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学校教育要把“德”字放在更为重要的位置,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下达到塑造美丽心灵的目的。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者的首要使命,在于帮助自己的学生赞赏道德美并被这种美所鼓舞,使他坚定地相信,美和真理总是会胜利的。”明德知书,“德”之一字是素质教育的题中之意,是至关重要的教育内涵,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成才德为先,“德”字在“才”字之上。因此,教育在教会学生成才之前,首先要教会他们如何做人。如何使德育更美丽,更有效,是我们一直追寻的一个教育命题。
德育并不是喋喋不休的说教或空洞的教条解读,也不一定是耳提面命、苦口婆心,或是深刻的检讨,对此,我们有更加智慧的方式和更有效的技巧。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在这里是有积极影响的,用文化浸润德育的灵魂,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的心灵被美所同化、所鼓舞,正是我们德育工作期望达到的境界,无为而有为,而“为”得要有智慧,否则只是缘木求鱼罢了。
德育是美的唤醒,其真正意义在于培养高尚人格,塑造美丽心灵。“美丽”是对人格修养的高度概括,那是怎样的一种高度呢?关于美对人的心灵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在《怎样培养真正的人》一书中写道:“美是照耀世界的明亮之光,你能看得见真相、真理和善良,在这种光照之下,你会体验到一种献身精神和毫不妥协的精神。”德育是以“美”为旨归的,那么,通向这一目的的方式也应是温和而美丽的,我认为文化的熏陶是理想的方式之一。
文化意味着历史积淀,象征着人文素养,暗寓着道德礼仪,昭示着精神价值。大到国家、民族,小到集体、个人,都有其文化。文化可以约束人,可以熏养人,可以同化人,使之趋向真、善、美,从而达到美好和谐,其乐共融的理想之境,可见文化力量之大、影响之深。积极健康、儒雅方正的学校文化是德育最持久坚实的力量。以文化塑造心灵,用人文培养人格,是我们实现德育理想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抒发和谐的情感,感悟美好的人生,塑造健康的人格,使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与滋养,这正是德育的真正意义之所在。
在校园中营造一种良好的氛围,并使这种氛围充满人文的情怀、人性的光辉,那么,学校就会成为滋养学生心灵的沃土。如今,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日益受到重视,文化载体越来越丰富,如校园里的一条标语、一副对联、一场美术展、一次文化节、一声问候等,这些有形文化和无形文化都无时无刻不在发挥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这种影响是深远的、牢固的。
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首先应明确德育是灵魂,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化是为德育服务的,文化是本,德育为魂。当然文化有其自身的价值,也有其他多方面的功能,但从文化的德育功能角度上说,德育才是主题,才是中心。所以,承载德育的文化必须是积极、健康、向上的文化,必须符合中学生的道德感知和道德审美。同时,学校也必须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让道德不至失色,让文化不至失质。校园文化本身就彰显着学校的特色,它所承载的德育内容也应该自成风格。我们不否定模仿,但是却不赞成格式化,积极、主动地挖掘文化的德育内涵和表现方式,才是我们应该努力的方向。
可见,德育是贯穿教育始终的。德育和文化是教育的两翼,两翼齐飞,才能实现育人的真正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