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步阅读法”感悟文章真谛

2012-04-29 00:00:00罗建忠
基础教育参考 2012年14期

小学语文教学离不开阅读,实践证明,只有通过学生自己阅读、自我感悟的语文课文,才能掌握得更牢固,才能活学活用。如何才能使学生在学习中自主阅读,理解文章的内容呢?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发挥组织、引导、参与、点拨的作用,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水平,充分调动学生的独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积极性,按照“六步阅读法”,从通读、精读、议读、悟读四个方面,落实教学目的,感悟文章的真谛。

一、课外通读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第一步是课外通读。课外阅读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一个重要方法,能使学生养成独立阅读的良好习惯和能力。课外通读又分课前和课后两步实施。课前通读专指落实预习课文而言。预习时读课文,教师应该要求学生遇到不懂字词查字典、词典,读准字音,基本理解字词含义和文章主要内容。如笔者在教学《蛇与庄稼》一课时,预习通读先让学生读准平舌音“糟”和“肆”,翘舌音“呻”,前鼻音“痰”和“呻”;整体通读课文,让学生想想课文大概讲了什么,用简单的一两句话叙述出来。(课文通过蛇能保护庄稼、猫有利于苜蓿的生长等事例,说明事物之间存在着简单联系和复杂联系,我们只有弄清事物之间的联系,才能把事情做得更好。)在课前预习时读课文,提倡学生运用眼、嘴、耳、手、脑和全身其他感知器官,眼睛看准的用嘴要读正确;耳朵要听读得是否正确;用手把读得不准确的和难理解的字、词、句、段圈画出来;用脑把看到、读到、听到和感知到的综合起来想一想,初步读懂课文内容,再用手写出自己的疑惑和不解,以待课中与同学、老师讨论解决。课后通读,要求读得准确流利,带着感情去读,读中感悟,升华理解。倡导学生把自己融入课文内容中,用眼睛迅速看准,用嘴巴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出来,用耳朵巩固和分辨正确率和感情程度,用脑仔细思考,再用手勾画摘抄佳词妙句和写出所感所悟,深化对课文的理解。

第二步是整体读熟。想让学生课中最大限度地理解课文内容,那就要读熟。熟读是基础。利用自读、互读、抢读、互相纠正等手段让学生把课文读通读熟,在预习通读的基础上有所提升,为精读做好准备和铺垫。教师要让学生在课堂中有时间充分地读,使学生在读中生趣,在读中感悟,熟读成诵,在读中达到积累和运用的目的。为了调动学生读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要学会运用读书的形式,让学生自读、互读、朗读、默读,让个人读、小组读、集体读,赛读、抢读、领读等读书方法交错循环使用,以达到读的最佳效果,使课堂书声琅琅、热火朝天。学生读出喜悦、读出兴趣、读出韵味、读出内涵、读出方法,在兴致勃勃中熟读成诵,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二、精读文章把握文章关键内容

第三步是部分精读。学生在初步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围绕自然段,抓住重点字、词、句,有感情地咬文嚼字读。例如,教学《蛇与庄稼》时,笔者让学生部分精读,抓住自然段的重点字、词、句,耐心、细致、从容地读。通过具体事例了解事物之间有简单联系也有复杂联系。事物之间的复杂联系是《蛇与庄稼》一文的教学重点,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教学重点内容让学生精读关键部分。教师先结合学生提出的问题,梳理出脉络,指定学生带着问题读。读的学生边读边想,听的学生集中注意力同步思考。学生读完、听完后再一起讨论问题、解决问题。然后,教师让学生自读,小组同声朗读,一起理解文章内容。

三、议读文章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四步是部分议读。在现代教育教学过程中,读和议是循环交替、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重要手段。读中议,议中读,教师要让阅读与议论相互结合,相互促进,才能让学生在独立、自主、合作、互动、探究中共同发展提高。如教学《蛇与庄稼》第一自然段时,教师先提出问题:这一自然段主要讲的是什么?分几层意思来讲的?怎么分层?各讲了什么?结合上下文理解“洪水过后,那儿的庄稼总得不到好收成”这句话的意思。蛇与庄稼之间有什么关系?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自由读,读中想,想后议,议后写、说。如果不能解决问题,再读、再想、再议、再说,直到解决问题为止,议时还可以议方法和感悟。教师讲解第二自然段时,仍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有感情地朗读,通过思考来分析解决问题,然后由小组、集体讨论交流,实现突破教学重难点之目的。教学这一自然段,教师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梳理提出学习这一自然段要解决的问题:这一自然段讲的是什么?猫和苜蓿有什么关系?联系上下文理解“猫的多少,竟和苜蓿的收获有密切的关系”这句话的意思。然后让学生继续带着问题朗读文章,直到问题解决为止。

刚开始进行议读时,教师绝不能因为学生花费太多时间而终止训练,因为这种训练积累到一定阶段以后,学生的议读能力上了一个新台阶,就会轻而易举地达到教师的要求,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的议论过程往往伴随着互动、争辩,这样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朗读文章时更有感情。

第五步是整体议读。整体议读是把握一篇课文的关键,是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解决问题能力的金钥匙。教师要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有感情地自由朗读全文,想清楚上下文的关系,通过统筹全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教学《蛇与庄稼》时,在议读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出示问题:课文前面的内容与最后的两句话有什么联系?学生个人有感情地朗读,自由拓宽空间思考,然后同桌、小组、集体按自己喜欢的方式展开讨论把握全文。实际上,课文前面的内容具体说明了后面的道理。前面举的许多例子说明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是非常复杂的,只要不怕麻烦,认真分析研究,总会找到规律。通过整体议读,学生就能综合把握全文。

四、悟读文章帮助学生达到知识的内化

第六步是整体悟读。语文教学中,对课文的整体悟读是使学生把课文内容与生活实践进一步融合的关键措施,更是学生能力形成的重要手段。这一步能充分体现学生的创造性阅读;能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进一步理解,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创新能力;能使学生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能让学生积累丰富的词汇、佳句和段落;能使学生养成喜爱阅读的良好习惯;能让学生领悟客观规律,并且终身受益。在对《蛇与庄稼》的整体悟读中,教师先出示问题:举例说说自己对最后一段话的理解,课后把这段话和所举事例抄下来。“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是非常复杂的,咱们必须不怕麻烦,研究它们,掌握它们的规律。这样,才能把事儿做得更合咱们的意愿”,再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朗读方式有感情地朗读全文。然后结合生活和学习实际举出例子,相互交流并评议。最后让学生谈谈怎么把本课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平常的生活中,达到学语文的真正目的。根据学用结合的现代教育教学原则,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写读后感、读书心得和应用体会,以促进阅读的深化和迁移,达到知识的进一步内化和积累,达到让学生养成良好语文素养的教学目的。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无论是无声地阅读文章,在安静中领略文章的妙处,还是大声地朗读文章,把眼睛、嘴巴、耳朵都利用起来,读文章都能更好地帮助学生进入文字的世界;无论是一带而过,粗略地泛泛而读,还是咬文嚼字,细致耐心地精读,都能引领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六步阅读法”,可以让学生乐学、善学语文。小学语文是现在和将来学生学习各科知识的母体,教师通过运用灵活多样的读书方法,让学生把阅读、议论、领悟结合起来,就能让学生感悟文章真谛,感受汉语文字奇妙的魅力。

作者单位 云南省怒江州兰坪县城区第二完全小学

(责任编辑 黄蜀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