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脑科学理论提高历史教学实效

2012-04-29 00:00:00张荷
基础教育参考 2012年2期

近10年来,脑与认知神经科学飞速发展,脑科学的研究成果被应用到教育教学领域已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而如何运用脑科学理论服务于教学,提高历史课堂教学实效性,是值得相关教师思考的问题。

一、运用脑科学理论树立教学新理念

新西兰教育家克里斯蒂·沃德的《学会学习》一书,将脑科学的研究成果应用于教育领域,研究分析学生的思维类型,将音乐、健脑操、思维导图引入教学,注重从生理、心理上探讨学生的学习状态,帮助学生获得学习的成功。以科学、友善用脑为教学理念,融合神经学、心理学与教育学理论,摸索出一套符合我国教育教学实际的教学方法,是我国教育工作者共同的追求。

二、运用脑科学理论设计有效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是为达成教学目标而采用的一套比较灵活的教学行为。教师应以课程标准为依据,自主选择、确定向学生呈现课程材料的方式,主动地通过意义丰富的内容来满足学生的用脑需求。如情境——陶冶教学策略、示范——模仿教学策略、启发式教学策略、探究型教学策略等。在此,笔者要重点介绍的是\"KWLU”教学策略,即“知道(Know)——想知道(Want to know)——学习(Learned)——应用(Use)”。这种教学策略非常适于人大脑学习机制,是有效教学活动的极佳选择。

不难发现,喜欢戏曲,甚至能唱能演的人对中国历史都会有较多的了解。因此,笔者在进行历史教学“中华戏曲精粹”部分时,采用了\"KWLU\"教学策略,即在学生对京剧、黄梅戏、昆曲等有一定程度的“知道”后,要建立起与历史课学习的联系,满足他们“想知道”更多知识的愿望。这样可以培养他们学习历史知识的自主性和自觉性,并进行再“学习”,学生会主动记录在这一过程中学到的知识,最后突出知识的“应用”价值,使学生认识到掌握这些知识的重要性。再如讲授“宋明理学”时,由于理学的问题不易理解,笔者引入了昆曲《牡丹亭》“游园惊梦”选段。大部分学生对汤显祖的《牡丹亭》有大体的了解,知道它是表达男女青年追求自由幸福,粉碎宋明理学枷锁愿望的一部艺术作品,特别突出了情(欲)与理(礼)的冲突。通过对《牡丹亭》的欣赏,学生自然会对理学有所感知,激发了想学习更多知识的愿望,再通过对《于丹·游园惊梦一昆曲艺术审美之旅》的学习介绍:“(《牡丹亭》)这是一个多么美丽的梦幻啊!汤显祖在写这个梦的时候,正是‘存天理,灭人欲’的时代。但是这样的梦确是每个人都不能回避的一种生命激情,一个真挚的人是必然要去寻觅一个真正的自己的。”学生进而能够更充分地理解“理学”,并将“理学”与现实民族性格进行对照,完成了“应用”。

课堂上仅几分钟的唱腔能给学生的学习带来终身的回忆。作为教师,需要让学生理解已学知识和正在学习的知识都是非常有用的,学生从学校学到的信息越多,能够迁移到日常生活中的东西也就越多。“KWLU”教学策略是鼓励学生以尽可能多的方式重新创造出合适的信息,让学生的大脑保持鲜活,它的“创造联结”和“浸润”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故这样的教学策略是可行的、灵活不拘泥的、有效的。

三、运用脑科学理论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不同于教学策略,它是非常具体的教学方式,是教的方法和学的方法的统一。在不同教学方法下,学生对新学习内容24小时后的保持率是不同的(如图1)。很显然,从金字塔尖往下走,学生更多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并且保持量也越来越高。由此可以看出,学习呈现效果的最好办法就是准备去教授它,即当你能够解释的时候也就学会了。

脑科学研究表明,调动更多的感官,就可以利用更多的大脑通路,建立起更多的神经连接,也就意味着更多的记忆被轻松地存储下来。这与学习金字塔理论不谋而合,也就是说,越属于金字塔底部的活动,能够调动的感官就越多,学生学习的效率也就越高。人有五种感官即视觉、动觉(触觉)、听觉、嗅觉、味觉。其中,前三种感官对学习的贡献最大。据统计,在一个普通班级中,46%的学生是视觉学习者,35%的学生是运动知觉学习者,19%的学生是听觉学习者。因此,教师上课时至少要利用其中两种感官进行教学,才可满足大多数学生学习的需要。

视觉教学法。脑研究表明,人脑每小时能够接收超过3.6万次的感觉刺激,充分利用人脑构造,发挥它们寻求画面和移动物体刺激的特性,对脑能够产生强烈作用。在大约两周的时间里,在直接教学影响逐步消失的同时,视觉的影响力却在与日俱增。如今,多媒体的使用恰恰是针对学生视觉学习特点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在历史教学中,丰富的历史图片、图表、文字史料、历史视频等的运用,使知识内容从抽象到具体,又从具体到抽象,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同时,强烈的视觉冲击也加深了学生的记忆和理解。在讲到周恩来总理时,笔者播放了80岁高龄的郭兰英演唱《绣金匾》的视频,学生通过画面看到了老艺术家对总理深深的爱戴,催人泪下的场景完美地展现出来,强烈的视觉冲击起了很大的作用,学生们因此产生了无限的崇敬和感动之隋。

动觉教学法。历史课作为一门文科课程,课堂上怎样才能让学生动起来?绘制思维导图不失为一种好办法。完成预习、复习和总结的过程,就是学生亲自动手实践的过程。友善用脑理念指出:“人脑有异,图不同一。”一个极好的案例说明了绘制思维导图对学习效果的有利作用。笔者的一位学生绘制了《法国大革命》归纳型导图(图2)。他说:“本图运用的是讲故事的方法,主线是一个小人和阶梯,以孩童时期的资产阶级、少年时期的资产阶级和成年时期的资产阶级,在一步步长大成人的过程,来表达出法国大革命一次次走向高潮。这使我很轻松地将课本上的内容与图画结合在一起,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由此可见,学生自己动手将历史知识梳理成清楚的脉络可以提高学习效果。友善用脑思维导图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和对所要思考、记忆的问题的兴趣,有助于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听觉教学法。根据脑研究结果数据显示,在影响学习效果最明显的三种感官中,只靠听觉学习的学生,他们的学习效率是很低的,最易忘记。如果伴随着音乐,听觉是否会有改观呢?脑科学研究已经证实,音乐具有促进学习的功效。倾听音乐者的表现优于处于安静情境的人,音乐更利于人们集中注意力思考问题,这是因为听音乐能刺激人主观记忆和视觉表象的脑区产生反应。当然,无论是背景音乐还是主题音乐,在选择使用上都要注意音乐与学习内容之间的适切性,否则,不但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反而会产生消极的影响。

在脑科学研究不断深入的情况下,脑学习机制已经越来越成为教育教学关注并急需研究的问题,这对于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而言,都具有深远的意义。将脑科学理论运用到历史课堂教学中来,教师的教学将更加有效,学生的学习也将更加自如。教师应当尝试将大脑学习机制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更新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