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角度切入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2012-04-29 00:00:00李世军
基础教育参考 2012年4期

现行的《初中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作者的态度、观点、感情,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思路,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课文内容、语言和写法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看法或疑问”。这就表示,我们要在对课文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多角度切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这个平等对话的过程中,用怎样的内容和形式开展对话,从什么地方开始对话,这就是教学的切入点。选择切入点的基本要求是新颖、准确、有突破性,能预留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生本对话的广阔空间。具体来说,阅读教学切入点主要有以下方法。

一是重难点切入法。每一节课都有重难点,如果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教师的教学任务就完成了。《紫藤萝瀑布》是一篇脍炙人口的美文,理解作者的情感变化是教学的重点之一。文章的情感线索可以归结为:看花——繁花似锦;忆花——思绪万千;思花——振奋精神。作者在回顾了花和人的命运后悟到,“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也就是说,遭遇不幸的时候,不能被厄运压倒,要对生命的延续保持坚定的信念;厄运过后,不让悲痛长压心头,要面对新生活,振奋精神,投身到事业中去。作者发出了“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的感慨,我们也由此感到作者的彻悟。学生弄清了这一问题,也就突破了本文的重点和难点,实现了教学目标。

二是情境切入法。文学作品离不开特定的情境,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都是充满情感的活生生的人。教师通过设置情境,不仅能够焕发出语文课所具有的活力,而且也能有效点燃学生内心的情感,从而使语文课成为学生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培育情感和体验真善美的过程。朱自清的《春》是一篇满贮诗意的散文,我们可以通过观赏描绘春天的自然风光、画册、音乐等,为课文的教学营造诗煮,情境。在教学中,不必过多地去追究作品中的细枝末节,而应回归文本,回归意境,化繁为简,教出新意。

三是设疑切入法。质疑是学习的开始。教学中如果能抓住作品的关键问题,就能迅速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也有利于学生迅速将注意力投入作品中。如笔者在教鲁迅先生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时,紧紧抓住课题的设问,要求学生速读课文,从中提取能回答这一问题的语句,并继续引导学生分析“有并不失掉”意味着有人失掉了,有人没有失掉。那么,哪些人失掉了自信力?哪些人没有失掉自信力?鲁迅先生为什么要谈“自信力”的问题?通过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积极性,较好地完成课文的教学任务。

四是文眼切入法。文眼是指一篇文章中最能揭示主旨、升华意境、概括内容和点明感情的关键词句。契诃夫的《变色龙》是一篇极具讽刺意味的小说,作品的文眼就一个字:变。主人公两副面孔,两种腔调,瞬息之间,变化自如。描绘他的善变,深刻地刻画出这个反面人物趋炎附势、媚上欺下、看风使舵的卑鄙灵魂。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看清“变”的现象,认识“变”的内因。抓住一个“变”字,课堂教学就会顿时活起来。

的确,多角度切入的阅读教学方法为提高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开阔了视野,拓展了思路。但这种方法也不一定适合所有文体——确切地说,文学性强的作品更适合一些。同时,阅读教学的切入角度也是因文而异的,需要我们根据师生个胜、作品特点去丰富和创造。

作者单位河北省邯郸市建安中学

(责任编辑 王胜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