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旁证

2012-04-29 00:00:00谢其章
中国收藏 2012年8期

纸制品收藏的好处,大家说了不少,我最近有一新的体会,每当有文艺名家去世,我几乎都能在自藏的报刊杂志中找到相应的纪念性材料,用以寄托哀思,同时又升华了藏品的特殊意义,譬如已故丁聪、张仃等艺术家,我都能马上找出他们艺术生涯早期的履痕。最近以94岁高龄离开我们的电影表演艺术家张瑞芳,我马上想到了几本老杂志中张瑞芳的老照片,当然我所说的不是很常见的照片,而是抗战初期张瑞芳参加抗敌宣传队时的集体合影,它的历史意义远远要大于“李双双”的剧照了。当然1962年“二十二大明星”的原版原大的照片,虽然年代不够久远,可是其中张瑞芳的那张,今日睹物思人,比之干巴巴的悼念文字,还是来得生动得多。

“历史的旁证”这个题目我用过一次了。10多年前,启功先生为某收藏品展览题了两个字“旁证”。启功的意思是这些不起眼的藏品都是历史的旁证,粮票布票是经济史的旁证;交通图旅游图是城市史的旁证;连环画小人书是文化史的旁证。百年无废纸,历史的边角料成为历史足痕的见证人。

上面说的逝者,我只见过张瑞芳,30年前在北京“莫斯科餐厅”,看到门口进来六七个人,中间的一位正是张瑞芳。还有一个原因使得我对张瑞芳有亲近之感,国立北平艺专的旧址在西城二龙坑,张瑞芳在此校学习过。二龙坑后改名二龙路,我旧家户籍归二龙路管辖,无数次地路过此地,上山下乡迁户口是在这里办的手续,8年后返城同样是在这里办理迁回手续,我一直认定那个大院子就是艺专的旧校址。已故文史作家邓云乡说“我与同学进去闲逛时,就是叫‘艺专’的,后来演电影出了大名的张瑞芳,当时正在这个学校上学。”(《文化古城旧事》)那时张瑞芳十八九岁。

作为杰出演员,张瑞芳银幕上的形象光彩照人自不必我饶舌,但是有一角色鲜见评论——《聂耳》中的郑雷电。也许主演赵丹的锋芒盖过了饰演郑雷电的张瑞芳,由于时代的局限,俩人的爱情戏被革命理想削弱了许多,但是在龙华塔的一段戏,张瑞芳的表演真是敌过赵丹,炽热的情感,奔涌的语言,忽地“发乎情止于礼”,这里的“礼”显然是意识形态的“礼”,千古一别,赵丹那句“去吧,你这报春的燕子!”画面简直美极了。这一年,张瑞芳已过了40岁。

还有一件旁证,我有过犹豫,还是决定拿出来,这就是张瑞芳写于1947年4月的《冰天雪地的春天》,发表在上海的《大家》杂志。这篇文章是讲述张瑞芳在东北拍摄《松花江上》时所遇所感,这部电影是抗日题材,是一部好片子。拍摄之时,国民党军队和解放军正在东北激战,所以张瑞芳文章里出现了这么一段——“深山里雪深及膝,拔步艰难。江南已是草长莺飞的时候了,这里却依旧冰雪满地,随行护送的士兵,叮嘱我们不要越过那山顶去,山的那边就是共军所在,前些天,他们时常来摸营的。”历史的吊诡之处在于,张瑞芳差点成了共军的俘虏。

几乎与《松花江上》同时期,张爱玲的名作《金锁记》准备改编成电影,女主角曹七巧让张瑞芳来饰演,后因故未拍成,不然的话“张张联手”,将成为艺坛一段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