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受欢迎程度中国第五/全国人才资源总量达1.2亿人/少数民族人口总数达1.13亿/女人的内涵/背女求学20年/抱怨不如改变/父亲第一次说害怕

2012-04-29 00:00:00
妇女生活 2012年9期

全球受欢迎程度中国第五

英国广播公司(BBC)日前进行的一项全球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受欢迎的程度上升,超过法国和美国,在全球最受欢迎的国家中排名第五。这项调查的结果是根据对22个国家里的2.4万人提问得出的。名列前十的国家和地区是:日本、德国、加拿大、英国、中国、法国、欧盟、美国、巴西、印度。

全国人才资源总量达1.2亿人

在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领导下,中央组织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统计局共同组织开展了2010年度全国人才资源统计工作。统计结果显示,截至2010年底,全国人才资源总量达到1.2亿人,人才资源总量占人力资源总量的比重达到11.1%。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比例为25.6%,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为12.5%,人才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26.6%。

作为一个统计指标,“人才资源总量”的具体统计范围和口径是:党政人才,主要包括公务员、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群团机关工作人员和试用期人员;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主要包括具有一定知识或技能,为农村经济和科技、教育、卫生、文化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提供服务、做出贡献、起到示范或带动作用的农村劳动者。

(《中国青年报》)

少数民族人口总数达1.13亿

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副主任丹珠昂奔日前表示,中国55个少数民族人口总数达到1.13亿,少数民族人口最少的只有几千人,最多的达到一千五六百万。目前中国30万人以下的人口较少民族共有28个,总人口达到169万。

(《北京晨报》)

女人的内涵

五十多岁的周凤琴是华中科技大学的一名公寓管理员,高中学历。自从知道华科大有“人文讲座”之后,她便萌生了去听的想法。她定期去看楼道门口公告版上粘贴的讲座信息,只要没有值班任务,便会去听。即使下雨下雪,也非去不可。她还曾托人预订白岩松、余秋雨、于丹等人的讲座门票。

华科大的同学们常常可以见到这位年过半百的“老学生”,自备板凳,坐在第一排,一边听讲座一边不停地做着笔记。有时她也会向主持人提问,和周围的同学交流。她一点也不在意自己混在一群风华正茂的学生中间显得那么另类,那么扎眼。

是啊,看重内涵的人,通常都比较自信。周凤琴眼睛盯着的,只会是作讲座的人在讲些什么,而不是别的。

在周凤琴简陋的宿舍里,随处可见码放整齐的书籍。这些书有的是周凤琴自己买的,有的是同学送的,还有她用书本、水果和同学交换来的。她告诉记者,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要跟紧时代的步伐,不断接受新思想。 自己作为楼栋管理员和大学生们交流,更是需要提升自己的内涵。周凤琴不好意思地说,除了读书积累知识外,阅读畅销书也是她接近同学们的法宝。

“内涵”是什么?不论你怎样理解内涵,内涵的内核里,一定要有紧跟时代步伐的新思想,在那里源源不断地由里到外地散发着令人着迷的知性与智慧的光彩。女人的内涵,当然要能体现女人的内在美。女人的内在美,往往就是由这些体现着时代新思想的知性与智慧的迷人光彩来展现的。

从2005年至今,周凤琴已经听过186场人文讲座。“我从1975年开始,经历了4年的上山下乡,3次高考未能如愿,现在在大学里工作,十分珍惜学习的资源。”周凤琴表示,即使自己退休以后不在学校了,也会来学校继续听下去。也就是说,虽然那时候她不用跟大学生们打交道了,她仍然认为她有继续提升内涵的必要。在周凤琴看来,一个女人让自己活得有内涵,不仅与她的工作无关,而且也与她的年龄无关。

面对这样一个年过半百,却依然利用业余时间听讲座、注重提升内涵的公寓管理员,学生们都直呼“敬佩”。有同学把周凤琴比作“蔷薇清香”。新闻11级的一名女生表示,自己以后要像周阿姨一样,保持一颗学习的心,把握一切学习知识的机遇。周凤琴的故事见报后,人们纷纷感叹,说喜欢听讲座的她,实际是在给无数人“上课”,是在让人们明白,女人不论干的是什么工作,无论活到多大岁数,都必须想方设法提升自己的内涵。这既是对社会的负责任,也是对自己的最好呵护。

(《中国剪报》)

抱怨 不如 改变

1814年,他出生在德国法兰克福的一个富豪家庭,在那里他度过了自己无忧无虑的少年时代。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在1855年,他和家人因政治迫害逃到了瑞士。家道中落,他尝到了从未有过的艰辛,脾气也因此变得十分暴躁。

有一天,他路过一块农田,这里刚刚经受过一次洪水的侵袭,长势良好的庄稼被无情毁坏,一片狼藉,惨不忍睹。这不由让他联想到自己命运的变迁。这时,远处一个正在劳作的农民闯入了他的视野。庄稼已经这样了,他还在忙什么?他好奇地想。走近后,他发现那个农民正在补种庄稼。他干得非常卖力,脸上看不到一点沮丧的神情。“庄稼被毁掉了,你难道一点也不生气吗?”他问。“抱怨是没有一点用的,那样只会使事情变得更糟糕。这都是上帝的安排,你看洪水虽毁坏了我的庄稼,但是却带来了丰富的养料,我敢保证今年一定是一个丰收年。”说完,农民哈哈大笑起来。

农民的话给了他很大的启发,是啊,抱怨不能改变任何事实,只能使事情变得更糟糕。他对农民深深鞠了一躬,觉得心中的郁闷与不快都烟消云散了。

后来,他成了一名药剂师助手。他特别喜欢科学研究。那时,婴儿因没有合适的奶制品,死亡率很高,于是他开始研究可以减少婴儿死亡的奶制品。在研制的过程中,他经历过很多次失败。每次失败时,他都会想到那个农民的话,不生气不抱怨,以更加积极的心态投入到研究中去。1867年,他研制的一种因牛奶与麦粉科学混合而成的婴儿奶麦粉,成功地挽救了一位用母乳不足而营养不良婴儿的生命,从此开创了公司辉煌的百年历程。

这个年轻人名叫亨利·内斯特莱,他所创立的公司名叫雀巢。

(《家庭主妇报》)

背女求学20年

在河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3年来这里的学生每天都会看到两个熟悉的身影:一位母亲用并不强壮的身躯背着现年23岁高位截瘫的女儿,辗转于不同楼层的各个教室。这位母亲就是近日感动网络的张家口怀来县47岁妇女——“背女妈妈”杜保霞。

杜保霞告诉记者,1992年春,年仅3岁的女儿姚沁君突然觉得双腿麻木无法站立。为给女儿寻医治病,夫妻俩跑遍北京各大医院,花光了全部积蓄,还背负了不少外债。后来,姚沁君被解放军301医院确诊为因腿部血管破损造成的“先天下肢畸形萎缩”。当时的主治医生断言:该病会导致高位截瘫,此生姚沁君再无站立的希望。

突如其来的变故,让原本幸福的三口之家顿时陷入艰难和彷徨之中。

杜保霞决定“背”起女儿今后的“生活”。此后每一天,每隔两个小时,杜保霞都要给女儿压尿、掏大便、换尿布,每晚洗尿布都要洗到后半夜。怕女儿孤独,她就抱着女儿与村里的孩子跳皮筋。别的孩子学跳舞,她也抱着女儿跳。“女儿已经失去双腿,我不能让她再失去快乐。”从此,母亲杜保霞成了女儿的“双腿”。

为了满足姚沁君上幼儿园的愿望,杜保霞抓住一个机会当上了村办幼儿园老师。此后,她每天背着女儿上幼儿园。到了姚沁君上小学的时候,由于道路崎岖,坐轮椅太颠簸,杜保霞每天背着女儿去学校,还每隔两个小时给女儿更换尿布。从此,学校到家800米的路程中,杜保霞每天要来回跑上七八趟。

2002年夏天,姚沁君以全学区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考入新保安初级中学;2005年夏,又以优异成绩考上怀来县重点中学沙城高级中学;2009年,杜保霞把女儿背进高考的考场。姚沁君考出了563分的好成绩。为了照顾读书的女儿,杜保霞20年来随着女儿初中、高中、大学的变动不断迁徙,诠释了坚韧而伟大的母爱。

女儿拿到河北科技大学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杜保霞哭了。

谈起比姚沁君小6岁的二女儿姚爱君,杜保霞流着泪对记者说:“很对不起她,爱君好像生下来就是为了照顾姐姐的,在爱君成长阶段需要父母时,我和她爸没能在她身边。起名姚爱君的含义也是希望她为姐姐付出,爱姐姐一辈子。”据了解,为了时刻照顾姚沁君,在二女儿姚爱君稍微大一点时,杜保霞就把她寄养在了外婆身边。

“从幼儿园开始,到小学、中学,再到大学,我这一背就是20年,中间也想过放弃,实在太累了,女儿一天天长大背不动了,可是她的书确实读得很好。”杜保霞说,父母爱孩子,这不是伟大,而是责任。她说,她会一直到背不动为止。 (中国新闻网)

父亲第一次说 害怕

我一直都觉得父亲是这个世上最胆大的人。

我刚上小学时,父亲便在几十里之外的一所初中学校的食堂里做饭。从我家到这所学校要走一段很长的山路,两旁全是黑森森、遮天蔽日的松树林。平日里,很少有人会走这条路,只有父亲一个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走。

记得那时父亲每天去学校时,随身都要带上一把手电和一把小弯刀。冬天里天黑得早,给学生做好晚饭,父亲便急匆匆地往回赶,但几乎无一例外地都要走黑路。我曾问过父亲,摸黑走山路害怕吗?父亲底气十足地回答说:“不害怕,我胆大!”

大约从我10岁起,每年的暑假,晚上都要陪着父亲去30多里外的一个集镇上卖熟山芋。每天凌晨两点出发,父亲挑着两木桶山芋,而我则负责给他打手电照路。

那时,乡下夜晚的路上是见不到一丝灯光的,且两旁有很多坟墓。特别是一些新坟,尚未被毁的坟头上的白幡,会在夜风中发出哗哗的声响,让人不寒而栗。更可怕的是,路上会冷不丁出现一座或几座“丘葬坟”。那是我们当地特有的一种殡葬方式,棺材已经下到坟坑里去了,但却没盖上土,就那么放在外面,要等3年后才埋上。难产死了的产妇以及意外突然离世的人,都必须要进行丘葬。黑夜中的丘葬坟简直是我的噩梦。

但父亲还是不怕,每次带着我走过丘葬坟旁,他都像什么也没看到一样。“我胆子大。”他总是这样告诉我。

虽然都知道这个世上根本就没有鬼,但是,当你真的走在黑夜里,而且还清楚地知道,你即将路过一个没有被埋葬起来的棺材,极少有人会不害怕。父亲就属于“极少”中的一个,胆大的父亲,是我年少时的骄傲。

我上大学后,父亲便带着母亲去城里打工了。当我上班有了自己的收入,便希望他们不要再打工了,可以和我一起住,或者回老家,享点清福。母亲爽快地答应了,父亲本来也是同意的,可后来他却反悔了,说母亲一个人来我这儿就行了,他要继续在外面打工。我非常生气,于是便在电话里向父亲发了一通火,父亲也不吭声。

母亲告诉我,父亲本来是打算留在老家,在家养点鸡,种点菜,可是,当他回到多年不曾回去的老家,发现老屋的边上,居然新葬了一个坟。父亲说他自己胆小,晚上一个人不敢睡在空荡荡的三间老屋里,于是才决定继续外出打工。

那是我三十多年来第一次听见父亲说害怕!我也一下子明白了——当年父亲走山路,路过丘葬坟,一定也是害怕的,只是他将这种怕深深地隐藏在心底,不让孩子和妻子知道,他深知,肩头上的家庭重担不允许他胆小。现在父亲老了,放下挑了几十年的重担,这才承认自己也是胆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