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感部位被打马赛克,未必意味着就是色情,可能仅仅是因为不合时宜。就民众而言,为什么打上马赛克,又为什么去掉马赛克,都不得其解。这种打上你想看也看不着,不打你不想看也得看的状况,才是真正要改变的状况。 《新京报》
央视的这一做法也可以理解成央视对国家博物馆公然展出“有伤风化”的艺术品表示愤慨。这种给艺术品强加上贞洁带的做法,是一种自负意识导致的。
《新华每日电讯》
有关裸体艺术的争议曾是沉重的话题,如今再也没有必要让它沉重起来了,不妨把这次“意外”当作展览的一个插曲来看待,小小花絮并不影响展览严肃的艺术性。央视“广告”已出,大家倒是应该去国家博物馆看看这场展览吧,这可是货真价实的阿波罗。 《京华时报》
讲分寸,重尺度,应该分什么事情,假如涉及到重大的政治事件、突发的恶性事件,为了维护社会稳定,央视完全有必要进行特殊处理和报道,而对于一个大卫裸体艺术雕像,有必要这么紧张兮兮吗?作为一个艺术品,在当今这样一个已然比较开放的社会,公众还是能够接受得了的。试想,现在的媒体如此丰富,传播渠道这么广泛,人们对于什么大尺度的东西没见过?况且这又不是真人秀类的行为艺术,干嘛那么拘谨呢?如此犹抱琵琶半遮面,到底是在遮丑,还是矫情呢? 《北京晨报》
从裸体艺术品饱受社会争议,到今天央视给“大卫”打上马赛克遭受猛烈批判,应当说是社会的一大进步。给“大卫”打马赛克挨骂,实质上就已经表明我们的公众现在能够以理性的视角看待艺术品,能够从艺术本身的角度去评价艺术品,而不再是像过去那样轻易地把裸体等同于低俗和色情。当然社会的真正进步则要等到央视敢于毫无顾忌地不给“大卫”打马赛克之时。
四川新闻网
这块马赛克非但没能遮住任何东西,反而暴露出一股臭不可闻的文化酸腐气。一涉及敏感部位就想当然地与色情挂钩,乃至于视为洪水猛兽,一方面显示了自己的僵化思维,另一方面也是一种文化虚弱症的表现。 东方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