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鉴国外“走班制”提升中学教育水平

2012-04-29 00:00:00薛森强
基础教育参考 2012年18期

如何在班级授课制的前提下,有效解决学生客观存在的差异问题,实施面向部分群体的因材施教,是我们目前亟须攻克的课题。而美国的“走班制”便是一种可供参考的教学组织形式。

一、“走班制”教学的内涵和具体组织形式

所谓“走班制”是指学科教室和教师固定,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力和兴趣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层次班级上课。不同层次的班级,其教学内容和程度要求不同,作业和考试的难度也不同。

“走班制”教学包括三层具体含义:第一,“走班”的学科和教室固定,即根据专业学科和教学内容的层次不同固定教室和教师,部分学科教师挂牌上课,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化课程表流动听课;第二,实行大小班上课的多种教学形式,即讲座式的短线课程实行大班制,研究型的课程实行小班制。通过不同班级、年级学生的组合教学,增强学生的互助合作;第三,以兴趣为主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上课内容,不固定教师与教室。

二、美国中学“走班制”教学的优劣

世界上没有完美无缺的教学模式,关键看人如何去运用,“走班制”教学也是如此。我们既要看到它的优异之处,也要充分认识到它的不足之处,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从而提升我国的中学教学水平。

优势。在美国,几乎所有公立、私立、特许中学8~12年级均采用“走班制”。“走班制”教学的实行,给每一位学生提供了结识更多教师的机会。学生在领略不同教师教学风格的同时,也为自己的成长奠定了基础。

一是学生主体地位得到彰显。在美国,每学期一开学,中学生就必须开始选课。因为每个人的课程计划不同,相应的上课科目、地点也不同,所以几乎每个学生的课程表都不一样。而且每个学校都设有学生指导中心,该中心有专职的辅导人员,负责指导学生怎样选择课程,一般每个辅导教师指导200名到500名学生。课程的设置主要根据所在州的要求、学生的生涯规划、学业水平、兴趣特长爱好需要及在高中获得的不同的证书(与大学申请有关系)等要求设置,分为必修课程、选修课程、活动课程。这样,学生就可以有的放矢地选择、安排自己的课程结构,学会如何正确评价自己,正确估计自己的能力,并逐渐找到将来发展的方向。

二是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班级授课制下,学生更多时候是在等待教师,上课的内容也是教师“送”进教室的,而不是自己主动寻找的。而“走班制”是学生自己走向不同的教室,自己去求知。在“走班制”下,学生从一门课转到另一门课,必须更换教室,必须要走起来。这是一种主动的休息。当他走到下—个教室时,已经用短短5分钟做好了充分的思想准备:我是去上什么课?这节课该做什么?我的作业是否完成?我有哪些问题要与教师交流?我需要递交什么?尽管只有5分钟,但可能是进入状态的必须环节。这个环节在“走班”的过程中完成了,上课的效率也就提高了。

三是有利于切实提高学生的成绩。在中国传统的班级授课制度下,所有学生都用同一本书,上同样的课,做同样的练习,忽略了学生个体的差异性,无法做到真正的因材施教。而在美国,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基础进行选择,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选择更高一级甚至是大学的内容,基础较差的学生可以选择低一年级的课程。这样,即使是不同年级的学生。也可以就同一个内容在一起学习,授课教师也容易根据学生的基础进行针对性的教学,达到让每一个学生进步的效果。

四是便于扩大学生的交往范围。在“走班制”教学模式下,由于学生不断地变更教室,因此扩大了同学之间的交往面。同时,在师资和教室安排上也有利于教师进行课题研究,开展专题活动、社团活动。

五是有助于和大学接轨。众所周知,中国和美国的大学基本上采用“走班制”教学,如果学生在中学阶段及早学会了在“走班制”教学模式下的自主式学习,那么到了大学就能很快适应,更容易进行各学科、各专业的学习。

不足。一是缺少“家”的归属感。在美国,我们问得最多的是:在这种教学模式下,你们有哪些困惑?他们的学生和教师几乎都会答:缺失“家”的感觉。尤其是那些性格内向的学生,更容易产生封闭心理,诱发自闭症。

二是不利于掌握学生的考勤情况。在美国“走班制”教学模式下,学生每天、每节都在不同的班级上课,有时又临时变换,这样容易造成学生不上课或中途早退甚至离校的现象发生,总体不利于对学生更全面的管理。

三是学生基础知识不牢固。由于“走班制”教学属于流动式上课,学生基本上上课才来,下课就走,又没有太多作业,因此学生学得如何,课堂上很难掌握,对学生学得不好的内容,也不便于任课教师辅导。在课后学习中,学生遇到疑难问题又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因此这对于学生牢固掌握基础知识非常不利。

三、对我国中学教育的借鉴意义

第一,可将班级授课制与“走班制”结合。在我国现阶段,中小学都实施课程改革,从课程方面,高中已进行了很大的改进,加上学分制的运用,基本上与国外先进学校较为接近,但是在教学组织形式方面还需要更多的改革。为了更好地与大学接轨,我们很有必要向美国等发达国家学习,可在高中阶段尝试“走班制”教学,在某些课程方面进行探索。

鉴于目前我国教育体制的实际,高中阶段最好将必修课与选修课结合起来。选修课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选修课程应包括大纲选修课程、必修课的拓展课、校本课程、特长技能课程等。我们实行“走班制”改革探索主要是针对广义的选修课程。在实施过程中要做到:学校原有的教学班级保持不变;课程设计应更具灵活性、多样性和选择性;教师应进一步尊重学生,因材施教;管理机制上应真正确保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加强对学生选课和学生生活的指导。

第二,可在毕业班级开展分层教学实验。目前我国毕业班教学基本上是班级授课制,很少能做到照顾学生的个性差异性,进行针对性的辅导。针对初三、高三毕业班,我们可以借鉴“走班制”教学组织形式,开展中考、高考复习。我们可以将学生按基础情况进行分层,可以分为A、B、C、D四个学习层次,让学生“走班”上课。对成绩优异的学生可以加大训练量,加深训练难度。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则采用扎实打好基础为目标,反复训练,不断提高。当然,有进步的学生也可以到高层次的班级学习。这样既有利于进行分层教学试验,又有利于调动学生复习的积极性,自主学习,提高复习效果。

第三,应注重师生的个性发展。“走班制”学习模式的重点在于强调“选”字,包括教师的“选”和学生的“选”。学生可以选择性学习,教师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选择教授的内容。选择的内容包括不同知识层次、校本课程、不同选修内容等。“走班制”教学的本质是以个性发展为本,既尊重学生个性自主选择,使学生个性特长得到充分发挥,又根据教师的个性特长开设不同课程和不同层次的教学内容,避免“赶鸭子上架”。

“走班制”教学,无论在美国,还是在其他发达国家,都已成为主流,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个性发展方面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我们必须虚心学习。当然,我们的学习不是全盘照搬,而是批判继承,充分学习“走班制”的优点,回避其缺点,最大限度地提升我国中学的教育水平,实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所期待的“努力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

作者单位 广东省深圳市光明中学

(实习编辑 李华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