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物制宜 艺术鲁砚

2012-04-29 00:00:00王光正
中国收藏 2012年8期

鲁砚,顾名思义,是对山东大地所产砚台的统称。如今它已是我国砚林的一大体系,也是当代砚行业发展、砚学研究不可忽视的内容之一。鲁砚品种繁多、面貌多样,目前存在的砚种大体有三类:一是以花色纹理见长者,如红丝砚、尼山砚等;二是以自然古朴见长者,如徐公砚、薛南山砚、龟石砚等;三是以朴素实用见长者,如缁石砚、田横砚、砣矶砚等。还有一些砚种既有独特纹理又有自然古朴的外貌,如金星石砚。

针对不同类型的鲁砚砚石,其制砚艺术也大有不同。至于以花色纹理见长的鲁砚,其制作思路当先“尚静”。砚乃文房之器,文静为尚,而鲁砚以纹理见长者,其色彩与花纹普遍比较浓艳,比如此中的代表红丝石。为此,在制砚时,是将砚往“闹”里做好,还是把砚“静”化好,就事关审美取向问题,这也是制砚时首先应该明确的问题。

次者,当“去繁”。以花色纹理见长的鲁砚砚石,之所以打动人是因为其纹理很美,在制砚时自然应以突出纹理美为表现原则。所以高浮雕云龙、薄意山水等强调雕刻表现的制砚技巧,并不合适在此运用。

如将“尚静”与“去繁”两点作为前提,平板砚与素砚则是花色纹理见长者的之首选。而要将平板砚与素砚做好,则又牵扯到第三个问题,就是精工。所谓精工就是制砚工艺的严谨性。此时讨论研究制砚工艺,就不应把精力过多地放在雕山雕水上,而应放在器形的古雅、线条的精纯、工艺的精美上。

对以自然古朴见长的鲁砚砚石,老一辈鲁砚开拓者已经明确了其艺术风格的发展方向,即在齐鲁文化的基础上追求自然天成之美,这无疑是非常正确的。但这一制砚审美原则长期缺乏理论上的深入研究与制砚界的讨论与推广。

早在上世纪70年代末鲁砚恢复时,就有较为明确的文化定位,即以齐鲁文化为依托,以我国先秦乃至秦汉文化为背景。这与以岭南文化为背景的端砚不同,也与以江南文化为背景的歙砚不同。而鲁砚行业目前对于自己的灵魂所在,并不太明确,甚至意识不到文化基础的重要性,所以出现了不管鲁砚材料自身特性,大量机械模仿端砚或歙砚的现象,这无疑是舍长取短。其实几大名砚的许多技法已落俗套和程式化,鲁砚学舌,其价值自然又矮一节。

基于对鲁砚文化定位的含糊,制砚者对“自然天成”的理解与表现也就难以把握了。其实,自然天成在砚台制作上就是“追求天然美、表现自在心”,并在视觉上形成古朴、敦厚的效果。但笔者认为,追求鲁砚的自然天成首先不等于照搬自然,而应以砚道为前提、驾驭天然,即虽让鲁砚之天然合于人为之道,但不留穿凿痕迹。

“自然天成”的另外一境是不等于不讲究工艺,相反其对工艺难度的要求更高,作形、作线都是看得见的工,而处理天然则是看不见的工,其高度可想而知。就开池来说,不是不加思考地胡乱开个池能磨墨就是自然天成了,应根据每块石头的精神面貌,精心设计,以求既合于砚道又浑然天成。

更为重要的是,自然天成更不等于粗野,它是在浑朴敦厚下散发着浓浓文化气息的美,需有文养之气,不是以粗为厚、以野为拙。

因以朴素实用见长的鲁砚砚石,普遍具有良好的发墨性,在制作上当以实用砚与仿古砚为方向。而且此类鲁砚的石材结构具备制形与雕刻的条件,比如田横石,刀感比端石稍硬,结构也比较紧密,雕刻制作难度不大;而且此类砚石色调往往比较统一,雕刻纹饰也容易表现,视觉上比较直观;再者,随形的山水、云龙砚,如处理不好,容易落俗,且非砚道正脉,规规矩矩的仿古砚如制作得好,反而容易体现古雅气质。

上述三类砚石正因材料特质不同,从而决定了其各自合理的艺术风格也不尽相同,这就共同构成了鲁砚的健全体系,并使鲁砚具备成为一大砚种的基础条件。而从鲁砚的产业结构来说,其自然天成者当不应大规模地产业化加工,应由具有一定文化素养的砚雕名家进行艺术创作;花色纹理见长者,如能以平板砚与正形砚为主,则可位于高端与中端市场;而以朴素实用见长的砚石,如能以实用砚与仿古砚为主,则可位于中端与低端市场,有精华者也可列高端市场。高端为收藏,中端为送礼,低端为实用,鲁砚行业自此得以生存。各砚种各归其位,是鲁砚行业向可持续发展的文化产业迈出的最关键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