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德人格概述
所谓道德人格是伦理学视野下的人格,是指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个体基于一定的生理和心理素质,在一定的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行为倾向和生活态度。道德人格是个体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和道德习惯等五要素的有机结合体。在五要素中,处于基础地位的是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起关键作用的是道德意志,而处在核心位置的是道德信念,而道德人格的最后完成则表现为道德习惯。
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理想道德人格,它体现着一个时代的人生追求和价值取向,体现着做人的方向和人格标准。自古以来,我国传统文化一直重视道德人格的探求。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人格思想,强调个体人格完善与社会、群体完善相一致,其所提倡的理想人格“圣贤”、“仁人”、“志士”、“君子”等,都是积极入世、利国利民、力行仁义、不谋私利的道德人格。
二、我国青少年学生道德人格缺失现状分析
青少年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都离不开他们的努力与拼搏。时代的发展要求青少年学生不仅要有现代的知识技能,而且要有健全的道德人格,成为自由全面发展的人,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急剧变化的社会,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现实并有效地为社会服务。但是,当前部分青少年学生存在道德人格缺失的现象,这一现象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并成为人们评价青少年学生诟病中最严重的一种。
由于当前我国正处于由前现代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同时面临后现代主义思潮冲击的复杂过程中,一些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旧的思想意识、伦理道德和价值观念仍在发挥作用,同时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和市场经济的建立,一些西方文化思潮、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随之而来。正处在社会加速转型时期的我国,社会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以及个体的自我价值选择都在相应地发生变化。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我国青少年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也陷入了冲突、困扰,甚至一度出现混乱状态,人格“低落”、“缺失”、“扭曲”等现象呈现出增长势头。
当代青少年学生日常生活面临着诸如父母下岗或外出打工、家庭裂变、升学竞争、网络与媒体充斥的暴力、价值观冲突等现象带来的道德困惑,特别是一些独生子女,叛逆性较强,缺少对他人的关心,缺乏社会经验和阅历,处理事情容易走极端;有的则表现为心理脆弱、思想困惑、行为失控。现代生活方式的急剧变动使当代青少年学生个体道德成长的环境面临着一种非传统的重塑,进而深刻地影响着他们个人生活和精神生命成长的心理环境。
青少年学生的人格健康状态,不是孤立的,是整个社会人格问题的一个方面。青少年学生出现道德人格缺失问题有着极为复杂的原因。
1.社会急剧变化导致青少年学生价值观迷茫
人格的价值是指凝结在人格中的功效和作用。一个人活在世界上的意义,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一个人的人格价值来决定的。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我国社会正处于加速转型期,新旧价值观念、传统价值观念与西方价值观念激烈交锋,价值观由单一走向多元化。多元化的价值观给当代青少年学生带来多种选择。而一些学校无视价值多元化的影响,德育工作中仍然沿袭单一的价值标准和价值取向,没有积极引导青少年学生进行价值观选择,导致青少年学生普遍存在价值观的迷惑现象。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带来的一些新价值观和改革创新精神深深影响了当代青少年学生,然而市场经济也带来了一些不利影响,使青少年学生中功利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盛行。
2.教育功利化导致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相脱节
道德人格就是要将人置身于一定的“格”之中,置于一定的规范之中。从本质上讲,青少年学生道德人格缺失是由于道德规范意识的弱化,道德认知的不足,道德习惯的缺陷,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的脱节。当然这与学校教育的“智育第一”功利化倾向有必然的联系。现在学校拼命抓分数、抓升学,缺乏真正的素质教育。学校在政治思想、道德认知的教育当中,在目标和方法上偏重于认知的灌输,未将道德品质当作一种内在的人格特征来培养,导致学生知行相脱节。
3.学校德育中人文关怀缺失导致对生命的漠视
有的学者认为现代学校德育是无人德育,即无视个体的需要和兴趣,缺乏人文关怀,把道德教育的过程仅仅看作是对学生施加外部道德教育的过程,施加的道德影响又主要是既定的道德规范,强调的是学生符合规范的行为习惯的养成。学生由于缺乏自我选择的权力,成为标准模具的翻版。这种缺乏人文关怀、被动的现代德育,本质是对个体生命的漠视。
4.对德育生活化的轻视导致对生活的疏离与脱节
美国教育家杜威曾经说过:“生活即教育。”德育生活化是时代的要求。道德教育须回归生活,因为人的个性是体现在多姿多彩的生活中的。德育目标的实现,离开学生的需要是不可想象的,如果脱离当代社会生活和学生实际,德育就会失去学生的关注,就会成为空中楼阁。目前,我国的学校道德教育往往是经过过滤、筛选的纯而又纯的做人道理、基本原则和完美的道德典范。但客观现实却是一个充满是非、真假、美丑、善恶、冲突的世界。因此,目前的学校德育工作往往与现实生活脱节,与学生实际脱节,给学生带来巨大的心理落差,给学校德育带来消极后果。
三、道德人格塑造的新途径——德育生活化
德育生活化是指德育工作要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要让学生在体验生活中体验道德魅力,培养德性,学会过道德生活。德育的生活化回归,有利于克服学校德育与社会发展相脱离的弊端,只有根植于生活世界,德育才能具有深厚的基础和强大的生命力。德育生活化的本质在于其整体性、社会性和实践性。由于青少年学生道德人格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整合和共同努力。因此推进德育生活化必须将学校道德教育、家庭道德教育、社会道德教育尽可能地整合,把理想人格的塑造融入平时的教育工作当中,切实加强道德人格塑造的外部环境建设,优化青少年学生道德人格教育的环境和氛围。
1.通过回归自然弥补青少年学生道德人格的缺失
传统的学校德育更多地从个人之间、个体与群体和社会之间关系的角度培养人的品格和意志,较少地从人与自然的关系来诠释人性,更谈不上从人与自然关系的角度来进行道德人格的塑造。德育工作者如果将自然纳入道德人格教育,以培养完备的人格、提高人文素质和生活质量为目标,通过帮助学生把人同自然关系的认识从人同自然界的“物质联系”扩展到人同自然界的“道德联系”,将会使自然包容万物、关爱生命的本性影响青少年学生的道德人格,引导青少年学生用智慧的心灵、宽广的胸怀和博爱的精神对待他人、社会和自然。
2.用叙事性教育方式促进青少年学生道德认知
道德生活化应该更加注重个体感受的呈现,而在叙事性的道德教育中充满着个体的生活经历、感受与渴望。由于叙事在我们的生存与发展中所具有的独特价值得以凸显,道德叙事在新的视野下将作为德育生活化的主要方式而存在。因为青少年学生的思维中叙事性思维占有较大比重,他们往往把探索到的外部世界当作是有生命、有联系、故事化的世界。道德叙事是更适合青少年学生的思维特点的道德学习模式。德育生活化要求教育者要更多地了解学生的生活故事,通过多种形式给他们叙述生活故事,使生活故事成为非常重要的道德教育资源。通过道德叙事可以充分发掘内隐于这些美德故事之中的德育价值,充分挖掘对青少年学生道德认知有益的因素,从而促进其道德人格的塑造。
3.通过人文关怀引导青少年学生积极向上的价值取向
德育生活化离不开人文关怀,人文关怀是德育生活化的重要载体。人文关怀缺失导致了青少年学生的主体性逐步丧失,也导致其道德人格的缺陷。青少年学生由于社会、家庭环境及个人经历、社会阅历、思想觉悟、思维方式等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个性。德育工作者必须尊重他们的个性,把他们当作有自由思想、独立人格、价值追求的现实的人,依据学生的个性,提高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同时教育内容要因人而异、因事而异、因材施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切实解决青少年学生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从而调动他们的自觉性和能动性,树立自信心。在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需求的基础上,德育工作者更要通过人文关怀引导青少年学生正确面对价值多元化,积极抵制多元化带来的消极和不良影响,引导其树立积极向上的价值取向,在对自身和社会具有正确认识的前提下,追求真、善、美的理想和信念,培养远大的人生目标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参考文献
[1] 陈磊.生命关怀:高校德育的起点和归宿.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11(1).
[2] 郭娅玲,陈卓.知性体验与道德教育.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5(4).
[3] 陈善卿.陶行知的德育理论实质上是生活德育论.道德与文明,2002(4).
[4] 张澍军.德育的社会化与社会化的德育.思想教育研究,2003(8).(责任编辑: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