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课堂教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实现了从教本位到学本位的转变。课堂上教师讲课的时间少了,留给学生探究的时间多了;一问一答的方式少了,合作讨论的机会多了。自主学习与被动学习相比具有很多优越性,其对学生积极学习心态的形成,对学生掌握学习内容的深度,对学生特长个性的发展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可是,自主学习并不是“万金油”。在将自主学习引进课堂的热闹背后,教师们一定要去认真思考一些问题。对这一系列问题的思考,将帮助我们实现真正的自主学习。
一、反思追问:此“自主”即彼“自主”吗
在新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价值要素结构体系中提到了课程的具体要素之一是让学生学会自主。自主包括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教师在课堂中往往把目光聚焦在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上,却忽略了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是否已养成。没有自我管理能力来协调自主学习,那么课堂上所呈现出来的只有教师的“放”和学生的“散”。在散乱无章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很难真正融入到问题的探究之中,更多的学生则是趁乱做些与教学毫无关联的事。一堂看似热闹的综合实践课,学生的思维却在这份活跃的掩饰下处于静止的状态。
综合实践活动倡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但并未否定教师的组织管理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仍是一位引导者和参与者,而非一位旁观者。一些教师过分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而淡化了教师该有的角色和作用,这样的做法只会让班级中处于中低层面的学生无所适从、不知所措,使教学模式陷入表面自主而实则自流的境地,导致学生养成浅尝辄止和随意应付的学习态度。
二、走进课堂:让学生从自我管理到自主学习
综合实践活动课堂教学中的学生自我管理是指学生能够在学习和活动过程中通过自我行为约束,来维护和营造课堂学习的正常秩序。一个健康、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不仅能让综合实践活动的课堂教学趋于常态和规范,同时也有助于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
使学生形成自我管理意识是实现自主学习的基本前提。对教师来说,借助某些“教学常规”能使这一目的轻松实现。教学常规就是有系统、有组织地安排教学环境和教学过程,让学生在有序的氛围下进行学习,获得知识和各种能力。教学常规应该是教师和学生完成教与学任务时共同遵循的基本原则。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之前,首先是要训练学生养成一种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习惯。三年级学生刚接触综合实践活动,教师不要急于开展主题研究,而是要教育学生先了解课堂常规,利用2~3周的时间,使教学常规行动化、主动学习习惯化。等学生初步形成综合实践活动课堂的自我管理意识之后,再让学生真正开始他们的综合实践活动之路。
以三年级的学生为例,笔者制定了一份综合实践活动的课堂规范。首先,课前5分钟要求学生做好各种上课准备。在教学常规方面提出两点要求:(1)带好学习用具,由体育委员在教室外整队后排队去专用教室活动。(2)分组前根据教室内的小组落座,活动分组后根据活动小组落座。学生自我管理方面要训练的内容如下:每一位学生带好学习用具,听从体育委员的统一要求;组长负责好小组的纪律,每位组员安静等待上课。
其次,课堂内分组时的教学常规要求是每次确定好活动主题后,学生可以自由在教室里走动并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小组,但必须保持轻声轻步,不得喧哗。这个环节要训练学生在自己的座位上想好要参加的小组后(允许和他人轻声商量),轻声轻步地到新的小组旁等候落座。
再次,对课堂的交流、探究和汇报方面提出的常规要求主要有两点:(1)每个组员都要参与小组交流,并发表自己的意见,但是在小组交流中要以轻声细语的形式开展。(2)教师或同学介绍和汇报活动内容时,必须保持安静,在听完别人的想法后,才可举手阐述自己的意见。这一过程要训练学生主动发表自己的意见,积极参与到小组讨论中去;管住自己的言行,在别人表达想法时,要学会聆听。
最后,课后两分钟的教学常规要求如下:(1)学生自行整理座位。(2)体育委员整队后排队回教室。学生自我管理要求是保持座位的整洁,在室外排队回教室。
心理学家弗雷法利克琼斯研究认为,正常情况下,教师会因为学生的违纪失去50%的课堂教学时间。这一常规的制定,使综合实践活动的课堂教学有了一份常态实施的依据。学生根据这一制度来规范自己在课堂上的一言一行。课堂常规并非是要控制学生的课堂行为,而是在这一制度下,让每个学生更加轻松愉悦地进行学习并获取知识。
三、引入竞争:自我管理从约束到自觉的升华
综合实践活动的学习形式多以小组合作为主,所以在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上,也可采取小组竞争的形式展开。针对小学生的好胜心理,在合作小组中引入竞争机制,将学生的行为习惯、学习态度、参与程度等方面都列入竞争的行列。在活动中形成的合作小组,对学生来说就是一个学习成长的共同体,为了维护自己小组的荣誉,同伴间必会相互督促、共同监督。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学会了自我控制、自我管理,学生的自觉性相对得到了提高。
小组竞争模式是利用组控力来提升自控力,通过小组的力量形成学生的责任意识。在责任心和自尊心的驱使下,既监督他人的一言一行,同时也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自我控制和约束。作为指导教师,一定要在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的过程中,为学生搭建好一个小组竞争的平台,及时反馈小组竞争的“战况”,以保持学生竞争的热情,使竞争机制真正为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养成服务。
此外,某些有效的激励方式对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会显得特别有效。自我管理能力是对自己行为的一种约束,但这种约束常常需要一定的毅力和动力。对于小学生来说,好动是天性,自控一节课简单,难的是习惯的养成与坚持。要让学生在课堂中保持积极讨论和认真参与的状态,就需要设立一种具有激励作用的评价制度来使自我管理能力得到持续发展。学校可将学生的行为评价渗透到综合实践活动的学习评价体系中,并与班级中的“争章”活动结合起来。这既是对评价机制的提升,同时也能保持学生对综合实践活动的参与热情。
如学校四年级开展的“快乐排球校园行”主题活动评价表的主要部分就将评价指标进行了多元拆分,从课堂表现、活动参与度、合作精神、实践能力、研究方法、成果展示等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活动分为前期、中期、后期三个阶段,在任一阶段表现良好的学生都能得到一颗星。结合正在开展的“争章”活动,学校制定了这样的奖励办法:每一阶段都达到15星(包括15星)以上的学生获得一颗“快乐排球”章。每一阶段都达到12星(包括12星)以上的学生获得一颗“积极参与”章。在课堂表现项目中达到8星(包括8星)以上的学生获得一颗“良好习惯”章。
每一个主题活动可设计一个与活动相关的特色章,如“快乐排球校园行”主题活动中的“快乐排球”章,这些具有独特含义的章以限量颁发的形式授予在本次主题活动中表现优秀的学生;“积极参与”章以普通章的形式授予在各个主题活动中表现良好的学生;“良好习惯”章是对具有良好课堂习惯的学生的奖励和肯定。这种多元化的评价形式,让不同能力的学生都有了努力的目标和参与的激情。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中,我们不能因为课程本身的特殊性,而忽略了课堂教学中的常态性。教师和学生应该共同努力搭建一个思维自由、学习自主、行为自律的课堂环境。实现自主,要从学会自我管理开始,在良好的行为基础之上,智慧的火花、思维的碰撞才会更具生命力。
作者单位 浙江省奉化市溪口镇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 陆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