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思路提升内涵营造健康和谐的德育文化生态

2012-04-29 00:00:00徐荣新
基础教育参考 2012年18期

近年来,河南省郑州市(以下简称我市)深入实践“育人为本、德育为首”的教育宗旨,努力构建未成年人德育建设工作体系,形成了“以校园文化建设为核心,强化内涵建设,不断提升学校文化品位”的德育建设工作思路,坚持不懈地开展了“书香校园活动、师生心理调适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三项基础性常规工作,通过“一年一会、一会一地、一地一题、一题一解”(一年召开一次全市德育建设工作会议,一年选定在一个县或市、区召开,一次会议确定一个主题,针对一个主题进行研讨交流,提出问题及解决办法,全市贯彻落实)的行政推动策略,进一步提高了中小学德育建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促进了师生的健康成长和学校的共同发展。

一、注重顶层设计,善用各类资源,让德育工作步入有序发展之道

近年来,我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类学校,始终把德育工作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淡化“工作”意识,强化“目的”意识,积极构建全员德育机制。

一是领导重视,统筹规划。郑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每年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都要把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列入年度主要工作。市政府常务会专题研究部署,进一步理顺各部门之间的工作关系,明晰工作职责,及时协调解决在实施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保证这项工作的顺利实施。市教育局充分发挥“学生在接受知识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心灵感悟、教师群体的言传身教、学校文化氛围的情操陶冶”的重要作用,先后开展了爱国主义教育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活动、德育生态文化建设、班主任建设、课程建设、家长会建设、作业建设、中小学心理咨询室建设等活动,牢牢抓住了德育工作的“纲”。

二是网络完善,上下互动。目前,我市各中小学校建立了家校结合、师生参与,上下衔接、左右贯通,根植校园、辐射社会的德育工作网络,构成了教育局机关、各中小学校、家庭、社区四位一体的德育工作模式,创建了机关指导、学校主导、家长参与、社区主动的德育协作机制,各部门、各类人员在加强中小学生德育建设方面,肩负着不同的职责和任务,共同承担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重任。

三是周密部署,强力推进。在分析德育形势、促进德育建设方面,我市每年的“三个会、两个活动”是必不可少的。“三个会”是一次德育建设工作会议,以及每年的7月份和12月份的两次德育副校长和政教主任的汇报会。“两个活动’’是每学年春季和秋季开学后第二周的道德课堂建设诊断交流活动。我们通过查找学校“灵魂”,诊断观察道德课堂,检查《课程纲要》编制使用情况、《作业建设》规划设计情况、《导学案》编制使用情况,进一步梳理汇总德育建设方面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在德育建设工作会上进行剖析,取得了显著成效。

四是合力育人,家校和谐。在充分利用校内资源做好中小学生德育工作的同时,我市各学校还善于“借力、借智”,充分动员和利用社会力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为调动家长参加家长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家长会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形成家庭、学校育人合力,培育和谐发展的教育生态,市教育局针对过去有些学校把家长会开成“批斗会”、“告状会”、“分数发布会”等不良现象,于2011年7月下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校家长会建设的指导意见》,要求学校必须重新审视家长会,倡导召开“充满道德关怀的家长会”。同时,我们还要求学校把家长会作为一门课程去开发和建设。如郑州二中开展的“开门办学”,吸纳了社会力量参与学校建设,使教育的合力作用明显了,学生的文明程度和思想素质也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二、构建校园文化,营造和谐环境,让德育实现文化熏陶之效

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育人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是展现校长教育理念、学校特色的重要平台,是规范办学的重要体现,也是德育体系中亟待加强的重要方面。

根据教育部和省教育厅的要求,我们于2006年6月下发了《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通知》,大力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我们要求各中小学校要以学生为主体,以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以优化、美化校园文化环境为重点,以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形成厚重的校园文化积淀和清新的校园文明风尚,使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接受先进文化的熏陶和文明风尚的感染,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中,我们主要做了四项工作:按照“整体规划、分步实施、重点突破”的原则,突出抓好以物质文化建设为基础,强化育人功能;以精神文化建设为核心,凸显价值取向;以制度文化建设为保证,体现人文关怀;以校园活动文化建设为载体,突出道德实践。同时,我们还通过“三个结合”(把校园文化建设与新课程改革理念相结合,理清发展思路和办学目标;把校园文化建设与打造教师团队相结合,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把校园文化建设与创建特色学校相结合,不断加快学校发展步伐),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通过校园文化建设,我市中小学校校园无不具有浓厚的文化气息,逐步成为有思想、有内涵、有底蕴的育人之地。“一墙一角皆文化,一草一木蕴教育”。让每一块墙壁都“说话”,让每一个角落能启智,让每一分气息会传情,“美在校园,乐在校园”,正在成为校园环境文化建设的意图与主旨,实现了文化熏陶的德育功效。

三、关注师生成长,构建道德课堂,让德育浸润广大师生之心

德育建设必须发挥学校的主渠道和课堂的主阵地作用。近年来,我们在加强中小学德育建设过程中,以课堂教学改革为重点,强力推进课程改革,积极推行素质教育,努力使课堂不仅成为学生学习知识、增长知识的殿堂,而且也成为学生精神成长的家园。

一是积极构建道德课堂。长期以来,受“应试本位”教学观、“知识本位”课堂观、“分数本位”评价观的影响和制约,一些学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切基于“成绩”,一切为了“分数”,一切围绕“升学率”。为改变这种课堂评价标准,我们从道德自觉的高度,去重新审视和评价学校工作的最小元素——课堂,提出了“道德课堂”理念。我们围绕“道”、“德”二字,重新建构四个全新的课堂教学元素,即学道、学德、师道和师德。为推进道德课堂建设,我们通过多种途径和有力措施,提高教师的八项基本教学素养,即回答好三个问题,具备三种基本能力,把握三个前提,做到三个读懂,实现六个转变,明确课堂方向,解读课程标准,构建道德课堂生态。在构建道德课堂过程中,我们根据道德课堂理念,汲取传统课堂精华,实施了“独学、对学、群学”三种基本学习方式,抓好“课前、课中、课后”时问段,建构了具体的课堂流程——“先学、展示、反馈”,并在重视“先学”、突出“展示”、强调“反馈”的基础上,制定评课标准。如今,我市中小学校立足于课堂,正在致力于探索抵达道德课堂的多种路径。

二是强力规范中小学作业建设。为规范教师教学,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促进学生健康发展,2011年6月,我们下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作业建设的指导意见》,以精选、先做、全批、精析为基本原则,对作业的设计、布置、批改、讲评等环节进行了规范,从而实现了作业的有效性。我们强调,凡是布置学生完成的作业,教师必须先做,以把握作业的难度与完成时间,使作业布置科学合理。同时,还要求各学校要切实提高认识,把加强作业建设、规范作业设计与实施作为教学管理精细化的重要内容,抓细抓实。

三建立和完善师生成长记录。为进一步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落实育人为本的根本要求,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促进师生共同发展与成长,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有关要求,2010年11月,我们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师生成长记录的意见》,要求全市基础教育阶段学校领导(校长、教学副校长、教务主任、政教主任、教科室主任)、教师,小学四年级(含)以上的学生都要建立个人成长记录。我们把建立和完善师生成长记录作为学校德育的基础性工作,列为道德课堂的重要内容之一,把它作为“养心”教育和走好教育生态文明之路的具体体现,也是促进师生身心健康成长的有效手段。我们要求各单位在开展这项工作时,要充分发挥好三个作用:导师的评价作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作用、家长的配合作用。

四、实施课程计划,突出课程文化,让德育发挥助推教学的作用

多年来,我们在严格落实课程计划的前提下,突出课程文化,不断创新和探索多途径、多渠道的课程实施方案,助推了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一是经常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为了真正落实综合实践课程的开设,我市实施了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工程,在全市建设了中牟九龙镇、新郑市始祖山、二七区樱桃沟等14个专门的中小学校外实践基地,并配备了专职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为课程的开设提供阵地和队伍。我们还制定了《郑州市中小学生校外实践基地活动实施方案》,以学校为单位,排定日程,集中开设课程。同时,我们利用社会丰富的教育资源,在全市命名了25个校外实践基地,利用课外活动和节假日,为学生提供校外实践机会,切实保证了国家规定的综合实践课程的落实。

二是积极开发校本课程。校本课程是新课改的一大亮点,也是充分体现学校自由的课程,是最适合学校、贴近学生的课程。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中,我市各中小学校遵循教育规律,探索了充满生机和活力,具有地域特色和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例如,郑州十四中的孝道文化校本课程,倡导“穿越时空的孝之典、震撼心灵的孝之魂、启人心智的孝之论、感人至深的孝之韵”,使学生受到了“孝道文化”的熏陶,传承中国的传统美德;郑州三十九中将国学经典诵读作为校本课程,精选诵读篇目,建立诵读制度,搭建展示平台,让学生在传统文化的浸润下重塑道德价值观念;金水区南阳路三小通过中国结、龙蒂花的校本课程开发,以“结”文化为核心,诠释了“结飘满园红,花开万里香”的学校精神;登封市中小学校将少林功夫作为校本课程,让学生在进行体育锻炼的同时,感受中华武术的博大精深。黄河文化、豫剧文化、剪纸艺术、传统功夫、黄帝文化、书法艺术等一批具有地域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不断完善,使学生通过这些富有特色的课程,认识社会、认识自我,不断增强自已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品格和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三是广泛开展心理抚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整个教育工作的基础,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一个基本出发点。2006年,我市把“做好师生的心理调适”作为德育建设的一项重要途径和重点内容,通过培训一批心理咨询师、建设一批心理咨询室和全员培训和个体辅导相结合的方式,将师生的生活、工作、学习调整到最佳状态。根据省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郑州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我们于2011年在城区100%的中小学校和县(市、区)50%的农村中小学建立起了心理咨询室,帮助广大师生生活好、学习好。各中小学校采取主题班会、讲座、团队活动、心理健康夏令营、亲子游戏、校园心理剧等形式,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教学全过程,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起到了较好的心理抚慰作用。同时,心情疏散小屋、休闲吧、怡情角、涂鸦墙、发泄室等创造性的心理调适场所也正在不断出现。除此之外,在构建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中。我们充分发挥妇联、团委、关工委、心理学会、企业家协会、红十字会等群团组织和社会团体的作用,挖掘社区资源,推动心理健康教育向更宽、更深的领域发展,使和谐的干群关系、教师关系、师生关系及和谐向上的学校精神正在不断形成。

总之,中小学德育是一项事关广大青少年学生和千家万户切身利益,事关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事关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的大事,我市将下大力气把它做好、做实。

作者单位 河南省郑州市教育局

(责任编辑 罗登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