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估价的高低往往会直接影响到竞买人气和成交结果,如何通过估价来吸引买家的注意,并通过多人竞价形成高价成交,其中颇有玄机。特别是通过低估价促成高成交,可以说在当今的艺术品拍卖市场上是一种屡见不鲜的商业策略。
2012年春拍大幕已然落下,受国际和国内经济环境的影响,拍卖市场整体表现没能延续以往的火爆,呈现出回调的态势。在资金缺乏、买气不足的情况下,春拍成交额大幅萎缩,特别是不少估价高的拍品,或是流拍,或是仅仅以底价成交。但相反,不少低估价的拍品却吸引了大量人气,在激烈的竞争下创造出高出估价数倍甚至数十倍的成交价,十分抢眼。
在盘点今年国内各大拍卖公司春拍中出现的低估价高成交拍品后,笔者遴选出10件较具代表性的拍品,通过对比分析我们或许可以发现,究竟是哪些特性使得这些拍品在低估价的情况下实现了高价成交。
王铎《临徐峤之帖立轴》
估价:700万至800万元
成交价:3450万元
拍卖公司:北京匡时
此件作品尺幅为271厘米×53厘米,从款识“王铎为皓老先生词坛”、“乙亥八月”可知,为王铎1635年所作。王铎一生博学好古,工诗文,尤善绘画与书法,并以书法闻名于世。王铎自己常谓:“余从事书艺数十年,皆本古人,不敢妄为,故书古帖日多”。据不完全统计,在其传世的数百件墨迹和刻帖作品中,临作竟差不多占到了二分之一。王铎所临此帖原见于《淳化阁帖》卷四,题为“唐州刺史徐峤之书”。徐峤之乃唐代书家徐浩之父,亦擅书名。唐窦、窦蒙《述书赋并注》列“皇唐”书家45人,徐峤之、徐浩父子俱列其中。
此作为日本著名书道家铃木景堂旧藏,并曾被日本二玄社1979年《王铎の书法·条幅篇》引为封面作品,同时也在国内多部关于中国书法和王铎的书籍中有过出版和著录,被誉为“神笔王铎”的草书经典。
查看王铎作品在拍卖市场上的成交记录,14件成交价过1000万元的作品中,有9件都是超过估价两倍以上成交的,其中,2010年北京匡时秋拍中一件王铎《雒州香山作》立轴以4536万元创下了王铎作品的最高成交记录,并超过估价10倍多。有此先例,那么此件流传有绪、著述颇丰的经典作品超过估价4倍成交,似乎也在很多人的意料之中。虽然在本文选出的10件拍品中,此件的成交价与估价相差倍数最少,但却是相差金额最大、成交价最高的一件。
南宋 佚名《寻梅访友图》镜心
估价:5万至10万元
成交价:1012万元
拍卖公司:北京保利
此次北京保利在2012年春拍“古代书画夜场”中,推出了从法国藏家手中征集到的一套极为精彩的《宋元名翰册》。此册共有10开,北宋1开,南宋6开,南宋至元2开,元代1开,计有北宋佚名《明皇幸蜀图》、南宋佚名《牧牛图》、南宋佚名《高士临眺图》、南宋佚名《寻梅访友图》、南宋佚名《岁安图》、南宋佚名《牡丹图》、南宋至元佚名《野舟横渡图》、南宋至元仿画绣《梅花山禽图》和元佚名《江中垂钓图》、元佚名《山居图》。
此册10开上都有耿昭忠、耿嘉祚的鉴藏印,这说明是由耿氏父子集合而成册的。其中,这件南宋佚名《寻梅访友图》一开是一幅典型的南宋宫廷画家夏圭风格的画作,画上有明代大收藏家项元汴的收藏印二方——“子京”葫芦印和“项墨林父秘笈之印”,左下角有明代吴廷收藏印“吴廷”,说明此开在明代曾经项元汴、吴廷收藏过,后来到了耿昭忠、耿嘉祚父子手上。
包括此作在内的10件拍品经名家递藏,流传有绪,确为不可多得的精品。然而,拍卖公司给出的估价却都是5万至10万元,明显与实际市场价格有很大的差距,可见这样的估价不过是一种策略性或者说是象征性的。从实际成交情况来看,这10件作品最低的成交价也达到了115万元,高出估价10倍,而成交价在500万元以上的共有6件。此作则是成交价格最高的一件,且超过估价100倍,成为了今年春拍众多拍品中成交价与估价差距最大的一件。
民国 银鎏金捶胎錾刻佛教故事图钵
估价:8万至10万元
成交价:310.5万元
拍卖公司:北京永乐
此件作品直径19厘米,重628克。银制钵体,以捶胎及錾刻工艺雕刻佛教故事图,口沿镶嵌绿松石等宝石,钵身刻画人物众多,情景生动,细节描刻诸如树木、门舍皆精致入微,为同类器中之佳作。底部刻十字宝杵纹及“大明万历辛巳年银作局造”款。
关于这件拍品,不少人都对“民国”这一年代断定产生过质疑,认为无论从器物本身的材质、工艺、款识、图案题材以及传世包浆看,都更应该是明代遗物,或者至少是远远早于民国的清代早期之物。所以,从断代、估价来看,很多人都会认为这件拍品是一个“漏”。而实际情况就像去年的几次中国买家在海外拍卖市场“堵漏”而缔造高价一样,本件拍品竞买异常激烈,最终不仅没有“捡漏”,而且“堵漏”到了超过估价30倍成交。
当然,也有一些人认为,到底是拍卖公司真的出“漏”了,还是他们刻意在年代断定和估价上人为制造的“漏”,以吸引买家的注意,恐怕还不能妄下结论。
清代“光绪通宝”背“宝沽”小平机制
估价:0.3万至0.6万元
成交价:22.77万元
拍卖公司:中国嘉德
此件拍品直径22毫米,为极美品。这是中国嘉德2012年春拍“金银锭、古钱”专场中成交价与估价相差最为悬殊的一件拍品,为日本钱币收藏家平尾赞平旧藏。同一专场中,平尾赞平旧藏的一批雕母同样表现亮眼,清“宣统通宝”背“宝泉”小平雕母(小型),以超过估价近4倍的69万元成交,清“光绪通宝”背“宝泉”小平雕母则以超过估价计5倍的51.75万元成交。
平尾赞平是日本战前的古钱币大收藏家,在日本收藏界有着崇高的地位,同时也是旧上海中国“泉币”学社的赞助会员。他依靠丰厚的财力长期在报纸上打广告收购古钱,其藏品被众多钱币爱好者奉为圭臬。这种属于名家旧藏的钱币拍品在拍卖市场上一直以来都备受追捧,在整体低估价的策略中,同样取得了不错的成交业绩。
任伯年自刻对章
估价:3万至5万元
成交价:132.25万元
拍卖公司:西泠拍卖
任伯年作为海派书画的领军人物,以其深厚的绘画功力和卓然超群的天才悟性,给100余年来的中国画坛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树立了新的里程碑。任氏印章流传有绪,均被收录于《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近现代书画家款印综汇》及各类印谱中。西泠拍卖在2012年春拍“任伯年遗珍”专场中,推出了100多方任伯年自用印,为其不同时期所使用的,时间跨度很大。任氏印章尘封弥久,几无消息,此次重见天日,其意义和价值自然为海内外收藏家所重视。特别是像此件自刻对章这样的一些首次公开边款的印章,对鉴定任伯年书画、了解其个人创作发展史更有着重要的研究参考价值。
此次专场中一系列任伯年印章的估价普遍不高,或许是拍卖公司采取的一种策略,而实际成交价格则基本都是远远高出估价。如吴昌硕刻象牙任伯年自用双联章,估价8万至15万元,成交价达到了86.25万元;徐三庚刻寿山石任伯年自用印,估价6万至8万元,成交价达到了55.2万元等等。可见,名家、名人印章近两年的拍卖价格增幅迅速,低估高卖不仅是拍卖公司的策略,也是藏家追捧的一种真实反映。
清乾隆 粉彩象生瓷金玉满堂蚌式盘
估价:2万至4万元
成交价:80.5万元
拍卖公司:北京诚轩
乾隆皇帝喜好新奇物件,宫廷各作工艺无不追求精、细、奇等特点,而乾隆官窑瓷器最为人称道的成就之一,就是当时首创的象生瓷类。此件拍品长19.4厘米,宽13.6厘米,盘作蚌式,边沿随形。整器制作工艺复杂,集雕塑、阴刻、篦划、彩绘等多种工艺于一身,细节之处绘制精细,栩栩如生,堪称乾隆朝象生瓷中罕见的精品。
乾隆时官窑制作的象生瓷是专供宫廷赏玩的,一向被视为中国陶瓷史上的巅峰之作。而同此作品相类的瓷盘目前并不见于公私著录,可以说是极为珍贵。最终,此件作品也不负众望地以高出估价20倍的价格被竞买者收入囊中。
在拍卖市场上,相比于大量的乾隆朝其他官窑瓷器,象生瓷所占的比率非常低,且多是小巧精致的玩物。虽然长久以来象生瓷的成交价格远远比不上几千万元、上亿元的大件官窑器物,但每每出现还是让人眼前一亮,比如2011年中国嘉德春拍中的一件唐英制粉彩荔枝,还不及半个手掌大,估价15万至25万元,最终也以59.8万元成交。物以稀为贵,可见这件作品的低估高卖还是藏家追捧竞争的结果。
清代 太湖石摆件
估价:1万至2万元
成交价:34.5万元
拍卖公司:中国嘉德
太湖石,因原产于苏州洞庭山太湖水中而得名,是中国传统的经典赏石,早在唐代即已闻名于世。此件清代太湖石摆件高124厘米,色泽偏黄,造型瘦削,周身镂空不断,尽显太湖石“瘦、皱、漏、透”之经典特征,且身形高大,陈设效果甚佳。
随着如今艺术品收藏的火热以及人们对古代文化的追崇,自古形成的赏石文化也呈现出复苏并兴起的态势,拍卖市场上出现的观赏石,特别是明清时期的观赏石受到了不少藏家的青睐。中国嘉德春拍同一专场中,还有一件清代赏石摆件估价为2万至4万元,最终以37.95万元成交。此外,在北京保利春拍中,一件清代英石摆件估价2万至3万元,成交价为28.75万元;一件清代灵璧供石,估价同样为2万至3万元,成交价也达到了25.3万元。诸如此类,低估高卖的古代观赏石不在少数,足见藏家对其价值的认同与追捧。
赵朴初致唐书札
估价:0.8万至1.2万元
成交价:32.2万元
拍卖公司:中国嘉德
此件手稿本仅有一页,尺幅为56.2厘米×34.6厘米,在中国嘉德今年春拍“文人情怀”专场中以高于估价20多倍的价格成交,真可谓一纸千金。而除此之外,同一专场中还有相当一部分名人书札、手稿都以低估高卖的方式成交。比如,5页附1封的陈毅致唐书札,估价4万至5万元,成交价为82.8万元;沈尹默《忆鲁迅》手稿10页,估价5万至6万元,成交价为59.8万元;郑振铎《“废纸”劫》手稿3页,估价2万至2.5万元,成交价为23万元。类似于此的不少拍品,成交价少则高于估价几倍,多则十几倍、二十几倍。
名人书札、手稿等类拍品在近年来的市场上备受追捧,藏家对此类物品的价值认知逐渐清晰,拍卖价格也持续走高。而在今年拍卖市场整体呈现调整的局面下,对此类拍品普遍实行低估价,并不是一种价格导向,更准确地说应是吸引眼球、聚集买气的策略。
溥心畲《松风远岫》团扇面 镜心
估价:5万至7万元
成交价:126.5万元
拍卖公司:北京诚轩
溥心畲,原名爱新觉罗·溥儒,初字仲衡,改字心畲,为清恭亲王奕之孙。他曾留学德国,笃嗜诗文、书画,皆有成就。画工山水,兼擅人物、花卉及书法,与张大千有“南张北溥”之誉,又与吴湖帆并称“南吴北溥”。
此次北京诚轩在2012年春拍中征集到溥心畲家属旧藏的数件溥氏精品,虽画幅均不盈尺,却成为了场内竞拍的焦点。其中,此件《松风远岫》以126.5万元成交,《列嶂夕晖》以120.75万元成交,《飞岩》以103.5万元成交,而这三件拍品的估价均为5万至7万元。值得注意的是,在同一专场中的14件溥心畲作品,有9件都采取了低估价的策略,而最终都是高价成交。
一直以来,溥心畲的作品都是拍场上的常客,上拍数量多,受众藏家广,且对其作品的艺术价值已形成了普遍认知。在不会曲高和寡的情况下,低估价无疑是一种较好的吸引买气的策略,往往能收到不错的效果。
爨宝子碑
估价:6万至8万元
成交价:110.4万元
拍卖公司:北京匡时
北京匡时在2012年春拍中首次推出了“善本碑帖”专场,163件拍品总成交额为675.1万元。其中,该专场最大的亮点,就是拔得头筹的这件黑马拍品《爨宝子碑》。此碑拓为纸本册页(12开),初拓,册后更有邵福瀛、涂子厚、孙翠民的题跋。此件估价仅6万至8万元的拍品,一开拍竞价就迅速升到了20多万元,在数位藏家的激烈角逐中,最终以96万元落槌,加上佣金后的成交价为110.4万元,超出估计十几倍。
爨宝子碑全称为《晋故振威将军建宁太守爨府君墓碑》,东晋安帝乙已年(公元405年)刻,乾隆四十三年(公元1778年)出土于云南省曲靖县扬旗田村,现存于曲靖一中爨轩内爨碑亭。碑文计13行,每行30字。碑尾有题名13行,每行4字,额15字,均正书。因两晋有禁碑之令,故当时刻石极少,堪称东晋碑版书法中一颗灿若星辰的明珠。康有为曾在《广艺舟双楫》中评其为“宝子碑端朴,若古佛之容”,又云“朴厚古茂,奇态百出,与魏碑之《灵庙》、《鞠彦云》皆在隶楷之间,可以考见变体源流。”可见此碑有着重要的书法艺术价值。
此外,该专场中还有多件拍品以高出估价数倍的价格成交。如有王绪祖、王崇烈题跋的隋宝梁经石刻,估价同样是6万至8万元,成交价为32.2万元;罗复堪旧藏、黄节题签的《石门颂》,估价仅为2万至3万元,成交价则为22.425万元。
结语
事实上,今年春拍中低估高卖的拍品远远不止这10件。比如中国嘉德春拍中一件陈毅行书七言诗镜心,估价8万至12万元,成交价为207万元;北京保利春拍中一件清咸丰筠谷山人制竹雕赤壁图诗画笔筒估价15万至20万元,成交价为143.75万元;西泠春拍中一件清代路大荒旧藏杨彭年制锻泥提梁石铫壶,估价8万元至15万元,成交价为138万元;北京翰海春拍中的一件宋代白玉和合二仙佩,估价1.2万至2万元,成交价为29.9万元;北京匡时春拍中的齐白石画集及展览图录二十七种,估价0.5万元至0.6万元,成交价为10.35万元,等等。这些拍品中很多都足以列入本文盘点的10件中,只是为了照顾到不同门类的拍品而不得不有所取舍罢了。
低估价是拍卖市场上的一种商业策略,但在艺术品拍卖市场整体回调的2012年春拍中,较以往更为普遍出现的低估价现象,也可以说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但通过这些低估价高成交的拍品也不难看出,并不是所有类别的拍品都适用于低估价策略。对于一些认知度不高、曲高和寡的拍品来说,低估价往往会造成低卖;而对于那些流通性强、传承有绪的拍品,总有众多藏家青睐,不必担心流拍或低卖,低估价往往会收到奇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