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引路 开创课改新格局

2012-04-29 00:00:00唐敏
基础教育参考 2012年4期

去年11月初,安徽省阜阳市召开了教学改革及质量提升会议,这是新世纪以来该市围绕教学改革召开的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一次会议。此次会议用课改典型引路,总结了该市的课改得失,无论对阜阳市还是其他地区都具有特殊的意义和示范的价值。这次会议不仅在阜阳市广大一线教师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而且还引起了省内外许多地区教育行政部门的关注,并有多家省内外媒体尤其是《安徽青年报·教育周刊》先后对此进行了报道。那么,阜阳市教育局为何要召开这么一个高规格的教学改革及质量提升会议?阜阳市教学改革的现状如何?近日,本刊记者就此对安徽省阜阳市教育局局长胡涛进行了专访。

记者:经过周密部署和精心谋划,阜阳市教学改革及质量提升会议于去年11月成功举行了,请问贵市教育局是基于什么样的考虑才召开这么一次大规模的会议?

胡涛:进入新世纪以来,新课程改革成为我国基础教育领域备受关注的重大事件,而教学改革和教学质量强校始终是课程改革的永恒话题。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课堂焕发生机活力,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追求,也是教学质量升级的重要途径。我市在新课程背景下的中小学教学改革整体推进以来,其中有经验、教训,也有喜悦和迷惘。而此次会议的召开可以说是我市课改突围的一个重大举措,它盘点、总结了我们在课改中的得失,并对课改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把脉问诊,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提供了科学民主的决策依据。

为了使此次会议更有科学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我市教育局制定了详细的方案,并分成三个调研组,分别由局领导带队(每组包括人资、督导、教研、财务、基教五方面的人员)从2011年9月中旬开始,对全市范围内的中小学校进行了为期10天的调研。在对全市教育教学现状的调研过程中,我们不仅发现了教学质量提升方面的诸多成功探索,还发现了在教学质量提升方面存在的问题。对那些好的做法,我们在这次会上进行了推介;针对存在的问题,我们认真分析原因找出对策,提出了切合实际的整改意见。同时,我们还提出了下一步教学改革的思路和任务,为有效促进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夯实了基础。此次会议不仅有典型经验文集、成果展板、经验介绍,而且还组织与会人员到课改先进学校进行现场观摩课堂教学,共享其课堂教学成果。

记者:新课程改革对课堂教学提出了严峻挑战,纵观全国各地的新课改,有的地区表面热火朝天,实质上仍是换汤不换药,而且在许多地区仍然对新课改存在畏难情绪。那么,贵市的课程改革现状如何呢?请您简要介绍一下。

胡涛: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我市的教学改革围绕课堂教学模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行为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和改革,并在教学理论、教学策略、教学实践等方面也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我市阜阳四中在学习和借鉴山东课堂教学改革经验的基础上,构建了“5+30+10”三时段学案导航课堂教学模式。太和县胡总中心学校通过学习、剖析山东杜郎口中学、江苏洋思中学和东庐中学等课堂教学改革经验后,构建了以“大教研”(跨学科听课、跨学科评课、跨学科交流)活动为特色的课堂教学研究制度、规范有效的集体备课制度、教师培训反思交流制度等。城郊中学以“导学案”为载体,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小组合作、课堂展示、对抗质疑,辅以教师点拨的课堂教学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阜阳市铁路学校确立了“幸福教育”理念,博采百校之长,优化创新,通过“破帖”形成了“自育自学”的高效课堂模式(336模式)。同时,不少学校的教研工作扎实高效,现已形成了制度化、自觉化、个性化、品牌化。如阜南一小的“学训互动、点面齐动、上下联动”的三动教研模式等。课改让大批教师焕发了青春活力,为广大教师提供了专业成长的广阔空间,一大批青年教师已在课改探索中脱颖而出。

毋庸讳言,尽管我市涌现了一批教学改革的典型,形成了一些在教学理念和实践层面上具有一定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但总体来说全市教学改革的内涵还不丰富,理论体系和实践模式也不太成熟,尚未凸显出具有教学流派的特质,教学改革还没有出现“百花齐放春满园”的局面,许多教师传统的教学观、学生观、质量观依然根深蒂固,学校教研制度也流于形式,具有一定的功利色彩。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尽最大努力逐步摈弃那些在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记者:此次会议不仅表彰了一批阜阳市课改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而且还让与会人员来到阜阳铁路学校、阜阳四中、阜阳城郊中学亲身感受了令人耳目一新的课堂教学,大家对此好评如潮。请您就这方面做一下解读。

胡涛:这次会议之所以表彰了一批全市课程改革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其目的就是要在全市营造一种浓厚的课程改革氛围,用大家身边的典型引路,增强其说服力和影响力。同时,要让大家明白:同样的条件,为什么这些学校的课改能够开展得这样好,为什么自己所在的学校与这些学校有这么大的差距,通过观摩学习以引起大家的反思,由此更加坚定了他们课改的信心。

记者:阜阳市铁路学校“幸福大课堂”的探索与众不同,可以说是独树一帜,被媒体誉为“阜阳教育名片”。在此次会议期间,大家通过实地观摩,对该校的“幸福大课堂”留下了难忘的印象。据了解,阜阳铁路学校的“幸福大课堂”模式一直都在您的精心指导下稳步进行,您为什么如此青睐“幸福大课堂”呢?

胡涛:2008年1月,胡锦涛总书记为王家坝小朋友郑博题词:“幸福健康成长。”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幸福、健康成长呢?我市教育局机关和直属学校很快围绕总书记题词展开了讨论。通过讨论,我们达成了共识,即真正的素质教育,其出发点和归宿都应当是学生的幸福,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为和谐社会的建设者和幸福人生的创造者,尤其是小学教育更应突出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做”,让玩、学、做成为学生成长、成才的幸福通道。然而,当今的学校教育已经习惯于用成人的思考方式束缚孩子的天性,用成人世界的规则去规范孩子的行为。事实上,家庭作业这座大山早已把学生压得喘不过气来,使大多数学生已没有什么幸福可言。作为教育局局长,我时常接到学生家长投诉,说孩子作业太多、压力太大,甚至有学生给我写信说,能不能少布置点作业,还他们一个快乐的童年。

如何把学校办成让学生喜欢的学校?如何从孩子的天性出发,创造学生喜欢的学习环境?为此,我曾在《人民教育》发表了《玩、学、做,一个不能少》的深度思考文章。在和市教育局直属学校——阜阳铁路学校校长田耘的几次思想交流之后,我们就决定把该校建成我市幸福教育的“实验田”。我们着力倡导的幸福教育理念如今已在铁路学校生根发芽。田耘校长带领全校师生在短短3年时间内,通过对“幸福课堂”的创新、探索与实践,着力创建出一种幸福教育观念:让学习成为学生的幸福旅程,让教育成为教师的幸福生活,让学校成为师生的幸福家园。“幸福大课堂”凸显了“教室是课堂,学校是课堂,家庭是课堂,社会是课堂,时时处处都是课堂,点点滴滴都是教育”的理念,致力于让教室、校园、家庭、社会都成为素质教育的舞台,让学生在学校、家庭、社会的一切活动都为终身的幸福奠基。

记者:近年来,您曾多次在全国各类大型教育论坛上强调,对一所学校的评价不能单纯地看其升学率,更要看学生在学校的生活和学习是否幸福、快乐,学生的个性特点是否得到体现和张扬。那么,你们是如何进行这方面探索的呢?

胡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这个“根本标准”为什么没有提到升学率,而是突出强调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切实改变以升学率为唯一标准评价学校教育质量的做法,着力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学校评价体系;必须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的内涵建设和人本价值的角度来关注教育的发展,努力把学校办成学生喜欢的学校,让每个学生都健康快乐地成长。

阜阳铁路学校的“幸福大课堂”教育模式正是集中体现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在会议期间,与会人员在阜阳铁路学校亲身感受了“幸福大课堂”带来的喜人变化。去年11月4日上午,我和与会人员来到阜阳铁路学校,课间操到了,一位女生带领的队伍尤为引人注目:在跑步进场时,这支队伍个个精神饱满,雄赳赳,气昂昂,完全与众不同。随后我了解到,这个女生在班里学习成绩很差,但她在校园里却感到很幸福。她虽然学习成绩不太好,但班主任发现她乐于助人,集体感很强,就发挥她的长处,让她带队参加各种活动。没想到她一下子变得十分自信,果然把队伍带得有模有样。我认为,学校对这位女生的教育方式值得提倡:文化课成绩差并不影响她的幸福感,班主任对她的发现和激励十分重要了,很可能从此坚定了她乐观、自信的生活态度,也可能会让她整个学生时代都会感到幸福、温暖,这种组织协调能力的锻炼说不定会为她将来成为某个团队的领导打下基础。我们的教育就是要让包括文化课成绩差的学生在内,让每个学生在校园里都要找到幸福的感觉。

记者:由于受评价体系等诸多因素的制约,新课程改革依然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客观地说,尽管新课改已实施多年,但包括阜阳在内的诸多地方仍普遍存在着“课改难以改,教师不愿改,不知道该怎样改,不明白往何处改”的现象。对此,您是怎么看的?贵市的新课改存在着哪些有待破解的难题?

胡涛:新课程改革是一个不断探索、创新和深化的教育实践过程,随着课程改革向纵深推进,它面临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也越来越突出。我认为,教师队伍的素质是实施新课改无法逾越,的问题,因为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将直接决定着新课改的实施效果。除此之外,我认为校长的课程改革谋划能力、开发能力、执行能力也是至关重要的。像我市的胡总中心学校、铁路学校等,之所以课堂教学改革搞得风生水起,都与学校有一个执行力较强的专家型校长有直接的关系。而那些课改较差的学校,也大都与校长的无所作为、责任缺失有一定的关联。正如杜郎口中学校长崔其升所说:“一个有胆识的好的校长,就等于一所好学校。校长是做什么的,不是用来开会的,不是用来管修建的,不是用来搞关系的,而是用来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的。在我看来,课改,就是校长最大的大事!”因此,校长必须在新课程改革中有所作为。这也是我市新课改目前面临的两大难题。今后,我们将多方探索、研究突破这些难题的办法,不断加大力度推进新课程改革。

记者:我们欣喜地看到,阜阳市在新课程改革的征程中从未停歇过探索的脚步,一直以深刻的思考、超前的理念、锐意的改革和扎实的探索稳步前进,一路走来,收获甚丰。面对所取得的成绩,对未来的阜阳教育您还有何期待?

胡涛:尽管阜阳市新课程改革已经取得有目共睹的成绩,但由于新课程改革是我国教育事业的一场深刻变革,是一项事关全局、影响深远的系统工程,因此阜阳市新课程改革仍然任重道远。我坚信只要我们咬定“课改”不放松,阜阳市课改突围将指日可待。今后,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一步加快课改步伐。

一是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校长和教师队伍。今后,我们将进一步规范中小学校长选拔和任用工作程序,进一步加强对中小学校及后备干部的选拔、管理工作。二是加强教科研队伍建设,提高教科研人员素质。为加强教研工作,我们将进一步强化对中小学校教研工作的指导和管理,同时要选配好教研人员,建立一支专业化的教科研队伍。三是加快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教育信息化水平。我们将重点加强农村学校信息基础建设,缩小城乡间的教育化差距;进一步提升全市中小学校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促进中小学校教育均衡发展。四是抓好教研、教改工作,建设高效课堂。五是加强教育质量监测体系建设,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

(责任编辑 罗登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