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实施以来,辽宁省阜新市(以下简称我市)积极采取多种措施,努力使基础教育与国家课程改革倡导的“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相一致。而如何从根本上改变中小学校课堂教学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及机械训练的现状,使课堂教学成为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有效载体,成为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获取新知、交流合作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渠道,成了我市基础教育发展中亟须解决的关键问题。鉴于此,从2009年年初开始,我市教育局、市教师进修学院的主要领导在充分研究、考察、论证的基础上,提出了在全市中小学开展自主高效的课堂教学改革的建议。回顾3年来的教改工作,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一、解放思想,借鉴学习,探索课堂改革的新途径
阜新市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基础教育发展很不均衡。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在我市现有经济文化背景下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市特点、符合国家素质教育要求,让封闭、割裂的课堂成为开放、合作的学习活动场所,成了市教育局、市教师进修学院始终思考的主要问题。为此,从2007年3月起,市教育局分别组织县区教育局长到课改工作起步较早的山东杜郎口中学、江苏洋思中学、安徽铜陵中学等学校进行学习,最大限度地探寻课改先进学校的本质与精髓。经过认真研究,再结合我市教育实际,最后确定把江苏洋思中学、山东杜郎口中学的课堂教学模式作为我们学习和借鉴的样本。在市教育局的直接领导下,市教师进修学院领导和相关人员多次组织县区教研室主任、部分学校校长、学科教研员等经过10余次的反复研究论证,最终形成了符合我市课堂教学改革实际的以“导学评练,学教结合”为基本的课堂教学模式。
二、立足本土,各方联动,推进课改全面开展
课堂教学模式确立后,市教育局、市教师进修学院、各县区局和实验学校从各自的职能出发,对课堂教学改革进行了务实的推进与实施。
一是课题牵动,从理论研究的角度保证课改科学有序进行。在认真研究外地课改先进经验、做法的基础上,我们结合自己的教育实际,确立了“一个核心,四个环节,七个教学步骤”的“导学评练,学教结合”的课堂教学模式。一个核心,即学教结合,以学定教;四个环节,即导、学、评、练;七个教学步骤,即课堂导入、明确目标、分组学习、交流评价、达标巩固、自我总结和拓展延伸。“导学评练,学教结合”课堂模式的确立,为学校开展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了载体和实施平台,有效地保障了我市课堂教学改革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并在理论层次上为其提供了科学依据。
二是行政启动,以行政与政策保障促推课堂教学改革的全面实施。为强力推进我市课堂教学改革,市教育局在充分调研、准备的基础上,于2009年6月召开了由县、区教育局局长、全市中学校长和教研室主任参加的“学习洋思经验,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现场会”,会上市教育局长明确提出,各校校长是这次课堂教学改革的第一责任人,各县区教育行政部门与教科研部门必须通力合作,全力推进各县区学校自主高效课堂的全面展开。会上市教育局还下发了《关于在全市中小学开展学习洋思经验,深化教学改革,构建自主高效课堂实验的通知》,从此,构建自主高效的课堂教学改革在我市正式启动。在行政大力推进课改的同时,市教育局党委也从践行科学发展观的角度保障课堂教学改革的协调发展。为推进我市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在走出去学习的同时,市教育局还邀请山东杜郎口中学校长、教师到我市讲学、授课、研讨、交流,邀请《中国教师报》编辑部主任李炳亭等到我市作教改报告,有效地推动了课堂教学改革。此外,为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工作,市教育局局长、副局长,市教师进修学院院长、副院长等领导曾多次走进课改实验学校,深入课改班级听课,并及时与实验教师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座谈。
三是区域推动,从区域层面全力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有效实施。2009年6月,我市中小学自主高效课堂启动后,各县区教育局和教科研部门结合各自的实际情况,全力推进自主高效课堂的有序进行。如从2010年3月起,太平区教育局先后组织全区初中所有课改年级的教师、各学校班主任、中学校长到丹东凤城第六中学进行学习考察,清河门区教育局、海州区的铁路中学、铁路小学、矿工街小学、中华路小学等也先后组织课改教师赴山东杜郎口中学、丹东凤城六中进行学习考察,对推进本地区、学校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四是业务促动,从指导与培训的角度促进课堂教学改革科学实施。为保证“导学评练,学教结合”课堂教学模式的科学实施,市教师进修学院的副院长、中学教研部主任、教科所所长从科学指导、有效培训角度对实验学校的校干、实验教师进行“导学评练,学教结合”为基本课堂教学模式的课堂理论与操作方法的培训,进行《导学评练,学教指南》材料科学使用等方面的培训。各学科教研员在对课改年级任课教师进行教学模式培训的同时,还深入实验学校进行跟踪指导、蹲点培训,教科所、继教办等部门也深入县区和实验学校进行“导学评练,学教结合”课堂改革的调研和培训指导工作。
五是校本行动,从主阵地切入,全面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有效实施。依据“导学评练,学教结合”课堂改革课题的方案要求和市教育局《关于在全市中小学开展学习洋思经验,深化教学改革,构建自主高效课堂实验的通知》精神,从2009年9月1日起,对新人学的初一学生的课堂教学实施改革,全面实施“导学评练,学教结合”的课堂教学模式。为此,市教师进修学院于新生开学前对各学科的初一任课教师和学校校长、副校长、教导主任等人员进行先期的课改模式及教师教学行为、学生学习方式等内容的培训,保证开学伊始课改工作的正常进行。经培训后,各学校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以“导学评练,学教结合”为主要研究内容,以校本教研为载体开展研究行动,提升课堂教学改革的内涵与质量。到目前为止,所有课改实验学校都实现了课堂教学学生分组(根据学生学习成绩和综合素质均衡分配)对座。每组学生6人,设立组长、副组长、记录员、不同学科的轮流汇报员、成绩统计员等,使组内人人有事做、教学过程中事事有人做。教师对学生的考查评价由原来的个体变成了现在的学习小组。
六是点面联动,全面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快速发展。鉴于我市现有基础教育和教研、科研人员不可能深入到每一所实验学校开展培训、指导的现状,我们在有效抓好对典型实验学校的培训、指导、跟踪调研的同时,还对广大非典型学校进行力所能及的指导和培训,并督促其到本县、区的典型学校去观摩、学习、交流,使广大非典型学校的自主高效课堂教学改革发挥出课改的实效。同时,我们对已经相对成型的实验典型学校,更是严抓不放,进行跟踪听课、听回访课,助其进一步提高和发展。
回顾3年来“导学评练,学教结合”课堂教学改革工作,我们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课改的带动下,各实验学校的工作都呈现出了勃勃生机,但教育毕竟是一个长远、系统的工程,在过去3年里我们所做的工作,仅仅是这个系统工程的开端。我们准备再利用3年左右的时间,把全市从小学五年级到初中三年级的学生全部实现这种教学模式,相信到那时,我市的基础教育一定会有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和飞跃。
作者系辽宁省阜新市教育局党委书记,原副局长
(责任编辑 罗登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