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家长们竭尽所能为孩子创造更高物质生活水平的同时,却往往忽略了对孩子内心世界的关注与重视,面对孩子在成长期的盲目反抗、逆反、不诚实,我们常常不知所措。在物欲横流的当今社会,孩子的心灵其实比身体更渴望我们的关爱,更需要有益的滋补,教师要在这方面下工夫,为孩子煲煮心灵鸡汤。
一、有的放矢,进行有效心理疏导
古语说得好:“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当在教育教学中面对学生的不同心态时,教师一定要首先进入学生的内心世界,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在理解沟通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自我,鼓励他们完善自我,并愉快地接纳规范,从而形成良好的心态。
一是赠人玫瑰,手留余香。针对不少学生存在以自我为中心,以嘲笑他人为乐趣,不知快乐的真谛、幸福的涵义、朋友的意义的毛病,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辅导课,让孩子明了“赠人玫瑰,手留余香”的道理,让他们理解,一句温暖的话就像往别人身上洒香水,自己也会沾到两三滴。活动中,我们以“信任之旅”的游戏作为开场,通过让小学生扮演盲人,由同伴扶着过障碍这一形式,让学生既感受到求助的渴望,又体味到给予他人帮助的快乐。同时,针对小学生的特点,利用生动、浅显而有意义的小故事来引领他们理解人生的道理。如我曾经为孩子播放了动画片《善良的回报》。故事讲述的是全球赫赫有名的希尔顿饭店首任经理的传奇故事。他把自己的屋子借给一对前来投宿的老夫妻,自己却在旅馆前台值了一个通宵的班。多年以后,那对老夫妻聘请他去接管一家金碧辉煌的大酒店,因为他们相信他会经营管理好这个大酒店。看完故事以后,孩子们的感触很多,也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即要时时心存善意,帮助别人也就相当于帮助了自己。
二是打开心结,扫除烦恼。为了能够进一步找到内心烦恼的根源,打开心结,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定期进行“烦恼大扫除”活动,可以让他们将一直困扰自己的问题写下来,大家一起进行分析和归纳,找到烦恼的根源,直面自己的困惑,从而找到解决的方法。当下困扰孩子的问题大多是不知如何与父母进行心灵的沟通以及如何跟小伙伴建立起友谊来,所以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家长定期开展“亲子活动”,让孩子和家长在游戏和交流中增进对彼此的理解,同时在学生中间开展“真心朋友”和“交流体验”的活动,让他们自己寻找小伙伴,并在与小伙伴的学习和游戏中取长补短,快乐成长。
三是直面挫折,相信我能行。面对学生抗挫能力越来越差,心理承受能力越来越低,教师可采取措施,增强他们的抗压能力。通过小事例、小故事,一起寻找解决的办法。如让学生一起阅读《永不退缩的林肯总统》和《海伦·凯勒》等传奇人物的经历,让他们感受到经历挫折是人生必不可少的宝贵财富。通过设计挫折情景教育,培养学生的心理抗压能力。人的成长是无法离开挫折的,没有经历挫折的人生不能算真正的人生,也不可能真正走向成熟。在日常教学中,注意以榜样的力量引导孩子正确面对挫折,用温情鼓励孩子战胜挫折,精心设计挫折教育情境,在精神上给孩子注射一些“痛苦”的疫苗,有意识地让孩子承受一些挫折,体验一点痛苦,找出问题的关键,寻求方法,对症下药,让心灵鸡汤滋润他们的心田,从而快乐自信成长。
二、有效引领,让学生正视自己的心理
让学生了解自己心理是否健康的同时,教师还要注重教授学生面对自己的心理问题明白应如何解决,让他们做自己的主人。小问题自己解决,大问题教师从旁协助,并经常请专家前来讲授心理知识,让学生勇敢直视自己的心理问题。
一是悦纳自我。悦纳自我是建立在客观正确地认识自我的基础上的。俗话说,“人无完人,金无足赤。”任何人都存在着或多或少、或大或小的不足和缺点,这是很正常的现象,也是人要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我素质的内在需要。承认自己的不足和缺点,并不意味着对自己的不足和缺点视而不见、听之任之,而是在承认自己存在不足和缺点的前提下,采取积极的行动来弥补自己的不足,克服自己的缺点。
二是控制自我。通过教会小学生一些简单易行的情绪控制方法和策略,降低心理问题发生的可能性;然后,引导学生合理发泄不良情绪,可以让他们尽情倾诉,让不良情绪得到合理的发泄,也可以引导情绪转移,用积极情绪代替消极情绪,还可以让学生体验愉快情绪,并初步了解保持愉快情绪的常用方法。
三是提高自我。开设心理课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达到心理健康。心理健康的学生不仅能客观地对待现实,而且能正确地评估自己,乐于与人交往,能与伙伴合作与交流,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有稳定乐观的情绪,即使遇到挫折,也能自我调适、乐于学习,并且能够在学习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做到心理健康不是难事,关键在于调整,注意方法,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教师应积极提倡学生建立自己的心理健康小档案,观察自己的心路历程,感受自己不同时期的心理状态,并专门为学生设立“阳光心语——心理咨询室”、“知心姐姐信箱”、“开心小屋”等,为学生提供心理健康的平台。
三、授人以渔,让学生学会自我调节
虽然不能与成人相比,但较之以往,现在小学生的自主意识有所增强,这就要求教师必须重视这一呈现出来的重要特征,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允许学生自主进行自我设计与参与,充分理解他们的需求,改变过去忽视其主观能动性的倾向,一定范围内让学生自己制定活动计划,让他们自己决定如何调节自己的心理。
一是自我暗示。暗示的作用对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影响很显著。运用自我暗示法缓解压力和调整不良情绪,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十分有益。比如,发怒时,提醒自己“大肚能容天下事”,“发怒只会让事情变糟”;忧愁时,提醒自己“快乐是一天,忧愁也是一天,要面对现实,想想办法”;着急时,警告自己“不要着急”;当有比较大的内心冲突和烦恼时,安慰自己“一切都会过去”,“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等。遇到挫折时,不妨先坐下来理一理头绪,看一看问题究竟有多少,切不可让它充塞在头脑里成为一堆乱麻。不论遇到什么样的阻力,要保持自信的精神状态,要坚信:“别人能办到的,我也能办到!”
二是放松调节。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过于优越的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使他们面对挫折、压力无所适从,不仅影响到学习效率,而且还会严重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更为严重的可能会伴随着一些生理症状,如焦虑不安、肌肉紧张、心跳强而快、手掌出冷汗、失眠或嗜睡等。教师应教给学生放松调节的方法。如通过身体各部分主要肌肉的系统放松练习,可以抑制伴随紧张而产生的生理反应,从而减轻心理上的压力和紧张焦虑的情绪;通过运用集中注意力的方法,在并不安静的环境下,无需坐、卧或闭目,也能达到放松心情,排除紧张的效果。
心理健康不是一句简单的话,“路漫漫兮,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兮”,“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我们的学生作为新世纪的主人,可谓任重道远,为了他们能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人才竞争激烈的21世纪胜任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请教师从现在开始用我们的真心、爱心和耐心为他们煲煮心灵“鸡汤”。相信这“鸡汤”将如良药,熨帖孩子们的心灵,让他们有宽广的胸襟、坦然的心态、坚强的意志,健康快乐地成长,积极向上地学习,勇往直前地为自己的理想,为祖国的富强而努力!
作者单位山东省荣成市世纪小学
(责任编辑 王胜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