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览古今多少事,成败兴衰在人才”。教育的发展,教师是关键,教师是教学各环节的枢纽,其重要性如何强调都不过分。近年来,青海省西宁市城中区(以下简称城中区)把提升教师整体素质作为促进区域教育内涵发展的重中之重,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蓄德修能 提升内涵
城中区为了加强师德教育,以“爱与责任”为核心,在全区开展以“师爱教育”、“践行科学发展观,树良好师德形象”等师德师风教育活动。倡导将师德规范落实到教学的每个环节,引领教师在平凡的工作中践行师德内涵,不仅要有爱的天性,还要有爱的智慧。各学校强化师德考核,完善考核细则,把师德档案制度落到实处,切实增强教师依法执教、育人为本、教学服务和团结协作意识。
提升教师内涵需要一些硬功夫、慢功夫,要从基础做起,从广泛的阅读开始。为了推进阅读,区教育局局长带头阅读书籍,并定期给校长推荐阅读篇目,校长又给教师推荐,教师再给学生推荐,环环相扣,在全区教师中掀起了读书热。各学校相继建立了教师订阅书报的奖励制度,支持和鼓励教师博览群书,定期开展读书心得交流等活动,搭建教师读书交流平台。如红星小学的教师“1+1读书俱乐部”,通过举办不同主题、不同形式的读书会,吸引了很多教师自愿参与进来,感受阅读之乐,养成阅读习惯。学校的人文气息和文化氛围在不知不觉间悄悄地发生着一种令人温暖的改变,书香校园已不再遥远。
二、课题引领 促进发展
在新课程改革实验中,城中区秉承以学生的生命存在为本,以学生的人格尊严为本,以学生的个性和谐发展为本的理念,从“小课题”、“真问题”人手,扎实开展行动研究,以课题研究引领教师发展,提高教学效率。
城中区鼓励各学校将更多的课题研究指向课堂教学实践,开展基于课堂教学问题改进的行动研究。课堂上,遵循“以学定教”的教学规律,思路让学生去探求,教师只是启发;方法让学生去寻找,教师只是引导;规律让学生去发现,教师只是点拨;结论让学生去概括,教师只是梳理;知识让学生去应用,教师只是参与合作。这样的课堂,“自主合作探究”代替了“他主训练灌输”,用“关注能力、关注会学”代替了“关注分数、关注学会”,达到了低人高出的学习效果。如华罗庚实验学校西宁分校研究总结出小学语文自主阅读“五步学习法”,学生真读、真说、真写、真感悟、真体验,每个学生身上表现出的独立思考与分析问题的能力,与他人共事、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自由表达、自主阅读的能力令人赞叹。语文课堂真正走上了一条回归语文教育本色的特色发展之路。
除了从教学实际出发开展课题研究之外,城中区还十分注重科学评价对师生的激励作用。全国生本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基地劳动路小学在小组评价的有效性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建立了“三级”评价制度,即“每课一小结”、“每日一评比”、“每周一奖励”。“每课一小结”主要针对的是课堂发言和提问题的情况,其评价者主要是教师。“每日一评价”的评价人是课代表和小组长,小组长针对作业完成和书写情况进行评价,课代表则针对小组整体的作业情况进行总结。“每周一奖励”的评价者是教师和小组长,小组长负责汇报小组积分,并提出本周小组的进步和下周需要努力的方面。“三级”评价制度的建立反映出学校的评价体系正在实现三个转变:评价形式从“单一”转向“多元”;评价内容从“重教”转向“重学”;评价重点从“形式”转向“效果”。这样的评价方式使学生之间互相监督,取长补短,增强了小组的凝聚力和学生的参与意识。
三、名师带动 高端培养
为了培养具有现代教育思想观念和个性化教学风格的教师,城中区借助“名师带动工程”,实施高端培养,以点带面,引领更多的教师攀向名师和专家型教师之巅。
专家引智。城中区出台并实施了《优秀教育人才选拔管理办法》,不断加大对优秀教师的奖励力度,激发教师内驱力,注重教师高端培养,助推教师成名成家。建立起了由名教师、学科带头人组成的学科专家组,形成较为完善的教师骨干队伍层级。区级层面重点提供政策、经费、培训团队的支撑,区政府每年拨付专项经费用于教师研修和成果奖励。为了进一步深化“名师带动”工程,2012年初,城中区人民政府聘请省内外知名教育专家、特级教师和青海师大教授成立了“专家引智、提升内涵——城中区教育发展智囊团”,为城中区学校文化建设、师资队伍打造、教育教学研究等工作“把脉”、“开方”。
名师带徒。培养名师带动教学是十分重要的事情。城中区组建了“成长中的名师研究团队”,采取集中学习和岗位研修相结合的方式,接受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等全国名师多方面的指导。各位学员十分珍惜与名师面对面交流学习的机会,认真聆听名师的谆谆教诲,借助名师的智慧和经验,不断总结、提炼教学经验和成果,把先进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教学实践紧密结合起来,逐步形成自己鲜明的教育风格和教育艺术。同时“星火计划”也在实施之中,即研究团队的每一位核心成员指导培养5~7名学科青年骨干教师,在全国名师的悉心指导下,本着“边学习、边研究、边实践”的原则,开展“探索中国本色语文教育”和“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在课堂上的运用”等专题研究。以课题研究方式带教、带研,不断缩小与东部教育发达地区的差距。
四、多措并举 激发潜力
为了发挥具有良好教育资源学校的示范、辐射作用,城中区在全市率先实施了“校长工作室”工程。各校指定副校长进入“校长工作室”全程参与学校管理,其他学员定期参加学校管理专题论坛、校本教研、课题研究等活动,有效提升了人室学习人员的思想境界、工作热情、奉献精神、专业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为了帮助教师在专业上尽快发展,城中区在创新教研方式上下足了工夫。城中区在各学校定期举办以“打造活力课堂,追求有效教学”为主题的课堂观察活动,引导教师采用观察法对课堂教学行为进行诊断,变革教师的教法,优化学生的学法,引领教师走向专业的听评课,努力构建高效课堂。此项活动已经成为学校改善学生课堂学习、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重要手段。如西关街小学积极推行“上课评课一讲座”为一体的教研方式。参与者“敢说、敢评、敢辩”,讲座以案例为切入点,观点鲜明,主题突出,有效避免了教研活动的形式化、走过场。
北大街小学、前营街小学、南川西路小学、沈家寨小学等学校注重“一人一题”校本教研模式的构建,要求每位教师每学期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发现并提出一例教育教学难点、热点问题。开学初由学校通过随机听课,确认问题的价值和意义,列出“问题处方”。教师在平常的教学实践中依据“问题处方”逐一思考改进,培养教师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诊断式教研增强了学校关注日常教研活动管理,关注教师常态教学研究的意识。
同时,城中区积极推行沙龙式、互助式、网络式教研等校本教研模式,着力解决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劳动路小学、西关街小学、北大街小学、南山路小学等学校借助“教研沙龙”平台,组织教师共读名著、同研专业、共商疑难,利用集体的力量,对典型性的教育教学问题展开讨论。这些活动的持续推进,激发了教师内在的潜力,一批骨干教师被省、市教育部门和省外同行请去传经送宝。其中,部分骨干教师应邀去山东、新疆、云南等地上示范课、作专题讲座。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在城中区这方古老、厚重而又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土地上,我们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强化师资队伍建设,突出办学特点,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作者单位 青海省西宁市城中区教育局教研室
(责任编辑 陆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