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港合作培训中小学英语教师的模式探索

2012-04-29 00:00:00张理英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12年6期

2008年12月重庆市教委与香港田家炳基金会协商共同出资600万元,用3年的时间对我市4个贫困地区中小学英语教师共443名进行精心培训,以提高农村英语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让农村孩子享受高质量的基础英语教育,均衡城乡英语教育发展水平。培训取得丰硕成果,值得我们反思、总结和推广。本文拟从新模式培训特色、新模式培训成效、对教师培训工作的启示三方面进行阐述。英培训模式以集中专题研究为主、互动讨论为辅,采用分组讨论和工作坊的具体形式,让培训者在参与和体验中领会和实践先进的教学理论和具体的教学技能。

一、新模式培训特色

1.港渝联合组建机构,管理举措明晰落实

港渝双方联合组建了专家委员会、评估小组和管理办公室,以加强对项目工作的宏观统筹和组织管理。四个项目区县教育行政部门确定当地受培教师名单,配套激发英语教师参与培训的一系列政策,项目办在四个区县投入资金建立四个英语教师学习资源中心,并研究制定加快中小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办法和措施。各项目学校充分发挥培训学员的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积极营造英语教师教学改革、终身学习的良好氛围。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香港教育学院的教授志愿者和香港教育局的教师志愿者组成港方讲师团,每年四次赴渝对学员进行培训。重庆大学、重庆师范大学和重庆教育学院等高校、对口援教的主城区四个教师进修学院认真履行培训职能,为整体提升贫困地区英语教师素质作出了应有的努力和贡献。

2.采用梯级辐射培训模式,培训质量得到保证

培训分三个阶段完成,即培训者培训——一线教师培训——辐射带动全员培训。

首先,通过集中培训、片区培训、主城送教、合作研修、网络指导和赴港见习等方式培训100名骨干教师,培训内容包括英语课程标准解读、英语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教材分析与单元课时教学设计、英语教学资源库的建立、组织和开展有效教研活动的方法和策略等,以便使这批骨干教师结业之后能够胜任对一线中小学英语教师的培训工作。然后,启动300名一线教师的培训,继续组织港渝高师院校讲师团、四所教师进修学院教研员送教下乡、驻校跟踪指导,特别是发挥先前受培的骨干教师的引领指导作用。通过培训,提高其英语教学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并能发挥引领、辐射、带动其他一线教师的作用。

3.组成港渝专家共同体,培训形式内容新颖高效

香港教师自愿者、重庆市高校英语教师、主城四所教师进修学院英语教研员、主城八所重点中小学英语教师构成了培训的教学团队和助教团队,形成了培训“一条龙”。整个培训采取港方教师到重庆对学员进行集中培训,采取“做中学”“工作坊”等培训方式,使理论与实践高度结合;港方教师每年也到四个县上示范课、指导学员集体备课和观课评课。高校教师主要对一线教师进行一次为期10天地集中培训和演习;主城四个教师进修学院的送教下乡培训和农村学校派教师到主城八所中小学跟岗影子培训相结合,有助于培训形式的多样性、新颖性和实效性,有助于培训资源功能的整合和释放。

4.设立第三方评估组,跟踪评估,培训效果得以保证

新模式培训的一大特色是设立了第三方评估组,对整个培训项目和培训中的每一个阶段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估。评估报告全是基于客观数据之上的,不带有个人感情色彩;评估组成员既不是港方专家,也非渝方管理层和培训团成员,而是聘请了重庆大学外国语学院的教授这个第三方来担此重任。评估组全程跟进培训的每个过程,每一个阶段的培训结束后都出具一份评估报告,供项目专家委员会和项目管理办公室讨论,并对下一期培训做出相应的规划与调整。评估机制的引入促进了培训管理、培训团队的工作效率,提高了培训资源的利用效率,进而极大地提升了培训效果。

二、新模式培训成效

1.构建了一支高效务实的培训导师团队

建立了由项目办主管领导、香港专家团队、大学专家团队、主城区对口区县英语教研员、主城对口支援的8所中小学指导教师组成培训导师团队,团队成员相互沟通、密切合作,发挥了团队作用的最大化。港方和大学专家团队为受培教师带来丰富的理论与实践经验,特别是港方教师把最前沿的香港中小学课堂教学方式和方法带进了内地,主城英语教研员既熟悉中小学英语教育理论又兼具丰富课堂实践经验,对受培教师进行符合本地实际的教学指导,还有骨干教师以助教的角色参与其中,既能使他们作为骨干教师担当起辅助培训一线教师的义务,同时也能在实际培训中巩固他们自身在此项培训中所获得的理论和实践知识。培训团队的建立为保证培训质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港渝深度合作,创新了教师培训模式

这项培训采取了港方教育专家团队和由重庆各大学教授、教研员、骨干教师构成的渝方培训团队共同担任培训教师。港渝双方教学团队就每一个培训方案进行沟通、磨合、调整,既保证双方特色,又兼顾协调配合。比如在培训实施过程中,渝方团队主要对学员进行教学基本功的培训,对教师“三课”技能进行训练,对学员教材分析解读能力进行培养;港方教学团队结合自身特色,以工作坊、团队合作、做中学、经验分享等多样教学形式,激发了学员们的学习热情和活力。港渝双方团队在项目培训中都充分关注了学员实际需求,双方课程互为补充和强化,一步步充实了港渝合作培训新模式的内涵。

3.参培教师素质和能力提升迅猛,成为当地骨干教师

新模式培训以人为本,遵循培养人的规律,不急功近利,而是在三年时间里精雕细琢,精心培养了英语教师443名。其中,培训者(骨干)培训143名、一线英语教师300名。通过集中脱产培训、教学反思和研修活动、主城教师送教下乡、英语教师合作学习组织、英语教师学习资源中心、定期组织开展教学研究活动等形式,让四个贫困县中小学英语教师迅速成长,投身教学实践,大胆尝试教学改革,不断创新教学模式,辐射、示范、引领和带动了一线英语教师,他们成为了当地县的骨干教师,有些甚至成为重庆市骨干教师。

三、新模式对教师培训工作的启示

此次渝港合作培训对西部其他贫困地区的英语教师培训有着借鉴参考作用,给我们很多启示。

1.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相结合,实地调研,充分了解各个主体的现状和需求,是保证培训质量的前提

在每一个培训项目之初,走进受培教师,充分了解教师基础、需求、周边环境等,并结合培训者自身的优势所在,制定详细的针对性强的培训方案是非常必要的。比如重庆师范大学的培训团队在对一线教师进行第二次培训之前通过问卷和访谈,深入课堂观课,参加教研活动等方式了解了受培教师的教学理念及培训现状、培训需求和培训时间、地点、方式等方面的建议,又通过座谈和访谈了解项目县教委领导、教研员、项目学校领导和第一期培训者对整个培训内容、时间、地点和方式的建议。因此在课程安排上充分尊重各方的意见,充分调动了各方的积极性。结果他们的培训受到受培教师的欢迎,效果非常显著。

2.培训前组织专家、教师等多方代表进行“磨课”,体现出一个培训项目的严谨性

培训教师或单位在撰写好培训实施方案后,项目主管要召集有关专家、学者、教师等多方代表对方案进行“磨课”,这是渝港合作新培训模式的一大特色。培训方案的制定者要解说自己的方案理念,设计意图等,参与评审的专家、教师提出疑问,制定者当场答疑,对方案进行再修改,直至各方满意为止。这样体现出了培训项目的严谨性、科学性,从而保证了培训质量。

3.工作坊式的培训形式,保证了理论和实践的初步结合,为培训学员以后的教学提供了一个可以模仿的模式

渝港培训模式的最大特色就是工作坊的培训形式,在培训中让学员“在做中学”。比如如何做语法呈现,授课教师亲自展示一个语法项目的呈现,让参加培训的教师自己当学生,体验语法知识的呈现过程中有哪些因素的参与,知识是怎样被感知、理解的、学生是怎样得到该语法结构的意义及构成规则的。和受培教师一起分析完后,再让学员小组一起就另外的语法项目设计语法呈现的操作步骤,并达到学生理解该语法结构的意义和自己得出该语法结构的构成规则。然后展示,教师让其他学员作为学生体会是否达到了这个目标,然后一起分析,目标达成和没有达成的原因,怎样改进,让学员对理论和实践都有透彻的认识,并能真正过手。

4.加强教师培训的科学管理,建立一套有效的监督、评估、激励机制,以提高培训的质量

田家炳基金会扶助重庆贫困地区中小学英语教师培训项目从一开始,便得到了市政府、市政协和中国中小学幼儿教师奖励基金会领导的高度关注。为此,港渝双方联合组建了项目工作督导委员会、专家委员会、评估小组和管理办公室,以加强对此项目工作的宏观统筹和组织管理。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 陈永明.教师教育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 郑友训.农村及偏远地区教师培训的主要形式与途径.中小学教师培训,2000(5).

(责任编辑:任洪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