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大大学生参与度提高教学有效性

2012-04-29 00:00:00王丽华
基础教育参考 2012年4期

新一轮课改,让课堂充满了激情与活力,但也不能否认有时会在实效性上打折扣。那么,怎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呢?笔者在认真钻研新课标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教材的内容特点,进行了探索和研究。

一是把新课程理念运用到教学实践中。成功的教学实践需要先进的教学理念做支撑。如果没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就不会设计出一堂好课。小学阶段数学课程最核心的目标是通过数学学习,促进学生全面、可持续地发展。但数学教学不仅要考虑数学本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新课标强调:数学学习的活动性本质就是让学生经历“数学化”的“再创造”过程,构建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课堂教学。而数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交往互动的过程,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统一。因此,教师要转变观念,由知识的传播者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做到“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二是备教材备学生,形成备课的双向循环。精彩的课堂源于精心的设计。教师的备课不仅要备“教师怎样教”,更要备“学生怎样学”;不仅要组织好学生的学习活动,更要考虑到怎样去指导、点拨学生。如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对“9个面包4人分”一题,学生真正的认知障碍在于“不能一个一个正好分完,所以不知道怎样来表示结果”。如果教师能瞄准学生的认知障碍,就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情境:有8个面包,每人分2个,可以分给几个人?在学生列出除法算式并算出商后,教师将题目改为“有9个面包,每人分2个,可以分给几个人?”提问:你会列算式吗?能算出结果吗?在教师的巧妙追问下,学生会自发动手操作来验证不能分完的事实。这种设计有助于学生的思维指向集中,体验真实、曲折、深刻,有助于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建构。同时,学生的感知也经历了一个从模糊到清晰的递进过程,有益于提高教学效果。

三是提高课堂吸引力,加大学生参与度。首先,创设情境,让学生融入课堂。“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任何教学活动都是低效的。因此,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经验和教材特点,用蕴含数学信息的故事、游戏、图片等,创设各种生动形象与教材内容有关的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其次,自主合作探究,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把学生被动地解决问题变为主动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究性和思考问题的条理性。最后,激励学生,提高课堂参与度。听课时,许多学生能够大胆发言,积极思考,当他们的某个想法或方法被教师肯定后,就会表现出极大的成就感,这种成就感会促使他们在学习中反复钻研和探讨,直至解决问题。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是一个长期的工作。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用新课程理念指导教学,精心设计教学程序,以平等合作的身份参与学生学习活动,并在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活动中正确指导,适时点拨,同时运用激励性评价,以满足学生学习成功的体验。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真正达到“有效”的目的。

作者单位山东省荣成市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王胜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