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师的职业角色及其实现
随着学校功能的日趋复杂和多样化,教师的职业角色越来越多元化。现代教师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是“学习者”、“研究者”;既是“教学者”、“管理者”,又是“学生心灵的培育者”;既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和管理者”,又是“学生的知己及朋友”等,这些角色统一于各种各样的教育教学活动中。
“教育者”是教师所表现出来的首要的、最突出的角色,它具有较强的职业性、专业性,处于核心地位。这一角色主要体现在对学生进行传道、授业、解惑,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教育教学能力。而教育教学活动又是具体而富于变化的,在不同的教育情境中,教师又会扮演不同的角色。教师的各种职业角色都有其相应的规范和要求,对教师的行为作出适宜的规定,教师能否根据具体的教育情境,积极有效地实现自己特定的职业角色,决定着教育活动成效的高低。
教师职业角色的实现就是指教师能够根据具体的教育教学情境,全面灵活地发挥角色功能,并依学生心理需要和发展特点表现角色行为。教师职业角色实现的关键是角色转换和角色整合。角色转换是指在不同的教育情境中,教师要善于根据具体教育情境的特点扮演不同的角色。角色整合是指,教师的各种职业角色是密切联系、相互影响的,各种角色的实现都要以对学生进行良好的教育为核心。教师职业角色的实现是角色转换与角色整合的统一,教师既不能以教育者自居,抹煞其他角色的特点;更不能把教育教学活动等同于一般的社会实践,泯灭了教师职业的特性。
二、教师职业角色的实现对教育教学活动的影响
1.教师职业角色的实现有利于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
师生关系丰富的内涵决定了教师职业角色的多元化。师生之间的现实关系又是不断变化的,随着主体需要的不同,联系的环节、内容、方式不同、环境的差异,师生关系的性质和内容将会发生改变。
良好师生关系的建构依赖于师生之间相互的交往和影响,这是一个艰巨的、复杂的潜移默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包含着师生之间认知、情感、态度、技能等诸多作用因素,更包含着师生相互影响的诸多方式。这个过程的实现对教师的职业角色及其实现技巧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有研究表明,在共建良好师生关系过程中,不断调整角色是非常重要的。真正民主的师生关系,是在双方主体性共同建立的情况下才能够实现的,而这种双主体交往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职业角色的转化。教师能否根据具体师生交往的具体情景,积极有效地实现自己特定的职业角色,决定着真正民主师生关系的形成。
2.教师职业角色的实现有利于教育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在师生之间的沟通中进行的。沟通是学校实现教育目标、满足教育要求、实现教育理想的重要手段。所谓的“亲其师”、“信其道”,教师的教育影响,只有被学生心甘情愿地接受,教育的目标才能真正实现。
沟通和交流是建立在相互理解和接纳的基础上的。“教育中的许多偏见和失败,都源于教师对学生的了解不够”[1]。有调查表明,要让学生体会到“教”的价值,并自觉地遵从教师的要求,并非通常人们所想想那么简单,教师从理念到行为技能都要有一套相应的要求。
3.教师职业角色的实现有利于教师专业素质的提升
教师职业角色的多元化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全面要求。每一种角色都有其特殊的规定性,对教师的角色行为提出专门的要求。教师要实现多元角色的转换,就要掌握各种职业角色规范,表现相应的角色行为。作为教学者,要善于组织系统的知识体系和相应的教学活动;作为学生的朋友、心理沟通者,要善于把握学生个体特殊的心理活动规律,以平等友好的态度与学生进行心灵的沟通和交流;作为学习者,要善于根据自身专业发展的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作为研究者,要善于抛弃权威和固有经验模式,理论联系实际创造性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研究。只有熟悉掌握各种角色的行为规范和技巧,教师才能够突破单一角色的固有模式,顺利地进行角色转换,有效地解决专业发展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这是教师专业素质的全面锻炼。
三、教师职业角色实现的策略
1.认清职能,正确定位
教育教学活动不是单向传递的被动过程,而是在师生的共同交往中实现的,教师和学生都是活动的主体。因此,教师不应该把学生作为受动的客体,完全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事。教育过程也不是单向灌输的过程,而是通过学生主动建构实现的。教师面对的对象是一个活生生的个体,教师所从事的教育教学活动是充满变化的具体情境。教师不应该以一种固定的、模式化、经验性的眼光看待自己的职业,教师的角色和行为是随着教育对象的个性特点和特定的教育情境而不断发生变化的,教师应该根据变化调整自己的行为,并使自己的行为保持理智的方向。
理解教育学中提出建立“我—你”式的新型师生关系,在这种师生关系中,学生不再是对象,不再是接受者,而是以全部的感情、理性、直觉、思维、行动平等地参与到与“我”讨论共同“话题”的对话的“你”[2]。这种关系是直接的、相互的、生动地、灵活的,教师和学生都作为真实的、完整的人在交谈、相遇,双方在交流中获得理解与共享。在这种关系中,教师要以自己真实的、完整的人格面对学生,真诚地与学生交往,给他以帮助,并且指导他理解生活,理解世界。教师应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理解学生作为独特的个体的需要、体验、愿望,体会学生作为主体的独特个性和自由选择,并且尊重、信任学生。
现代教育教学活动强调教师应该具有丰富生动的职业形象,能够灵活机动地解决教育教学活动中的问题,能够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灵活多样地实践“教育者”角色。教师要从传统单一的角色模式中走出来,善于根据具体的教育教学情境需要创造性地组织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全面灵活的实践自己的职业角色。
2.创设情境,加强沟通
教师的职业角色是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实现的,丰富多元的教育教学情境是实现教师多元职业角色的基础。首先要拓展师生交往的时空。师生交往的时间越多、空间越广、范围越大,越有利于师生交流、沟通和了解,也越有利于教师多元角色的实现。其次,提高师生交往的频度。师生交往次数越多,就越有利于教师多元角色的实现,另外,师生交往方式的多元化,即通过言语,非言语,书面或借助于现代传媒技术,如电话、短信以及网络等手段,拓展交往的空间和时间,在多元化的交往中,教师或鼓励、或帮助、或建议等,使师生沟通更深刻,更全面,对教师多元角色的实现也更有效。
3.换位思考,增进理解
多元智能理论也指出,人际职能是一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表现为个人察觉、体验他人情绪、情感和意图,并据此做出适宜反映的能力[4]。师生之间的交往,不是一般的人际关系,因为双方从年龄、身份到经历均有着显著的差异。教师要更好地实现自己的职业角色,需要用学生的大脑去思考,用学生的眼光去看待,用学生的情感去体验,用学生的兴趣去爱好。只有当教师学会领会学生的内心世界,并懂得如何做出恰当反应时,他们才能有效地实现自己的职业角色。
4.创新管理,提供保障
教师的职业角色具有社会性、规范性,教师的职业行为背后往往有一套制度化的教育措施,如考试、成绩、升学、奖惩等等。因此,在客观上教师职业角色的实现需要社会和制度的支持和保障。宏观上,要转变传统以应试、智育为主的教育价值观,对教师的职业形象进行科学定位。教师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者”;是“顾问”,“参与者”、“建议者与促进者”;是一个教育教学活动的积极“创造者”。微观上,学校管理者要为教师提供一个宽松、民主、和谐愉悦的教育教学环境,让教师拥有充分的教育教学的自主权,这样才有利于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拘泥于传统的模式,自由的、创造性地实践自身特定的角色行为。
参考文献
[1] 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2] 唐思群,屠荣生.师生沟通的艺术.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3] 王晓春.今天怎样做教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4] 吴康宁.教育社会学.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5] 杨晓.后现代教育学中师生关系重构.教育科学,2004.3.
[6] 薛联莹.“我—你”师生关系解析.当代教育科学,2005.21.
[7] 张秀琴.课程教材改革呼唤教师角色转变.光明日报,2002-05-30-02
[8] 王宗兰,何启贤.教师角色行为失当归因分析.教学与管理,1998(1,2).(责任编辑:任洪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