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来没有一种考题,能像高考作文那样,备受关注。我国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浙江省自行命题的高考作文《路》已成为一个纪念恢复高考的里程碑。从1977年的《路》到2011年的《我,的时间》,35次高考作文题目,折射出时代的变迁,也大致勾勒出浙江省高考作文命题的发展轨迹。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一、内容上,从关注政治到关注入文
“任何一个时代的高考作文命题,都不能脱离时代而独存,始终体现着一个时代的主流价值观”。1977年冬天,570万名考生重新走进高考考场。恢复高考,不仅是一个国家和时代的转折,更是许多个人人生命运的转折。当年浙江省的高考作文题《路》,表面上看,政治色彩不浓,但实际上,它是一个很具有“当时政治特征”的作文题。中国的“路”该怎么走?每个人的“路”该怎么走?这显然符合命题者命题的初衷。当时全国各地大都没有摆脱“文革”前高考作文命题的泛政治化倾向,如这年北京卷的作文题目是《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便直接体现了这一点。
进入20世纪80年代,人们的思想观念得到了解放,大家开始关注周围的环境和身边的事情。高考作文题也开始从政治问题引向社会问题,像1981年的读《毁树容易种树难》,1983年的漫画《这下面没有水,再换个地方挖》,1985年给《光明日报》写封反映环境污染的信和1986年的《树木森林气候》就跟环境相关。
自20世纪90年代至新世纪初期,高考作文又开始关注人的思想导向问题,如1989年,给想报考某重点大学历史系,却遭到家长老师反对而为此感到困惑、苦恼的好朋友写封回信;1990年根据玫瑰园里小姐妹俩的对话写一篇议论文;1991年就“近墨者黑”或“近墨者未必黑”写一篇发言稿参加辩论;2001年的“诚信”话题,所有这些都是对人的思想导向的叩问。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关注人自身的发展。2004年的《人文素养与发展》,把浙江省高考作文的触角伸向人的发展的敏感点。此后几年的作文题不仅充满人文关怀,还带有很浓的文化气息。如2005年的《一枝一叶一世界》,2006年的《生有所息生无所息》等。纵观浙江省35年来高考的作文题,其大致形成了“政治挂帅一关注社会一关注个人价值导向一关注人文素养和人的发展”的趋势,即经历了一个从政治化到人文化的轨迹。
二、形式上,从单纯命题到材料+命题的作文形式
浙江省自1977年恢复高考到2011年,这35年间的纯命题作文仅有1977年的《路》,1982,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1988年的《习惯》和1994年的《尝试》。命题作文的价值,在于赋予考生一个同题竞技的前提,但它固定的题目往往成为束缚考生思维的桎梏,不一定能让所有的考生有话可写,这样不利于考生真实水平的发挥。命题作文简单的形式,容易让中学语文教师和备考学生去押题、猜题,甚至有的考生去背题、背作文,使本应公平的高考命题作文受到极大的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材料作文的命题形式就应运而生了。
在1978~1998年的高考作文题中,材料作文占了17次,它要求考生通过字面意义而感知其本质内涵,从中提炼挖掘作文的主题。这既考查了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又为学生提供了辩证思考的空间;而且由于材料选取的不可预料性,在很大程度上它避免了猜题、押题。但是由于材料作文的立意必须建立在透彻理解材料主旨的基础上,如果在阅读、理解、提炼、概括等环节中,有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就全盘皆输。为了降低学生高考作文偏题、离题的风险,广大中学语文教师探索出了对付材料作文的五步法,而这种作文法后来就渐渐成为新的八股文形式。
1999年的《假如记忆可以移植》,使话题作文自此开始登上高考作文题的历史舞台。它不存在审题的陷阱,“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题目”的规定给学生提供了充分自由的选择空间,与倡导创新、鼓励个性的时代特征一拍即合,受到了人们的青睐。从1999到2007年,在9年的时间里,话题作文这一考试形式的不足又很快引起了人们的忧虑:过分自由给宿构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其文体不限,使作文教学忽略了全面的文体训练。
2006年的全国Ⅰ卷、全国Ⅱ卷和山东卷,首创了新材料作文这种作文命题形式。浙江省2009年“新材料作文”也应运而生,它之所以“新”,就在于它突破了命题作文、旧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的局限而集三者的优势于一体。与命题作文相比,在题目的设定上新材料作文给予了考生更大的自主空间,促使考生更能展现自己的文风。与话题作文相比,新材料作文吸收了话题作文自主立意、自定文体、自拟题目的优点。同时,它不仅避免了话题作文范围过宽的弊病,而且在材料中潜在地规定立意范围、提示思维方向,从而有力地控制了话题作文弱化审题以致出现宿构、仿作、伪作的现象。
2008、2010和2011年,浙江省高考作文题出现的是“材料+命题”的形式。它通过导语或提示语,为考生在审题和选材上作出了一定的引导,指出了其写作内容、写作范围、写作角度。考生不仅可通过深入剖析材料的命题指向,为考生打开思路、确定立意,同时又有较大的开放性和自由度。回顾35年发展之路,浙江省的高考作文命题形式大致呈“单纯命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新材料作文-材料+命题”的发展轨迹。
三、文体上,从严格限制到相对宽松
高考作文题内容和命题形式的变化也促成了高考作文的文体变化。从文体上看,在1999年话题作文问世之前,除去4年作文文体可以写成记叙文或其他文体之外,其余的年份都规定写成议论文。由此可见,从1977~1997的这21年,高考作文文体要求很严,且议论文成了独霸天下的文体。这种局面的产生,我想跟当时盛行的材料作文的命题形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为材料作文是明确要求考生从提供的材料中,确定一个最准确的角度,联系实际,发表自己的看法,考查的是考生的思辨能力,而议论文这种文体正具备这一功能。
1999年浙江省进入了话题作文的时代,于是文体开放的程度更进了一步,只要不是诗歌即可。到了现在,连不写诗歌的限制也取消了。高考作文对文体没有限制,并不意味着考生可以随心所欲。高考作文《评分细则》规定:“严格文体意识。议论类文章,议论的文字必须超过三分之二;记叙类文章,记叙的文字必须超过三分之二。否则视为文体不明。”这其实是要求考生在写作时一旦选定了某种文体,就要显示出这种文体的特点,即写什么像什么,不能写成非驴非马“四不像”作文。高考作文淡化文体,实际上是让每一个考生选择自己最擅长、最合适的一种文体去表达而已。这就给考生创设了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舞台。从近几年的高考作文看来,尽管文体要求相对宽松,但高考作文大多还是议论文,尤其是被人们戏称为“才子文体”的议论性散文备受青睐。因为这种文体融合了议论文和散文两种文体的优点:既有知识的厚度、思想的高度,又有情感的力度、语言的亮度,容易博得阅卷老师的喜爱。
纵观浙江省35年的高考作文题目,尽管是曲曲折折,起起伏伏,见仁见智,毁誉不一,但它却真真切切地代表着每一个时代的最强烈的呼声,也引领着语文教学改革和作文教学发展的潮流。
作者单位浙江省义乌市第三中学
(责任编辑 罗登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