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耄期致勤倦,颐养谢尘喧。”爱新觉罗·弘历在自己60岁,即执政到第36个年头时,开始为自己退位后理想中的安逸生活操起心来。于是,他在前朝康熙帝嫔妃们居住的地点——紫禁城东北角宁寿宫,破土动工,修建包括太上皇极殿、乐寿堂、颐和轩、景祺阁等在内的连贯建筑群。其中,西边是花园,即“乾隆花园”,也称“宁寿宫花园”。
乾隆帝足足花了10年时间打造这座花园,每一项画作、建筑,均由他亲自挑选,由工匠精雕细琢。小小庭园仅约5900平方米,比一个足球场还小,却容纳了27座建筑物,足见其精细。
宁寿宫位于紫禁城东北面,由于是皇宫禁地,只让乾隆帝进出,外界对花园了解极少。2001年,世界历史遗址基金会开始与故宫博物院合作,为花园进行10年的修复工程,花园才开始为人认识。如今,故宫博物院对外开放了南面部分,仍有部分在修复。
6月22日至10月14日,香港特区政府康乐及文化事务署和北京故宫博物院联手,在香港艺术馆推出“颐养谢尘喧——乾隆皇帝的秘密花园”展览,揭开了这个秘密花园的面纱。
展览展出70余件来自故宫博物院的珍品,其中20件属首次离开中国内地展出,当中10件更是从未曝光。这批由乾隆亲自挑选珍藏的文物,包括书画、家具、贴落、建筑构件及佛教工艺等,处处可见乾隆私人的一面。
(注:本文图片由故宫博物院提供,图片说明文字由香港艺术馆提供。)
清乾隆 《弘历岁朝行乐图像轴》
设色绢本立轴 纵384厘米 横160.3厘米
此图描绘的是宫廷内庆贺新年的情景。画中抱着幼子耍乐的乾隆皇帝卸下帝王的身份,以慈父的姿态出现,望着儿子的眼神流露父爱与温情。
清 文具一套
乾隆皇帝素喜外来的文化、艺术,宫中用器不少为舶来品,这个文具匣即为一例。此匣上有紫漆描金,饰日本漆器典型纹饰——巴纹,应为清宫收藏的日本制品。匣内分上下两层,汇藏文房用品15件,即青玉《御咏文房四事》册页一件、“汉功臣封爵铭”墨一件、端石长方砚一件、雕漆管笔两支、藏经纸两卷十张。虽然这只是一个用来存放“文房四宝”的文具匣,但内层置放檀香木托板,芳香四溢,兼具视觉与嗅觉的享受,配合用家的尊贵身份。
清乾隆 矾红彩诗句盖碗一对
口径8.8厘米 底径3.7厘米 高9厘米
通体矾红彩描金装饰,盖面及碗外壁以矾红彩书乾隆皇帝御制诗《荷露烹茶》。乾隆皇帝酷爱品茗作赋,每年新春都要在重华宫举行茶宴,并与王公大臣一起品茶作诗。景德镇御窑厂为了迎合宫廷所需,烧制了各式各样的御用茶具,除红彩器外,还见有青花品种。器身大多题有乾隆皇帝御制诗文,配有烹茶图。此件茶碗据清宫档案记载,为乾隆十八年(1753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太监首领张玉传旨着景德镇督陶官唐英烧制,于翌年十月烧制成功,并呈进给皇上。
清乾隆 厅堂婴戏图通景画贴落
设色绢本 纵313厘米 横372.7厘米
贴落为绢本,大小与西壁等同,清宫档案将这类与墙壁大小等同的贴落称为“通景画”。这幅画画的是儿孙满堂的情景,但事实上当乾隆花园落成之时,年届七十的老皇膝下17位皇子当中,12位已过身,10位公主也有7位早死。令人不禁怀疑这是幸运家庭的写照,还是遥不可及的期盼。
清乾隆 仿哥釉洋彩转心瓶
口径7.7厘米 足径10.3厘米 高24.4厘米
瓶撇口细颈,颈部可转动。瓶内施松石绿釉。口沿及颈部施金彩,颈部及器身施珐琅彩紫地轧道花卉纹。外套仿哥釉琮式瓶,瓶四面有镂空,可见到内瓶,圈足外撇。外底署青花篆体“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款。从成型技巧的角度看,乾隆朝瓷器在我国陶瓷史上的确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其中以转心瓶最能代表乾隆时期瓷器烧制的水准。
清乾隆 画珐琅宫廷人物挂屏
纵145.5厘米 横75.5厘米
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春正日(即元旦),太后于新落成的宁寿宫赐宴他的儿子弘历,并于阶下赐宴平定金川的有功将领,乾隆皇帝喜作《蒙圣母赐膳于宁寿宫喜而成什一韵二首》。第二年正月,86岁的太后驾薨,乾隆皇帝亲拟尊谥曰孝圣宪皇后。同时为了怀念母亲,乾隆皇帝下旨令人将这次赐宴情景制作成画珐琅挂屏。画面刻画的是宁寿宫畅音阁院落,画面右上角镌刻乾隆皇帝的这首诗,由大臣于敏中敬书。
清乾隆 紫檀木雕花宝座及足踏
宝座 长127厘米 宽80厘米 高110厘米
足踏 长64厘米 宽32.5厘米 高15.5厘米
清乾隆 《层阁延春肖》贴落 墨笔纸本 纵94厘米 横186厘米
贴落黏贴于乾隆花园符望阁之中。符望阁是乾隆花园第四进院落的主体建筑。所谓符望即乾隆皇帝所言“予葺宁寿宫,为归政后菟裘,因于宫内建阁名之曰符望。”贴落上为乾隆皇帝于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元旦御笔题写的《题符望阁》诗,诗的大意说,符望阁仿建福宫延春阁形制修建,是自己耄年的勤倦之所,也就是辞别尘喧颐养天年的地方。心怀真诚,愿望就会实现,静静地等候天恩所赐吧。
西周 追簋
青铜器若铸有铭文的话,其重要性尤高。这件青铜簋器身内有铭文7行60字,从内容得知造这件簋的人名追。追自称日夜操劳主人的事,天子对他赏赐很多,追称扬天子的恩惠,造簋祭祀祖先。乾隆皇帝对收藏有多认真?他下令编修之《西清古鉴》,是一部著录清宫所藏1529件古代青铜器的大型谱录。此图录共40卷,按器绘图,附解说,记高度、重量等。
清雍正 《弘历采芝图像轴》
水墨纸本立轴 纵204厘米 横131厘米
由画上所钤印文可知,此作应该绘于雍正十一年至十三年(1733年至1735年)之间,图中身穿汉族衣冠、手执如意的青年男子,应该就是年轻的乾隆皇帝,其时他尚未登基,约23岁至25岁。其手中如意喻意灵芝仙草,为永生的象征。这次不少展品显示年迈的乾隆对长寿永生的冀求,但观乎此作,这种念头或许早就萌生了。
清乾隆七年 《弘历殪熊图像轴》
设色绢本立轴 纵259厘米 横171.6厘米
根据图轴画套上所黏的旧签可知,此画为乾隆七年(1742年)所作,乾隆皇帝时年32岁。图绘30余岁的乾隆皇帝在田野里与黑熊相遇的场景。文献记载,乾隆皇帝在12岁随祖父康熙皇帝到永安莽喀围场狩猎时,就表现出了面对凶猛的黑熊而临危不惧的胆量。事后,康熙皇帝曾发出“是命贵重,福将过予”的赞叹。
花园处处有看头
乾隆对江南景色情有独钟,花园内的一切设计再现了江南园林的经典风格。花园整体分为四重院落,结构缜密又不失灵活,大大小小27座建筑物,与园景相映成趣。
一重院 从花园的正门衍祺门进入第一重院落,玲珑剔透的太湖石山屏环绕松柏之间,取“开门见山”之意。之后一条曲径通幽的小路将人引向古华轩,这是第一进院的主体建筑,得名于轩前的一棵古楸树。古华轩还没有建成时,这棵古楸树已有百年树龄,曾经濒临枯死,后又奇迹般复生。
古华轩西有禊赏亭,东有承露台,南有小山环抱。禊赏亭抱厦内地面凿石为渠,渠长27米,曲水流觞,称“流杯渠”,亦称“九曲流觞渠”,是北京有名的流杯亭之一。
王羲之曾在游赏兰亭时写出了传世佳作《兰亭集序》。乾隆对王羲之十分敬仰,在他的私家花园里,自然少不了这样风雅的设计,所以也就有了禊赏亭。亭内石碑上还刻有乾隆临董其昌的《兰亭记》。
第一重院落中还有旭辉庭,因地势较高,可以欣赏日出之美,乾隆故此御笔亲题“旭辉”。东南角的抑斋是一个小佛堂,里面还有暗道可以通往养性殿的西配殿佛堂。
二重院 步入第二重院的垂花门,展现在眼前的是一座简洁的三合院。院子的墙面一改宫中皇家气派的朱红色,而选择了青砖相砌。
院的正堂名为“遂初堂”,后来即位的嘉庆皇帝把“遂初”解释为“盖自乾隆初元,默祷上苍,若得仰同圣祖仁皇帝纪元周甲,即当禅位。”意思是:当初乾隆登基的时候曾经许下了诺言,如果能够跟圣祖康熙一样在位60年,他就会自动退位。这个愿望最终实现了。
三重院 遂初堂后是乾隆花园的第三重院,这座院子以山景为主。院中峰峦迭起,山间有深谷险峻,山下有隧洞通达四方,山上有天桥相接,萃赏楼、延趣楼、三友轩是这座进院的几处主要建筑。
三友轩顾名思义是以松、竹、梅岁寒三友为主题的,三友轩内装饰以紫檀透雕松竹梅,染玉做梅花、竹叶,象征岁寒三友,构思十分巧妙。延趣楼在院落的西侧,为上下两层楼,建成时曾架有天桥从楼上直通院内的山石峰顶,不过在嘉庆时期被拆去,这一奇景也无法重现。
四重院 萃赏楼后面是花园最深处,也是第四重院。院里主体建筑叫符望阁,是乾隆花园里最高的建筑。符望阁南山屏上建有碧螺亭,以五瓣梅花形状为顶,亭内也都以各种梅花纹加以装饰。碧螺春的茶叶名是乾隆南巡时御赐的,在此园中建造一个碧螺亭,有“梅花报春”的含义。
符望阁平面呈方形,外观为两层,里面实际有三层,室内装修颇具特色,采用多种格局分隔方式,并以金、玉、珐琅等镶嵌装饰,形成琳琅满目的视觉效果。穿越其中,往往会迷失方向,所以符望阁有“迷楼”之称。
倦勤斋是第四重院落里最为奢华的建筑,在花园的最北端。乾隆曾在符望阁内题诗中写“耆期致倦勤,颐养谢喧尘”,也是表达自己退位后的期望,倦勤斋的名字也得于此诗。值得一提的是斋内的装修十分豪华,在西四间的顶棚及墙面绘有藤萝架通景画。由于应用了透视关系,置身斋内,会产生一簇簇藤萝花从架上垂落的感觉。(赵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