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影渐行渐远

2012-04-29 00:00:00张健初张淑茹
中国收藏 2012年8期

对于老字号的理解,更多是由老字号本身带来的经济效益,而不是老字号品牌的传承。这也是现在许多城市的老字号有其名而无实的根本原因。

每座城市都有记忆,而每个记忆又有一个切入的点。城市记忆的切入点,就是那些曾经存在过的老字号。

以笔者所熟悉的居于长江、位于南京与武汉之间的安庆为例,民国之前为安徽省老省城。作为安徽政治、文化、教育以及经济中心,安庆老城熙熙攘攘的繁华街道,繁华街道上鳞次栉比的老字号,都深深印在安庆人脑海里。只是,随社会变革,随时光远逝,这些老字号,因种种原因,与我们生存的时代渐行渐远。

江万春

老字号“江万春”曾经是安庆第一块金招牌。“江万春”的金招牌,则是北方称之为馄饨的“江毛水饺”。

江毛水饺起家于清光绪年间,当时罗岭人江庆福挑着一副饺儿担怯生生进城,仅仅是为养家糊口。但相比较其他下水饺的业主,他的心思更重些,比如说饺皮儿能不能擀得更薄,哪个部位的猪肉更适合做馅等等。在反复琢磨不断求新的过程中,他的水饺,因他姓江且其颈上长有一撮白毛,创出了江毛水饺口碑,生意也一日日红火起来,火到在闹市三步两桥租店经营,成为老城第一家小吃大做的品牌店。

后人总结江毛水饺特点,用16个字:皮如薄纸,馅如珍珠,形如猫耳,肉嫩汤鲜。但这只是局外人看江毛水饺的表象,真正想做好江毛水饺,关键是内功。江毛水饺用料讲究接近极限,比如馅,强调江北后山生养黑毛猪的后腿,肉更活更嫩;比如油,须选用次于板油的网状花油,因为花油浮在汤面上,直观效果更好等等。

江毛水饺成名,也与三步两桥相关,以地名正江毛水饺之源,区别其他混杂,这也是许多老字号的共性。如此等等,江毛水饺已经从普普通通的小吃,上升到高层次的经营文化了。

江万春招牌仍存,但江毛水饺已不是早先的味儿。

满庭芳

清末民初,安庆城叫得最响的家具店,是位于吕八街的“满庭芳”。满庭芳木器店老板焦鹤仙,算得上老城传奇人物。少年时,他只身来安庆学艺,仅仅5年,便在闹市开设满庭芳木器店,并很快成为有口皆碑的品牌。当时在安庆,大户人家儿女婚嫁,家具基本都指定为满庭芳。

满庭芳家具很少有变形开裂现象,其中奥妙在于,木材进库,先分锯成板,浇上米汤后,再按原样堆放半年,之后又架空风干。从进材到用材,前后长达5年时间。不仅如此,满庭芳家具面板用料,多选用上等白果木,其他部位则用质地优良的柳木。满庭芳家具油漆为传统金漆褪光法,两道灰,三道漆,精工细活,每一道都严格把关。

焦鹤仙自小随父亲读书,虽学业无成,但眼光与境界远远高于普通木工。满庭芳木器店开业后,焦鹤仙委托在日本攻读纺织的五弟搜集各种木器家具资料寄回国,从中吸取精华,舍繁就简,设计出方圆两用桌、蝴蝶桌、三面橱、十屉橱、百叶橱等新潮家具。

1945年抗战胜利,满庭芳也想重振旗鼓,但此时,安庆经济环境惨淡,撑不起“奢侈”行业的发展,只得作罢。

广昌发

“广昌发”是染料业。老板倪锡卿是绍兴人,之前在上海老正和染厂担任领班师傅。清末民初,浅蓝色竹布风行,安庆老城几乎满街一色。安庆几大布号胡万泰、程恒泰、久大恒等以出资入股方式,动员倪锡卿在安庆创办了广昌发染厂。他以其精湛印染技术,很快就独霸安庆一方。至上世纪20年代初,广昌发在四眼井后街泾县会馆、太平寺湖广会馆建有厂房,并在闹市四牌楼西街开有门市,专接城区顾客零散布料和衣物的加染。

倪锡卿创业成功经验有三:天时、地利、人和。人和,技术过硬,用料讲究;地利,老城位置特殊,消费市场开阔;天时,囤积的大量原料,因世界大战价格飞涨。其中颜料“盖烛红”,进价每听1元,最高涨到100元。

作为民国安庆最成功的老板之一,倪锡卿为私为公都具有长远眼光:为公,他创办的浙江广昌发同人救火会,舍得投资,是安庆设备最齐全的民间公益救火组织。每每出动,都是广昌发一次活动广告;为私,广昌发染厂鼎盛时期,倪锡卿送儿子留学德国,专门攻研机器印染。技术人才的培养与储备,为广昌发后来向武汉向重庆最终向香港、新加坡发展,奠定了基础。

1938年夏,安庆沦陷,倪锡卿逃离,广昌发从此不再。

刘麻子

刘麻子刀剪在安庆,被称为一绝。

刘麻子老板刘朝山,早年走江湖卖狗皮膏药,重视刀剪制作的技术含量,也懂得广告宣传和经营策划。刘麻子店外招牌“刘麻子”3字,就是耗材一两多黄金制作的。国货街街头街尾店铺百余家,只有刘麻子是真正金招牌。刘麻子刀剪店的店内布置也别出心裁,左右四周,悬于两侧墙上的多是单刀、宝剑、红缨枪、多节长鞭等武术器材,更像是中华武术器材的陈列室。大人们爱看,孩子们更爱看。

1938年,安庆沦陷。1941年,刘麻子病故。该老字号两受重创。

长子刘新坛子承父业,但经营每况愈下。后由刘朝山内弟陈光煌接手。陈光煌脑子很活,接受新事物也快。接手刘麻子刀剪店后,第一件事就是将门脸装潢一新,重新挂出“京都刘麻子刀剪老店”招牌。后又在店内安上日光灯,并改用玻璃制作宝笼和柜台。这在安庆城算创新之举,绝对时尚、新潮,因而再度引起轰动。

据相关统计资料,1955年合作化之前,“刘麻子刀剪”仍雇有员工11人。合作化后刘麻子几上几下,风雨飘摇,最终仍走上不归之路。

老字号为何消失

其实不光是安庆,像北京、上海、南京、武汉等地,一些延续百年,甚至更长时间的老字号,都相继从城市中消失。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老字号集体消失,从主观上说,是经营者固步自封,不能与时俱进,从而无法适应更新要求、更高要求,以及更大规模的市场。相比较而言,老字号多为家庭作坊式生产与经营,小可以精到极致,一旦做大,没有相应的生产与管理体系,就无法保证品质如一。

老字号经不起时间的打磨。这里包含两个层面:其一,老字号所经营的品种,随时代发展,人类生存需求的更新,大多已经被社会淘汰;其二,老字号家族式经营模式,到第二代就开始出现兄弟之间矛盾,三代、四代更加激化。真心想坚守祖传家业者,也力不从心。

上世纪50年代中期,公私合营进入高潮,私营性质的老字号,纷纷被并入合营行列。而外来人又反客为主,私营业主反倒成为被欺压、被管制的对象,在这种情况下,老字号传承的任何条件都不具备,消亡便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现代经营者也有不少想重振老字号,但多徒有其表。对老字号的理解,更多是由老字号本身带来的经济效益,而不是老字号品牌的传承。这也是现在许多城市的老字号有其名而无实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