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眼识才发掘学生隐藏的金矿

2012-04-29 00:00:00刘汉青郭劲松
基础教育参考 2012年4期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人总有自己的长处。教育者最主要的任务就是要做到发现、发掘学生隐藏着的金矿,发挥其最大的价值。学生干部每天都在跟学生接触,跟班主任交流,了解班级情况。可以说,学生干部在教师和同学之间发挥了一个桥梁的作用。那么,作为班主任,怎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和发挥学生干部的潜力呢?

一、识身份担责任

学生干部有着双重身份,作为班主任,要帮助学生干部正确理解其内涵。

首先,是学生。作为学生,就应该践行学生的本分,做一个合格的学生。学生的本分是什么?评价学生的标准是什么?是学习。这里的学习是广泛的。对于学生干部的学习,尤其要注重加强道德规范、行为规范的学习。不能仅仅把文化课的学习作为衡量学生干部的唯一标准,学生干部要全面发展,但不能“样样为优秀”。笔者的做法是在学生干部本质无问题的前提下,大胆地使用有一定特长的学生当干部,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特有的优势。

其次,是干部。既然是干部,就应该履行干部的使命,做一个合格的干部。干部的使命是什么?是紧紧围绕促进学生学习这个中心,牢牢抓住培养学生成才这条主线,协助教师,带领同学,服务同学,为学校的稳定和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同时,也要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不仅是组织协调能力,还要培养自己认真工作、乐于奉献的精神,也就是要在工作过程中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做干部。

最后,是学生干部。既是学生,又是干部,两者不可分割。因此,如果只顾自己学习而不顾服务同学,这样的人可能是合格的学生,但不是合格的学生干部;如果专搞活动而忽略学习,或者只为自己的私利,这样的人既不是合格的学生,也不是合格的学生干部。此外,学生干部也不应沾染一些诸如脱离同学、高高在上、只对教师负责而不对学生负责的不良作风。

二、强措施练能力

一是热情教育和严格要求相结合。学生干部是集体的中坚力量,只有通过热情教育,才能提高他们的认识水平,把自己的行为建立在自觉的基础上;只有通过严格要求,才能不断激发他们的内部动机,保持不断上进的势头。刚担任学生干部的学生对于自己的岗位认识可能会有偏差,这时教师就要召开例会或采取单独谈话的方法让他们树立民主和为同学服务的思想。

中学时期,学生各方面都正处于急剧变化中,如果放松了教育和要求,他们的进步就会受到影响。学生干部的行为往往会被其他学生仿效和参照。严格要求学生干部,才能提高他们在集体中的威信,也才能促使其他学生更好地要求自己。

二是帮助学生干部正确处理工作与学习的矛盾。担任干部应和努力学习相辅相成。学生的职责就是好好学习,学生干部成绩好了,才会有威信,也才会有利于工作的开展。即使是学习成绩不好的干部,班主任也不能要求其学习成绩提高多少,但要提醒、督促他以最好的学习态度去争取不断进步。

三是放手让干部在实践活动中锻炼成长。实践活动是造就干部的场所。只有通过集体活动的锤炼,干部才会脱颖而出,积极分子队伍才得以巩固和扩大,集体核心才能形成。把干部推向实践活动的第一线,使他们在实践的磨炼中长才干,得经验,是培养学生干部的根本途径。

四是定期组织学生干部培训。学生干部队伍的培养是学校管理工作的重要一环,一个优秀的学生干部往往就是一个榜样、一面旗帜。他们应该在遵守学校规章制度上起带头作用,在协助学校进行管理时起核心作用,在行为道德上对全体学生起表率作用,在学习专业文化知识、苦练专业技能方面起示范作用。因此,在培养学生干部时,不要仅仅满足于让其独立组织几次活动或主持几次会议,而应着眼于通过实际工作,培养他们的奉献精神和进取精神,并使其发现自己的能力,从而发现自我,认识自我,让个性得到充分发展。

五是做好干部评价工作。干部的评价是干部培养中的关键一环。它是对学生干部学习、工作、思想品德等方面的检查和鼓励;它对干部工作提出标准,发挥指导作用;它是教师、学生监督干部工作运行的工具,能诊断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和失误。

评价的具体方式有:①干部自评。每周召开一次例会,每学期有总结,上下届干部交接有书面报告。学生干部自觉开展自评、互评,目的在于正确认识自己,不断克服自身的缺点和不足,以便更快、更好地成长。②同学评价。每学期评一次,由学生代表不记名投票评价,分合格、良好、优秀。③任期述职评价。在每届干部任期满时,都要做任期述职报告,由教师和学生组织评委会,对干部的任期工作进行审核,并做出公正、公平、公开的评价。这既是对这一届学生干部工作的验收、认可,同时也包含了教师和同学对下一届学生干部工作的要求和期望。

三、设环境树权威

管理是一门深奥的学问,其实每个人都有管理他人和自我管理的天赋,教师应该把学生自己管理的事还给学生。科学的学生自理,既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应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主体”与“主导”有机结合的关键,在于教师要善于把其权威转化为集体的意志。一是班级管理中必须要有教师的权威,没有这种权威,教师的主导作用便无从体现,学生集体便失去了思想核心,班集体很容易成为一盘散沙;二是教师的权威不应表现为直截了当的“发号施令”,而应当以学生集体意志的形式表现出来,即让学生自理并不仅仅是教师把自己的权威变成学生干部的权威,而是要发挥所有学生的主体作用,使每一个学生都参与班级管理。

首先,引导集体。引导集体是指教师在学生集体形成之初,要巧妙地引导学生把教师对学生的管理要求当做自己的愿望提出来,使各项纪律在学生心目中不是“老师对我的要求”,而是“我自己对自己的约束”。在此基础上制定的纪律,就成为学生集体的内在要求。另外,对于某些需要教师提出的纪律要求,教师也应设法通过学生提出来。这样,教师的管理就不是与学生“过不去”,而是为了满足他们的愿望。因此,引导学生集体,实际上是让学生在每一项具体工作中,自觉地处于自我管理的位置。

其次,利用集体。利用集体是指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集体中客观存在的一些与教师权威一致的积极因素,并利用这种积极因素来抑制集体中的消极因素。以对自习课的管理为例,班主任无疑希望自习课纪律良好,学生集体当然也有这个愿望。于是,对少数违纪学生的纪律惩罚,学校提倡不以班主任个人的角度提出,而让学生自己摆违纪现象,论违纪危害。这样,对违纪学生来说,他们受到的惩罚,并非班主任的“铁腕”,而是来自学生集体的谴责与制约。

再次,规范集体。规范集体是教师权威向集体意志转化的表现形式,即学生的自我管理应规范为一种班级常规制度,以避免即兴性、随意性。教师要尝试着与学生共同制定班级法规,以此作为一种制度对班级进行日常管理。原则上,班级法规要有广泛性——尽可能地包容班级一切可能出现的违纪情况;可行性——不仅提出纪律要求,同时有相应的强制办法;互制性——既体现出学生之间的互相制约,也体现出师生之间的互相制约。

最后,服从集体。服从集体指的是包括教师在内的所有人员对集体意志的服从。如果教师的权威已转化为集体的意志,并规范为班级规章制度,那么,教师同所有学生一样,要服从集体意志的结晶——班级法规,尤其班主任,更要自觉服从集体意志。这样,他在学生心目中才会牢牢树立自己真正的权威——因为教师严于律己的行为会使学生心灵受到震动,从而同样自觉地接受集体意志的约束。

作者单位湖北省襄樊学院附属中学

(责任编辑 王胜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