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我在主持山东省“十二五”教育科研规划重点课——“构建高效‘思维课堂’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工作中,设计了一份调查问卷,内容主要涉及教师已经学过的《心理学》中关于“思维”的基本知识,如思维的概念、思维的特征、思维的过程、思维的形式等,以填空题形式给出题干,教师只要填答关键词就可以了,测试总分值为20分。
此前,自以为这是“小儿科”题目,教师们应信手拈来,得分率应在80%以上。但是,随着参加测试教师的增加,我的心情越来越沉重。整个问卷调查涵盖高中、初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进修学校等513名教师,具体情况统计如下:12分,17人;10~12分,35人;5~10分,99人;5分以下,276人;0分,86人。整体平均分仅3.95分。面对以上的调查现状,我不由自主地产生了一些疑问和思考。
教师,你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了吗
“国家的希望在人才,人才的希望在教育,会思考应是人才的重要标志”。毋庸多言,这是人人明白的道理。因此,在教学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应是教学的首要任务。许多教师的教案、论文、演讲稿中都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作为教学的重要目标,可是,现在教师连最基本的思维常识都忘记了,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为人师者的大脑竟如此空洞、贫乏,真不知道其是如何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
说来奇怪,其实也不奇怪,这也正好印证了现实教学中许多教师的“愚鲁”行为:题海战术,强教强压,把习题当成常规武器,把考试作为制胜法宝,于是许多学生就变成了干枯的“题袋子”,成了“考试的机器”。
学前的儿童一听说将要上学,就像贪食的蚂蚁向往鲜美的果汁一样,是那么的兴奋、激动,跃跃欲试。但是,当他们真的走进了校园,伴随学校教育时间的加长,许多学生却失去了初始的兴奋,坐在课桌后面无所事事。他们每天上学时来,放学时走,如此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没有知识的收获,没有能力的提高,没有人格的塑造,在荒唐与颓废中度过了自己的学生时代。在书本与其他信息媒体的竞赛中,书本竟然成了失败者,这是否应该引起我们的反思?
当然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在学校这块神圣的园地里,在课堂这个圣洁的殿堂中,当学生们聚集在教师周围的时候,他们中的许多人并没有品尝到“思维的甜果”带来的快乐,教师没有让学生的思维场中活跃着的无数精灵,伴随着心灵的琴弦尽情地翩翩起舞。学生们没有进入思考那个神秘而美好的世界,更没有感受到“思维的发展”应该是人类精神生活的重要领域之一,这个领域的丰富会给人的生活提供积极的动力。于是,在我们身边有许多孩子,他们处在后进生的位置上,像一只寒号鸟一样得过且过,这也不足为怪了。
教师,你的工作“专业”吗
教师都经过师范院校的专业学习,与同一学科普通院校的学生的区别主要也是因为学习了《教育学》和《心理学》等专业学科,因有此优势,才取得了教师资格证书和专业技术职称证书,纳入了专业技术人员的管理范畴。但是,说实在话,有许多教师虽然取得了“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证书,但是本身工作并不专业。
什么是专业?比如照相,专业的要讲究“光照强度,曝光时间,构图效果”;非专业的就是用傻瓜相机,设计一个程序,千篇一律,“啪”的一按快门就可以了。真正的厨师,具有深厚的底蕴,又不断研究,能让客人吃出文化品位。他懂得营养学、化学、美学、心理学,保健医学,广泛涉猎社会民俗、文学艺术等,这才叫大厨。而某些食堂的大师傅,只会炖大锅菜,这就是非专业。
专业,体现在一切工作中要精细操作,科学操作。非专业,就是粗放操作,模糊操作。作为教师,工作体现在专业性上,就是要针对不同的学生,因人而异,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认真研究,精心设计;针对不同的场景,随机应变,精益求精。如果我们没有这样做,那么,我们做的工作就真是不专业。许多教师运用题海战术,只知道“练练练,考考考”,不研究教学的艺术,是不是有点太可笑了。
教师,你离“明师”或“庸师”还有多远
在参与测试的教师中,有被有关教育行政部门授予“名师”的教师,但是当看到测试结果的时候,我对此“名师”称号产生了怀疑。作为一个“名师”,首先要成为“明师”,如果一个教师连最起码的“思维理论知识”、“教师的首要任务应该是什么”都不知道,怎么能成为“名师”?有许多教师在学校的时候,是有理论没实践,工作多年之后,又成了有实践没理论。缺乏理论修养的教师不可能成为名师,要做“名师”,先做“明师”。因此,我们的许多教师离“名师”的距离很远,与之相反,则非常容易滑人“庸师”的泥潭。
古人云:“庸匠误器,器可他求;庸妇误衣,衣可别裁;庸师误子弟,子弟可复胚乎?”在现实教育教学工作中,有的教师观念落后,教学死板教条,处理问题简单粗暴,动不动让学生一个字写几十遍,一道题抄十几遍,把练习册当成常规武器,试题集作为杀手锏;有的教师任意践踏学生的兴趣、爱好、自尊心,本来课本上有多种答案,有的教师竞不知,随意地扑灭学生创造性火花,压抑学生的多样化发展;有的教师知识面窄,教学死板、教条、照本宣科、人云亦云;有的教师不懂教育规律,不了解学生心理,让学生绝对服从。这种教师,本身无智慧,无火花,却时时以扼杀学生的火花、智慧为代价,最终把学生越教越笨。
一个很有灵气的孩子,只要落到庸师、教书匠之手,很快就会失去光彩。因此,教师应认真思考,自己离“明师”或“庸师”还有多远?
教师,你是“热爱儿童”的践行者吗
只有会思考的教师,才能培养出会思考的学生。我们都知道,“热爱儿童”是教育的一条公理。如果教育导致儿童没有获得精神的成长,没有获得智慧的生成,没有获得思考的成果,甚至走上了它相反的一面——厌学、逃学,那就意味着这条公理遭到了无情的践踏。
学习的过程应该是思维生成的过程。教育的艺术应该是在学习的世界中引导学生进入思考的世界。学校教学体系的构成应该是以学生的思维为主线,把学生“对人类创造文明的感慨,知识作为‘力量’在现实应用中产生的震撼,以及知识给人生、给未来带来的美好憧憬”这三块基石紧密连接起来,真正促进人的发展。这些才是“热爱儿童”这条公理的具体实践。
学生的各种思维活动都来源于一个巨大的“思维场”。在“思维场”中,各个兴奋点之间的关系是“休戚相关”的,一个点的兴奋会激起其他点的活跃,当然某一个点的消极也会导致其他点的弱化,这一点,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清晰。同时,作为一个称职的教育工作者必须熟识,现在信息来源渠道之繁杂让人眼花缭乱,真伪难辨,但是各种各样的信息都试图以自己最大的能量影响儿童的思维场,和学校争夺学生大脑这块思维阵地。学校教育如何在学生的思维场中处于主导地位,并能巩固住这块阵地,就要看所提供的信息能否激起学生思考的热情。否则,就会有许多极具吸引力的垃圾信息充斥这块阵地。到了那时,在教师眼中所谓的“有意义信息”试图再攻占那里就为时已晚,甚至会付出极大的代价,那将意味着教育工作的彻底失败。以上所言,许多事实对我们来说已经有足够多的教训了。
在思考的世界中,师生可以尽情品尝思维的甜果;在思考的世界中,那种抱怨学生精力不集中,做小动作的类似事情是绝对不会发生的。否则你就应该反思:在这节课中,学生们进行紧张而有序的脑力劳动了吗?
作者单位 山东省章丘市教育体育局教科所
(责任编辑 陆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