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言语形式教学 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2012-04-29 00:00:00储兆凤
基础教育参考 2012年2期

阅读教学的任务是什么?长期以来,很多教师把阅读教学的重心偏向于“得意”,即品味语言,揣摩语言传递的内涵、思想和情感。然而,“得意”并非阅读教学的全部意义,王尚文先生认为,“语文教学的聚焦点应是话语形式”,“学语文就是学习遣词造句的精当妥帖。语文教学的奥秘就藏在言语形式里。发现言语形式,关注言语形式,深入言语形式,从而把握其门径,学习其艺术,这就是语文教学最重要的任务”。确实,阅读教学应该进入一个“全阅读”的理想状态,不仅仅要理解语言所表达的“意”,更要关注言语的表达形式,揣摩品味作者的“意”是如何通过语言表现出来的。因此,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也要注重言语形式的教学。

一、拨动言语的独特音韵

小学语文教材选编的课文。有的具有鲜明的语言节奏,其顿挫、起伏之美形成了独特的音韵,作品的内涵也潜藏在言语的音韵之中。例如《安塞腰鼓》一文大量运用排比,许多排比对偶工整,如“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烁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可谓气势昂扬;有的排比层层递进,如“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排山倒海般让人透不过气来;而“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描述的场面壮阔、豪迈、火烈;“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每一个舞姿都是光和影的匆匆变幻,每一个舞姿都使人战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之中,使人叹为观止”,则尽显舞姿的力量,艺术的魅力。课文自始至终,一直保持快速跳动的节奏。一个排比接一个排比,一个高潮接一个高潮,升腾着火热的激情,展现了生命和力量喷薄而出的神韵。如何才能让学生心随鼓跃、情动辞发呢?教者需用慧眼觅得这些富含独特音韵的语言,并以自己的教学艺术拨动言语的韵律。在课堂上,先引领学生通过诵读把言语的外在特点淋漓尽致地传达出来,再指导学生沉下心,通过品读、对比和想象,把言语形式的内在奥妙绘声绘色地再现出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引领学生边读边品,边品边思,鼓励学生有思即言。这样,言语节奏中的音韵美、意蕴美便会荡漾开来,学生的情感就会在节奏中起伏,在起伏中进出智慧的火花。

二、体验言语的美妙情趣

小学语文教材,很多文章的语言妙趣横生。教师在研读教材时要善于挖掘这些语段,想方设法引领学生在此处驻足、停留,揭开语言的层层面纱,感悟语言中蕴含的生活情趣。如《祖父的园子》中的两段话,其一:“祖父带一个大草帽,我戴一个小草帽;祖父栽花,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就拔草……祖父铲地,我也铲地……祖父浇菜,我也抢过来浇”;其二:“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愿意结一个瓜,就结一个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如此鲜活、生动、风趣、孩子气十足的腔调,春天泥土般新鲜的语言,鲜活地展现了多彩的童年生活。对于这样满含生活情趣的语言,教者要引领学生关注言语的表达形式,走进言语深处,探究发现言语的奥妙,感受言语的情趣。课上,教师可以先引领学生品读文段一,体会“我”在祖父园子里生活得快乐、自在和无忧无虑;再指导学生通过文段二的反复品读,感受园子里的一切是那样的自由、快乐和温暖;然后,结合祖父铲地、浇菜时“我”的胡闹,体会祖父的耐心、宽容、童心未泯带给我无限的自由和快乐;最后,教师以“看来作者回忆这些人、事、物,其实就是回忆自己快乐、自由的童年”引发学生深思。至此,文本语言中内蕴的情感情趣自然感染和陶冶了学生,也滋养学生言语学习的情趣。

三、品味言语的文质魅力

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美的情感要通过精妙的语言来表现。高尔基说过:“文学是借助语言来雕塑描写的艺术。”一篇文章总有一些言简意赅、言简意深的语言,要品出言语散发的幽香,就要重锤敲打,使其中包含的思想、情感得以闪光,从而引起学生的共鸣。《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有这样一段话:“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人山阴道上,应接不暇。”三个成语和两个比喻的运用,把德国街道的奇丽景色推向了极致,也道出了德国人把花栽种在临街窗户外面的真正原因,展示了德国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崇高境界。笔者先引领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进行品读感悟,然后以这样的句式来引读,让学生充分感受言语的文质魅力:“走过繁华的街道,看到了____;走过宁静的小区,看到了____;走过幽静的小巷,看到了____。一家连着一家,一户连着一户!许多窗子连在一起,汇成了花的海洋。看了左边的,还有____;看了楼下的,还有____;看了近处,还有____;看了含苞待放的,还有____。走过这条街看看,美;走过那条街看看,____。多么奇丽的风光,多么耐人寻味的____。这真是人人为我,____。”细细品,层层推,镜头一个接一个地展现,平白的文字便会弥散出芬芳,语言的张力就得到了自然的释放,言语的文质魅力也会在学生灵性的表达中绽放。

四、探寻言语的精神情味

文学作品是作者内心的写照,字里行间隐藏着作者的思想,寄托着作者的情思。而文学作品往往追求蕴藉,讲究含蓄,“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其中蕴含的意味不是通过字面浏览就能抓住的,只有反复咀嚼品赏,才能得其真谛。教学不仅要通过语言的咀嚼、品味去透视作者的思想,还要通过思想的发掘去深入细致地品味语言,进而在语言中感受作者的思想、精神和情味,理解其之所以这样表达的良苦用心。如《幸福的衬衣》是一篇内容浅显的童话故事。根据文章的特点,教师可以采取避轻就重的方式,在引领学生整体感知、理清文脉后,把教学的重点放在隐藏在文字背后的人生哲理上。首先,以问引读,按照文路,围绕“王子、神父、国王、小伙子”先后五次安排学生说写关于“幸福”的感悟。在品读、对比过程中,学生从多种角度感悟到幸福的内涵,像“物质上的拥有并不是真正的快乐,精神上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幸福”,“患得患失的人不幸福”,“幸福是不能交换的”等至理名言被学生逐一地抛出,学生已找到了幸福的真谛。其次,教师可以分别出示《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小鸟找幸福》《小狗咬尾巴》,引领学生逐篇品读并发表感言,学生就会很快悟出“幸福是心中的一个希望,一个梦想,一份爱”,“只要你一直往前走,幸福就像尾巴一样跟着你”。文章本平淡无奇,教学却如此精彩。教师应把教学目标定位于为学生的智慧成长而教,为学生的生命成长而教,抓住文本平凡言语中折射出的生命哲理,用自己独到的思想和高超的技艺,“诱导”学生以身心合一的整体生命去体悟文本语言。只有这样,孩子的思维之灯才会被点亮,智慧之门才会被叩启,语言闸门才会被打开。

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言语形式,触摸表达方法,咀嚼言语的意蕴,体会言语意的融合,同时也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多途径地进行言语实践。唯有如此,在品读文章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才能发散开去而转化为灵性的、智慧的语言,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言素质才会逐步得到提高、优化。所以说,关注言语形式,实现“得意”、“得言”又“得法”是提升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