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今年春拍,瓷器杂项表现坚挺,其中宋官瓷是一大亮点。古董瓷如此,现代钧瓷也凭借这股春风掀起了一个收藏的小高潮。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古法柴烧钧瓷,以媲美宋钧的艺术水平,吸引了许多藏家的目光。
市场看好
今年春拍中,两件钧窑作品比较引人关注,其一为香港佳士得拍出的钧窑天蓝釉葵口花盆及奁,其以1634万港元落槌;其二为北京保利拍出的配白玉座的钧窑天蓝釉葵花式花盆,其以1138元万人民币落槌。其他还有几件金、元时期的钧窑小件,也都高价成交,加上香港苏富比拍出的天价汝窑葵口盏,宋代五大名窑又成为市场热门。
对于传统的“汝、官、哥、钧、定”五大名瓷,钧瓷的创烧年代有颇多争议。由于“钧瓷”、“钧窑”等名词不见于宋、元古籍,所以许多人认为钧窑创烧于明初。但随着考古学的发现,现在学界一般认为,钧瓷源于唐代,创烧于北宋晚期。在上世纪80年代的禹州官钧窑遗址发掘中,出土了粘有钧釉的由钧瓷泥制作的“宣和元宝”钱范,经检测,有关资料与出土的钧瓷标本相同。自此,钧窑创烧于北宋的观点为学界普遍接受。
钧窑创烧年代的断定,对于我国瓷器发展史意义重大。由于釉料中铜的加入,使钧瓷一改自汉至唐以来“南青北白”的单色釉发展脉络,自此中国瓷器开始进入出五彩斑斓的时代。源于唐代的钧瓷艺术,于宋代成就了第一个瓷器烧造的艺术高峰。特别是宋代钧官窑瓷器,由于进贡皇家的生产需求,使官钧瓷器呈现出了雅致温润的艺术效果,也成为了钧瓷审美的最高标准。
窑变神奇
钧瓷的历史地位特殊,更特殊的是它的艺术语言。“入窑一色、出窑万彩”是对于钧瓷最著名的形容,“窑变”这一现象由神秘到被掌握,成就了钧瓷的五彩斑斓。乾隆皇帝曾赋诗赞曰:“钧窑瓶宋修内司,黛质冰纹润如玉”,“润玛瑙釉,象泯烟火气。”钧瓷釉色千变万化,红、蓝、青、白、紫交相融汇,灿若云霞,而这些颜色的产生,是由于瓷坯在窑内受到的温度不同,因此釉料的氧化还原程度也不同,加之釉料的流动,最后使器身上呈现出了峰峦叠嶂、云涛起伏、樱花绚烂的瑰丽景色。《景德镇陶录》上说:“窑变之器有二:一为天工,一为人巧。其由天工者,火性幻化,天然而成”。
“窑变”有着很大的不确定性,是以钧窑有着“十窑九不成”的说法,加之钧瓷的制作工序复杂,自古有“共计一坯功,过手七十二”之说,成品率低,所以钧瓷珍品弥足珍贵。除宋官钧作品寥若晨星外,金、元时期民钧作品价值也甚是不菲。民国时期是钧瓷收藏的一个高峰,现在广为流传的“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片”正是当时钧瓷收藏热的一个写照。
窑火重兴
现代钧瓷的发展在新中国建立后经历了一个浴火重生的过程,由于战争的因素,明代以后钧瓷的烧造逐渐萎缩,自清朝末年开始,又有钧瓷艺人卢振太、任志修等开始恢复钧瓷工艺。新中国建立后,李志伊、刘保平、卢广东、任坚、卢广文等老一辈的钧瓷专家通过对钧瓷的理论研究、生产实践和科学实验,对钧瓷的恢复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2004年,钧瓷艺人任星航复原了宋代双火膛结构窑炉并成功复原了钧瓷柴烧工艺,自此,宋代钧瓷的烧成技术得以破解和传承。
目前,随着拍卖市场钧瓷价格的攀升,当代钧瓷的收藏价格也稳步上升。2011年,已故钧瓷工艺美术大师刘富安的作品创下了134万元的现代钧瓷拍卖记录。那么,对于当代钧瓷的收藏,我们需要看重些什么呢?
首先,应该区分开钧瓷“作品”和钧瓷“产品”,所谓钧瓷“作品”,应该是由钧瓷艺术家专门设计、烧造的包涵着个人的艺术审美和艺术理想的艺术品;而钧瓷“产品”,则是为了满足低端市场需求而生产制作的工艺产品或是低端礼品,这类产品往往采用流水线作业方式生活,如采用模具成型、气窑烧制等高效简便的制作手段,进行批量生产,无收藏价值可谈。
其次,钧瓷的审美具有很大的主观性,不同作品的“窑变”效果,也许合乎着不同人的品位。但总的来说,窑变效果自然,色彩过渡柔和,光泽温润的作品,是对一件钧瓷作品的窑变的基本要求。如一件作品贼光耀眼,则无须多顾。
第三,在制作工艺上传统钧瓷制作大部分采用手拉坯成型,手拉坯制作使泥料充分搅拌并拉伸,最大程度挤出泥料中的气泡,并使泥料更具韧度和可塑性,更好地吸附釉料并参与到釉料的氧化还原中去,作品才能呈现出最佳的窑变效果。更为关键的是手拉坯的制作,更能体现“手作”这一工艺美术的精髓。
第四,造型上传统瓷器制作讲究“宁整勿碎,宁简勿繁”,这不仅是由于制作工艺和烧成工艺上技术限制使然,更重要的是,经过千百年的发展,对于瓷器审美上,已经有一个比较统一标准,过于繁琐的装饰,过于夸张的造型对于瓷器来说都是不必要的,特别是对于钧瓷这种以“窑变”为主要审美的艺术来说,是喧宾夺主的。
第五,目前钧瓷的烧成主要有四种方式:气烧、煤烧、碳烧及柴烧。一般情况下,气窑的作品釉层鲜亮,明丽浅艳,变化剧烈;煤窑作品热烈奔放,画面宏伟;碳窑作品质朴自然,恬淡无华;柴窑作品清新俊逸、秀丽典雅。几种方式中,尤以柴烧作品更接近宋代钧瓷风格,但成品率也更低,价格也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