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在我国古代的儒家文化,还是在西方基督教教义中,宽恕历来被人们所推崇。它是指个体消除对自己或他人的指责、抱怨和抨击等负性情感后,觉察到对自己或他人的仁慈、高尚、无辜及和睦等情绪体验的心理过程[1]。Worthington和Scherer将宽恕区分为两种模式:情感型宽恕(emotional forgiveness),即个体受伤的情感得以释放;理智型宽恕(decisional forgiveness),即个体经过理性思索后,选择原谅他人[2]。当个体受到伤害时,会出现两种情感:心怀怨恨并渴望报复;或者选择宽恕,情感释放,接纳他人。一般而言,对他人和外界事物愈难宽恕,个体苦闷心情便愈深,承受的心理压力也越大。理智性宽恕涉及日后与侵犯者进行交往的行为意图,以及对受害者的尊重和仁慈。以宽恕指向性角度可划分为:自我宽恕和人际宽恕。前者指个体饶恕自己所犯的错误;后者指受到他人侵犯时,自愿停止敌视并善待侵犯者。
宽恕心理的培养对学生心理健康和高尚品行形成具有重大作用[3]。研究发现,宽恕、感恩和主观幸福感存在显著正相关[1]。影响宽恕心理的因素有很多,包括性别、年龄等人口学变量,人格特征[4]及宗教文化[5]。随着年龄的增大,宽恕心理也逐渐增强,老年人宽容仁慈心理强于青年人[6]。另外,Brose和Rye等人研究发现,大五人格中的宜人性和外倾性与宽恕呈正相关,神经质与宽恕呈负相关[7]。关于人格特质和宽恕心理的研究也很多,但都选取成年大学生或中老年人作为研究对象。笔者认为,成年人随着阅历的增长,对外界事物或他人的喜恶评价更多可能出于理性角度考虑,带有很强的现实性和世故性,属于理智型宽恕。为此,本研究以初中生为对象,进一步探讨宽恕心理和人格特质的关系。
一、对象与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方法在绍兴市3所初中选取550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回收问卷535份。剔除无效问卷52份,剩余有效问卷483份,有效率90.28%。其中初一164名,初二175名,初三144名;男生234名,女生249名。年龄范围在13-16岁之间。
采用Hearland宽恕量表(HFS)和Costa等人编制的大五人格简化版问卷。宽恕量表共有24个项目,包括宽恕自己和宽恕他人两个分量表,每个量表12个项目。采用7级评分,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大五人格简化版问卷,共有60个项目。包含神经质(N)、外倾性(E)、开放性(O)、宜人性(A)和责任性(C)5个维度,每个维度12个项目。采用5级评分,从“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
二、结果分析
1.宽恕心理在人口学变量的方差分析
宽恕问卷为5点计分,结果表明,初中生宽恕水平较高,除宽恕自己维度,宽恕他人和总体得分高于3的人数都在86%以上。
采用2(性别)×2(独生)×2(生源地)三因素被试间方差分析。结果发现,在宽恕自己和宽恕他人两个分量表上,性别和年级的主效应不显著;而在宽恕自己维度上,是否独生的主效应显著(F=5.63,p<0.05)。进一步宽恕自己维度单独做t检验,发现独生子女的得分(52.32±9.93)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49.25±9.15)(t=2.47,p<0.05)。
2.高宽恕组和低宽恕组在大五人格上的差异分析
在宽恕自己和宽恕他人两个维度上,取得分最高和最低两端各27%被试分别作为高宽恕组和低宽恕组。表1结果显示:在宽恕自己和宽恕他人维度上,低分组在人格特质神经质上的得分显著高于高分组(P<0.05);而在外倾性和宜人性上的得分,高宽恕组高于低宽恕组(P<0.05)。
3.宽恕心理与大五人格特质的相关分析
宽恕自己和他人两个维度与大五人格特质之间的相关分析结果见表2。结果显示:神经质与宽恕自己、宽恕他人两个维度呈显著负相关;外倾性及宜人性特质与宽恕自己、宽恕他人呈显著正相关。以宽恕量表上的两个维度为因变量,以大五人格特质为自变量,分别进行逐步回归分析,见表3。结果显示:以宽恕自己为因变量时,五种人格特质都能进入回归方程预测;以宽恕他人为因变量时,神经质和宜人性能进入回归方程。
三、讨论
1.中学生宽恕心理特点分析
结果显示,在宽恕自己维度上,独生子女的得分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这说明独生子女对自己有更强的宽容心。在教养方式上,父母对独生子女比较宠爱,对其期望和要求相对于长子或长女低。这就造成了独生子女的自我标准低,对自己的错误思想和行为更容易宽恕。性别和年级变量对宽恕心理没有显著影响。上述结果与已有的研究相一致。13~15岁的初中生正处于第3阶段——期待性宽恕,如果他人期望得到宽恕,个体更容易做出宽恕。学生从12~13岁时进入期待性宽恕阶段,并在15~16岁时候达到成熟稳定。
2.中学生宽恕心理和人格特质的关系
检验高、低宽恕组在大五人格中的差异性时,结果显示:在宽恕自己和他人维度上,高宽恕组在外倾性和宜人性两个人格特质上的得分显著高于低宽恕组。外倾性和宜人性主要反映个体人际关系的卷入度和亲密度。得分越高,个体越信任、亲近他人。因此,当个体在外倾性和宜人性上的得分越高,越倾向于宽恕自己和他人,越容易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然而,神经质与宽恕心理呈显著负相关。在大五人格模型中,神经质还包括焦虑、生气敌意和冲动性等子维度。神经质得分高的个体倾向于有心理压力、过多的要求和冲动以及不适应的应对方式。因此,个体情绪波动性越大,越不容易善待自己和宽恕对自己造成伤害的侵犯者。自我宽恕和人际宽恕的表现形式有所不同。人际宽恕主要表现在行为上,如停止攻击侵犯者或继续保持人际交往;而自我宽恕还体现在思想、情感和欲望等方面[8]。
最后所做的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在预测因变量宽恕自己时,五种人格特征都能进入回归方程;当预测宽恕他人时,只有神经质和宜人性能顺利进入。责任性主要反映个体在自我目标导向行为上的组织和坚持,宽恕他人则代表的是一种人际交往关系。这就可以解释它为什么不能进入宽恕他人的回归方程。总的来说,个体人格特征与宽恕心理存在很大的关系。由此,教育者塑造学生宽恕心理,可以先从培养其健康人格开始。
参考文献
[1] Toussaint L,Friedman P.Forgiveness, Gratitude,and Well-Being:The Mediating Role of Affect and Beliefs.Journal of Happiness Studies,2009.
[2] Worthington E L,Scherer M.Forgiveness is an emotion-focused coping strategy that canreduce health risks and promote health resilience:Theory,review,and hypotheses.Psychology Health,2004.
[3] Tse W S,Yip T H J.Relationship among dispositional forgiveness of others,interpersonal adjustment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Implication for interpersonal theory of depression.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2009,46(3).
[4] Neto F.Forgiveness,personality and gratitude.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2007,43(8).
[5] Brown R P,Barnes C D,Campbell N J.Fundamentalism and forgiveness.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2007,43(6).
[6] Cheng S T,Yim Y K.Age Differences in Forgiveness:The Role of Future Time Perspective.Psychology and Aging,2008,23(3).
[7] Brose L A,Rye M S.Forgiveness and personality traits.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2005,39(1).
[8] 喻丰,郭永玉.自我宽恕的概念、测量及其与其他心理变量的关系.心理科学进展,2009(6).
(责任编辑: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