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书法”这一概念,包含着广义和狭义两个层次。广义的书法是指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书法文化,而狭义的书法则指其历史、技法、理论、书家、书法学的研究等等每一个具体的方面。而启先生的书法成就,恰恰涵盖了这两个层次。
书法成就
在先生去世后几个小时,一些媒体到北师大来采访,我就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单就书法而言,启先生也应该是继赵孟之后的又一高峰。”我这句话的意思是,当我们放眼书法艺术的群山峻岭,历代名家高高低低绵延不绝,但是隔一段时间总会出现一两位比较突出的人物,而启先生就是这样的一位,即一个历史时期内出现的取得书法最高成就的人。这样的人几百年才出现一两个,比如我们平常所说的欧颜柳赵等。在日本,书法界很早就承认“启功是中国当代的王羲之”。启先生能跟这些人相提并论,他的书法艺术的造诣有多高,就不用我赘言了。
先生一生,特别是晚年和他去世之后的这些年,名声大振,这在中国现当代的文化人和书法家里,绝无仅有。启先生一生最看重的职业就是老师。全国多少名教授,但是能跟启先生相比的又有几人?先生的知名度不仅仅局限于知识界、文化界,社会上的老百姓对先生也都是耳熟能详。先生的书法,不管你懂与不懂,都能欣赏得了,这就叫雅俗共赏。因为,它既继承传统,又有自家面目,你一看字就知道是启功的字,而非别人的字。
雅俗共赏是中国传统书法的一大基本特征。我们从王羲之算起,欧颜柳赵,哪个大书法家的作品不是雅俗共赏?如果从理论上来解释,中国书法就是以正确书写汉字作为基础的一种特殊的艺术表现形式。由于它的表现形式特殊,所以它的审美性也就特殊。因此,中国书法要做到雅俗共赏其实是一件很难的事。当然,启先生的字,也有少数人不欣赏的,王羲之的字也还有人不欣赏呢,那另当别论。
至于先生是如何达到这一艺术造诣的,说起来很简单,先生对此早有详细的说明。那就是跟历史上的其他大家一样,严格临帖,集百家之所长,融会贯通,最终独树一帜。在这样一个时代,出现了这样一个人物,达到这样一个高度,能和历史上的人物并称,这在启先生来说是当之无愧的。因为,先生的书法艺术特征是可以专门来研究的,并且通过研究是可以具体说清楚的。
书法贡献
启功先生除了通过把自己磨练为当代的欧颜柳赵来对书法做出极大贡献之外,先生还对于包括书法史、书法技艺以及相关史料的考证、书法的教育等方面,也都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
我们研究书法史,首要的工作是收集相关史料,那么对于收集来的资料,一个很重要的工作就是考辨真假,如果把假的资料当作了真的来引用,那最终得出的结论必然是荒谬的。而恰恰先生在这方面做了很多的工作,他特别注重史料的辨伪,而且他对历史上留下来的书法作品和书法家进行过广泛而详细的研究,虽然没有形成大篇的论文,但是他得出的结论都很明确。这些理论都集中在他的《论书绝句一百首》里。你仔细翻看这本书就会发现,这其中涉及到了多少书家和书法作品,对于他们,启先生都给予了公允的评价。这就是先生对于我们当今研究书法史的重要贡献。
启先生对书法的另一个重要贡献是用自己的实践解释了“书法在现当代应该如何发展”的问题。在当代,书法要发展,学习前人是必须的。但是到底学什么,怎么学?这里面就有很多的问题,既有理论的,更有实践的。早在清代中叶以后,人们就一直被所谓的 “碑学帖学之争”困扰着。严格的说这是一个伪命题,不是碑帖学之争,而是学书法到底应该从碑还是从帖入手。启先生用自己的理论和实践,给我们指明了正确的方向。即中国书法要想继承并有所发展,碑、帖都要学,而且要这样学而不是那样学。先生有一句名言:“学书自有观碑法,透过刀锋看笔锋。”他在这方面的最集中的著作就是《启功教你学书法》,其中都是先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得出的最生动、最科学的方法。
在启先生看来,中国的汉字在隶变之后形成的各种字体的基本点画形态,就是人们通过右手拿毛笔,从上到下来行文书写时自然而然形成的;是人的肌体生理和毛笔的性能两者有机结合的产物。因此,写出来的字恰恰就是横不平,竖不直,点不正的。比如古人讲“点如高山坠石”,之所以这样比喻,就是因为只有这样,“点”才会有一种势,一种动态感,反之则是死的呆的。应该说,先生自己是大书法家,他通过自己在写字的过程中细心的研究和体会,为我们剔除掉那些不合常理的东西。当然,这是就一般的写字来说的。就书法艺术而言,这里还是有技巧的。即在笔画运行过程中的提按的变化。这就是孙过庭在《书谱》中所说的:一划之中,变起伏于锋杪;一点之内,殊衄挫于毫芒。
先生还有一项重要的贡献,就是发明汉字的“结字黄金律”。其实从隋代一直到清代,无数先贤都研究过汉字的结字规律,他们的研究成果就是历来流传的大字结构多少法,如《黄自元间架结构92法》等等,其实这些都是把汉字机械分类的结果,本身并不科学。而启先生在临摹前人书法的时候,常常思考为什么这个字这样写就好看,那样写就不好看?后来他通过几何式的测量和研究发现,汉字要想写得好看,其结字就必须大致上符合5:8的黄金律,符合这样的比例的字,写出来就是好看的,反之就不行。最后先生总结出三紧三松法,这是完全有别于前人的研究成果。
启先生对于书写提出的具体的方法和技巧太多了,虽然貌似很简单,但绝对是言前人所未言,对于书法教学很有意义。所以,每当你看先生的文章,听先生的讲话,再对比现在的种种书法教学乱象,你就越能感受到先生的伟大。启先生对事物反应之敏感,思考之深入,他谈论之真知灼见,都表明先生的头脑是非常现代的,非常科学的,先生是在用科学的眼光去分析和把握问题的,绝非所谓的老古董可比。所以,启先生对于整个书法,无论从狭义还是广义的角度来看,贡献之大,有目共睹。尤其是从近现代以来的书家角度来看,我认为先生对于书法的造诣以及对于书法教育教学的方法是独一无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