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家雅聚显露新活力

2012-04-29 00:00:00王雪冬
中国收藏 2012年8期

更多情况下,收藏只是一种个人化、个性化的陶冶性情的雅好,然而,一个人的收藏往往是积累藏品易,研究总结、增进学识难,即使付出大量的时间与代价也未必能收到良好的效果。集木成林,好汉三帮,为了解决这一矛盾,藏家彼此间的交流探讨、互通有无就成了收藏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邀三五好友,杯酒笑谈,品藏说事,这对于很多收藏者来说都是再普通不过的交流方式了。而如今,这类雅聚渐成规模放大、效应放大之势,或天南海北共聚一地,或志同道合集结成社,俨然成了民间收藏领域的一股新风尚。

志同道合

民间收藏遍吹“集结号”

今年上半年,在山水秀丽的历史文化名城浙江绍兴,作为第28届“兰亭国际书法艺术节”活动之一的“会稽甓萃”砖铭精拓展在绍兴市美术馆隆重举行。此次展览共展出会稽甓社(原名“永和甓社”)分布在全国各地的30多位社员提供的会稽地区砖铭精拓作品120余件,砖铭纪年上至东汉永元、下承宋元明清,不仅吸引了全国各地众多古砖收藏者来此一饱眼福,更引起了许多金石学研究专家和学者的广泛关注。同期,会稽甓社还组织举办了砖铭研讨会,从学术层面对古砖的艺术特色、文史价值进行了深入挖掘。而此次展览研讨活动已经是刚刚成立不久的会稽甓社在短短时间内组织举办的第二次大型活动了。

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古砖的大量出土,各地涌现出了一批古砖藏家,这批藏家所藏之砖无论在地域、数量还是品种上,大有超越前贤之势。2011年春天,本着共同的爱好,包括现在的会稽甓社社长张笑荣、秘书长顾海清在内的一批砖友相聚于绍兴,共同探讨古砖的保护利用和收藏研究等课题,并倡议成立砖友交流组织,于是开始了“永和甓社”的筹备工作。

张笑荣告诉记者:“随着集结成社并准备举办首届藏友砖拓展的消息在网络上传开,立刻得到了全国各地砖友的积极响应,群情高涨,很快便聚集了各类砖拓200余件。”就这样,从最开始的一无资金、二无技术、三无经验、四无人手,到志同道合的藏家、专家、学者通力合作,全国首家古砖研究和收藏的民间学术团体——永和甓社在去年冬天成立了,并成功举办了首次展览研讨活动。

一直以来,古砖都算不上是收藏品类里的大项,收藏群体也分布得零零散散。据张笑荣介绍,目前会稽甓社的社员有80多名,北京、上海、浙江、广东、陕西、河南、四川⋯⋯分布于全国各地。在很多社员看来,甓社的成立无疑是吹响了“集结号”,相信在专家学者的支持下和众多砖友的参与下,古砖文化一定能得到更好的传承。

与会稽甓社结社雅聚相类似,这种由藏友自发形成的收藏团体在国内还有许多。比如成立于2006年的古玉真研社就是由国内外古玉收藏爱好者自发组织结成的古玉研究小组,以及于2010年由收藏爱好者自愿结合成立的全国第一家专业收藏老照片的民间组织——中国历史影像收藏沙龙等等。这些团体或是在民政部门正式登记注册,或是挂靠于收藏协会等组织,或仅仅是一个名义上的称呼,但实质上都是通过藏友间的雅聚交流、学术研究等形式让民间收藏活动变得充实而积极。

除了自发结社,通过网络兴起的各种形式的“藏友会”、“网友会”也是时下愈演愈烈的收藏雅聚形式。今年3月份,第十届“中国文人瓷画研讨会”在江苏常熟圆满落幕,而这一研讨会从创设以来就始终是以活跃在网络上的藏家为核心的。自从2003年雅昌艺术论坛设立了“近代民国瓷”板块后,越来越多喜好民国瓷的藏友便开始在网上汇聚,每天不断的探讨交流让大家萌生了在现实中聚会的想法,随着第一届“中国文人瓷画研讨会”的成功举办,这一活动便一发不可收拾。据了解,从2004年至今,这一网友间的以学术交流为核心的聚会已从最初的20几个人参与发展到现在浩浩荡荡的300多人,早已成为了众多藏友眼中不可缺席的重大盛事。

此外,以各网站藏友为基础自发组织的“炉友会”、“木友会”、“玉友会”、“币友会”等,也已经举办了多届。还有许多在网络论坛上成立时间相对稍晚的藏品板块,如雕刻、银饰等,参与其间的藏家也已经纷纷自发组织了或正在筹备组织首届藏友会。放眼全国各地,各种门类的志同道合的收藏者、研究者都在通过多种多样的方式走到一起,收藏雅聚蔚然成风。

方式灵活 活动丰富

将藏家组织起来、聚集起来,为他们搭建一个收藏交流、学术研究的平台,起到这一功能的国家级、省级、市级甚至县级收藏协会如今几乎已是遍布全国大大小小的市县。早在国内民间收藏活动刚刚兴起之时,收藏协会便逐渐出现了,并在服务藏家、活跃收藏、推进研究等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时至今日,这些协会仍然是民间收藏活动中不可或缺的团体组织。

然而,随着民间收藏的日益火热、信息渠道的不断拓宽、交流方式的逐渐丰富,以地域为界限划分的收藏协会往往并不能满足藏家的所有需求。

“相比于收藏协会,藏家间自发定期组织的聚会最明显的优势就是打破了区域的限制,将彼此交流的范围从一个地方拓展至了全国乃至国际。”在古玉收藏者孙先生看来,不管是结社还是网上藏友的聚会,从某种程度来说弥补了收藏协会的地域局限性。

像会稽甓社虽然以绍兴为活动根据地,但吸纳的社员则来自全国各地。“我本身也是我们当地收藏协会的会员,但协会针对古砖一项并没有设立专业委员会,只是归在了杂项一类。每次藏协活动,由于大家收藏门类各异,我们少数几位古砖收藏者往往只能各自为战,甚至有点曲高和寡的感觉。”江西古砖收藏者陈先生告诉记者:“自从有了甓社这一专业组织,虽然每一次相聚的时间短暂,但我们也得以认识了全国更多古砖收藏者和研究者,让我们开阔了眼界,也能在彼此交流中增进同好之间的感情,互通有无。”

同样,中国历史影像收藏沙龙虽然挂靠于上海收藏协会,但最初组成也是藏家自发的,其会员也没有局限于上海本地,而是由上海、北京、江苏、山东、香港等地的多位老照片收藏家组成。

当然,由网络上藏家自发定期组织的“藏友会”、“网友会”,由于平日里大家都是远隔千里相交,每每相聚藏家自然也是来自天南海北。而每一次聚会的地点往往选在不同的城市,由不同地区的藏友轮流张罗组织。

像“中国文人瓷画研讨会”就是先后在诸暨、宁波、景德镇、杭州、石家庄、黄山、长沙、南昌、沧州、常熟成功举办了十届;盛世收藏论坛的“炉友会”先后在南昌、苏州、桐乡、天津、烟台举办了五届;“嘉木年华”木友会则在东山、济南、北京、南通分别举办了四届。不少参加过此类雅聚的藏家都有这样一种感受,这种定期不定点的聚会方式,不仅让各地的藏家能够领略主办地的乡土人情、历史文化、收藏风貌,更直接带动了当地收藏氛围的活跃,由点及面影响着全国范围内的民间收藏。

同时,由于这些藏者雅聚都是志同道合者即兴自发成行的,时间、地点、方式等也就有了更大的自主选择,并且相比于一些收藏协会“行政性”稍浓的活动形式,这类聚会也显示出很强的灵活性。除了每个门类、每种形式的雅聚几乎必不可少的研讨会、专题讲座外,社员、会员以及藏友的精品收藏展也是广受欢迎的养眼大餐;还有像一些“陶瓷网友会”经常会不定期抽出时间组织藏友们实地探访各个古窑址,以及类似古玉真研社那样组织会员集中一段时间来一次全国各地博物馆之旅;在藏友间的藏品交流上,除了每次聚会必不可少的自由交流形式外,很多雅聚偶尔还要组织一次像模像样的精品拍卖;同时,类似香道展示、拓印技法展示等与收藏文化息息相关的锦上添花的项目也是大家津津乐道的;而雅聚上的杯酒相交、品茶论道更是增进藏家彼此间情感的重头戏,当然也不乏类似会稽甓社活动中那样共坐溪边、曲水流觞的颇具古意的雅集欢谈⋯⋯丰富多样的活动形式,总能让藏家在雅聚中感受到收藏的乐趣,品味到收藏的文化。

还有不少多次参加过各种形式雅聚的藏家直言,不同于个别藏家为了混个头衔而加入某收藏协会,积极参与到这种自发性质的聚会的藏家,基本都抱有比较纯粹的目的,结识同好、拓宽视野、增进学术水平。“这些雅聚藏友中,既有普通收藏爱好者,也有富藏一方的大藏家,有文博领域致力于研究的专家学者,也有资深艺术品经纪人,但大家坐在一起没有沽名钓誉的尊卑划分,多以同好相视,气氛和谐融洽,这也是藏友们热衷于此类雅聚的重要原因。”

术业专攻

不容忽视的学术研究力量

其实,最初发起于藏友间的聚会更多时候具有一种普遍意义,各专项类别的藏家划分得还不是很清楚,突出的是“收藏”这个大概念。

随着藏家收藏意识的转变和明晰,不少藏家如今多是将主要收藏精力集中在了一两类自己所偏好的或是所擅长的类别上,更具有“术业有专攻”的意味。由此,不管是民间结社还是网友自发而成的雅聚,“门派”之别或者说专业化程度越来越突出。

据了解,从较早出现的以大类别划分的陶瓷、玉器、家具、书画、古籍、钱币、杂项等门类的藏友集会,到目前已分划得越来越细致。

比如陶瓷藏友间又分成了陶器、高古瓷、明清瓷、近代民国瓷等类别各自形成雅聚,玉器也可分成高古玉、明清玉和当代玉雕,杂项一类则分划得更为细致了,竹雕、牙角、铜炉、墨盒、赏石、印章、古砖、金银器等等,甚至很多原本小众的门类如今也形成了定期雅聚的小圈子。还有如文房一类,则同时关联多项收藏品类,众多藏友往往在参加其他不同门类集会之余,也会积极参与到文房类收藏雅聚的团体中。

收藏门类的细化,必然会使得藏家对某一门类藏品的研究更趋于深入、专业,这一点在各门类藏友间的每一次聚会上,通过集思广益、探讨争论而最终形成了学术研究的放大效应,并收获了可喜的成果。

“自宋代金石学肇兴,及至明清已蔚然成风,从而出现了大量砖文著作。如今,国内众多古砖收藏者和研究者同气相求,为传承金石学文化而不断努力。”会稽甓社社长张笑荣告诉记者,甓社成立伊始,众多藏友便鼎力合作,精选出如今民间收藏的古砖拓片集结成《古甓新辉》一书,并正式出版。收入书中的古砖拓本以文字砖为主,上至两汉、下及元明,同时还有林林总总的画像砖。多年从事金石学研究的浙江大学历史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曹锦炎对此书评价道:“不仅拓工之精,美不胜收,更不乏书画名家和藏家的精彩题跋,切中肯綮,力透纸背,学术素养从中可窥见一斑。更为研究中国古代绘画和书法艺术、宗教信仰、社会风俗、墓葬制度等,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据张笑荣介绍,会稽甓社接下来还将进行一系列古砖收藏专题研究,并准备将各社员的研究论文、学术成果再次集结成书,让更多人从中受益。同时,关于将会稽砖申请文化遗产的工作也已经提到了议事日程上。

值得注意的是,近几年来浅绛彩瓷收藏的火热风潮与网络上藏友的执著研究和深入地文化挖掘不无关系,而十届“中国文人瓷画研讨会”的成功举办更将这种民间藏友自发的学术交流转化成了研究成果。

在今年常熟举办的研讨会前夕,由活跃于网络上的“绛云轩主人”耗时六年编写的《中国晚清浅绛彩瓷器》一书,在众多网友和藏家积极提供实物、资料的支持下终于面世。据业内人士所言,此书是迄今为止较为系统、全面的关于浅绛彩瓷器的专著,其中收录的数百件作品具有不可多得的史料价值,可称是对我国晚清陶瓷史的一个重要补充。

此外,还有古玉真研社常年对古玉工艺、科学辨伪的系统性、细节性、深入性研究,以及包括传统家具文化的研究、铜炉文化的挖掘、当代陶瓷艺术的创新等等门类在内的众多学术性交流研究,始终伴随在一次次藏友雅聚的过程中,已经形成了一股不容忽视的民间收藏学术研究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