节上表现得执拗,还有一些看似怪癖的事也让人头疼。平时都是我们开车送孩子上幼儿园,她一直都挺安静的,到幼儿园也挺乖,可有段时间却很反常,先是上车时就开始折腾,一会儿让她爸爸先上,一会儿让我先上,一会儿谁先上都不行。早上的时间本来就很紧张,我有时候一生气,不理她那么多,直接抱着她上车了事。可一路上她哭闹不止,跟受了多大委屈似的,搞得我心烦意乱。有几次,因为没按她的意思办,送她到幼儿园以后,我透过监控视频看她在幼儿园的表现,发现她一直闷闷不乐,小朋友做游戏、蹦蹦跳跳,她却爱动不动的。这孩子也不知道是咋了,不过我注意到,去幼儿园的路上,有好几次她焦躁不安地哭闹,老是指着窗外说“大苹果”,我明白了,我们往常送她上幼儿园的路上有家超市,超市门口有个很大的苹果雕塑。小慧是在找那个“大苹果”,可因为那条路老堵车,我们就换了一条行车路线。我告诉她,我们现在走的这条路上看不到“大苹果”,可她不管,就是哭闹,我就琢磨这孩子是不是要走原来的路呢?我就跟老公说了,让他以后还走原来的路。果然,一走原来的路,女儿的情绪就平了,看到“大苹果”时还会兴奋地指给我看。但我对女儿的这种“执著”不理解,小小年纪为何这么执拗?将来会不会性格偏执?

抱着几分担忧,几分疑惑,我向育儿专家咨询。经专家一点拨,我才恍然大悟,原来是遭遇了女儿的秩序敏感期。专家说,如果孩子突然固执地要按照某个固定的程序做事情,对物品摆放的位置有特别的要求等,就说明孩子进入了秩序敏感期。这个时期孩子对秩序有近乎顽固的追求,一旦秩序被打破,孩子就会有不安全感,就会哭闹。比如,物品摆放位置的改变,行车路线的改变等,就容易引起孩子的焦躁不安。原来症结在这里,弄清楚了孩子执拗背后的原因,我决定按照专家的指点,尽可能地顺应和满足孩子对秩序感的这种内在需求。

比如说,我了解到了孩子会对事情的突然改变很不舒服,会哭闹发脾气,那后来再改变什么计划时,我就会提前告诉孩子,并且耐心跟她讲原因。记得有一次,说好了星期天约上哥哥一家,带孩子们去农庄摘草莓。小慧一听说要去摘草莓,就很期盼,尤其是还有很玩得来的表哥做伴。可我提前两天一查天气预报,要下大雨,摘草莓计划泡汤了。要搁过去,计划取消就完了,我不会太在意孩子的情绪,可这次我很耐心地跟孩子解释,要等天好了才能去摘草莓,然后征求她的意见,星期天想怎么玩。她说想跟表哥一起玩。结果,因为提前做了工作,摘草莓的计划改变后她没闹情绪,我也按她的要求请我哥一家周末来我家做客。

家里物品摆放的位置,需要变动时我也会提前做孩子的工作。比如我想改变一下她的房间,因为墙纸潮了,小床的栏杆也松了,都想换换。为了不让这种改变引起孩子的不安,我事先做了好多铺垫工作,还请她参与挑墙纸,选小床,让她对这种改变产生新鲜感,而不是秩序大乱的不适感。

理解了孩子的秩序敏感,平时注意尊重和满足孩子的秩序感后,我明显地感到孩子不但不再执拗,反而显得很通情达理。

培养孩子的秩序技能

(刘教授,男,43岁,学前教育专家)

孩子的秩序敏感期号称“金不换”,为什么呢?因为在这个时期,孩子对秩序有着天然的敏感,有着强烈地追求外在秩序化的欲望;这个时期,孩子对某一项技能技巧和认知能力的掌握最迅速、最容易,充满了好奇和探究精神。这个时期给孩子适时适地的教育,抓住敏感期,第一时间培养孩子一系列良好的行为习惯,锻炼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旦错过了这一秩序敏感期,孩子接纳了杂乱无章的“秩序”,再费九牛二虎之力也未必有好的教育效果。那么,如何抓住秩序敏感期培养教育孩子呢?我在这里提醒两点:

一是耐心培养孩子归置秩序的技能。孩子爱好秩序,并特别渴望自己动手归置秩序。但由于孩子的身心发育有限,常常心有余而力不足,甚至出现事与愿违的情形。比如,本来想帮妈妈收拾碗筷,却把剩饭、剩菜洒到了餐桌上;本想帮爸爸拖地,却把地板“涂抹”得更脏;本想自己收拾玩具,却让玩具分了家……这时,父母不要觉得孩子碍事或者笨手笨脚而不耐烦地阻拦孩子做事,或者简单地大包大揽,自己做完了事。只要孩子高兴做,乐意做,就要鼓励他做。但在做的过程中,父母可教给孩子一些方法,比如做事时只做一半,把另一半留给孩子做,父母可示范其中的关键环节,以便孩子模仿,其他环节则启发孩子自己动脑筋,他做得慢或做得不对也没有关系。要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孩子动脑筋并大胆尝试,孩子的能力就会渐渐提高。

二是改善孩子的秩序感并引导其灵活变通。多纳塔·艾申波茜博士在其名著《小脑袋大世界》中有一个观点:“能与持有不同整洁观的人共同生活也是一种生存能力。”这就说明,不管是成人还是孩子,成熟的秩序感需要一定的灵活性,更需要适当变通。如果不分场合地将自己的秩序观强加在别人身上,不仅会影响人际关系,还会处处碰壁。孩子最初的秩序敏感显得比较刻板,总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认为秩序是不可更改的。过去形成的记忆模式是这样,现在也必须是这样。就像有些家长提到的一些现象,孩子的玩具换了地方,座位被别人占了,自己的小床睡了其他小朋友等等,都会焦躁不安,性子较急的孩子还会大哭大闹。我们一方面要理解孩子这一执著追求秩序的心理需求,另一方面也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适当措施,避免因事事顺着孩子,导致孩子形成任性、执拗的个性。因此,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及认知能力的提高,父母要引导孩子在恪守秩序的同时学会变通和灵活。父母要多带孩子出去走走,感受不同环境中的人与物,帮助孩子认识到别人的“秩序”和自己的“秩序”有何不同,使他学会把“自我”与“他人”区别开来。比如,孩子喜欢固执地走同一条路,父母就可以带孩子多走几条不同的路,引导孩子注意换一条路回家可以看到新鲜的景物,可以增添新的乐趣。再比如,通过带孩子参加亲子活动、上兴趣班、与小伙伴一起郊游,以及到科技馆、图书馆等公共场所活动,教育引导孩子,不是你喜欢怎么玩,怎么做,就必须按你的想法和规则来做,别人有别人的想法和规则,大家要互相包容和谦让。这样孩子的性情就会变得比较随和,做事也能够变通而不是死板固执。

总之,父母应当针对孩子秩序敏感期的特点给予最恰当的呼应,这样即可减少与孩子的冲突,又能分享孩子成长的快乐!

〔编辑:冯士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