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薄弱生是指虽然学科知识基础、学科思维能力薄弱,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不适合学科学习,但智力正常的学生。在长期的物理教学中,笔者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和理论研究,掌握了物理思维的基本特征和学生的思维障碍,跟踪观察、研究了基础薄弱生的学习习惯、思维特点,在考察他们解决物理问题的方式以后,反思课堂教学理念、思路和实施过程,认为要把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目标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目标,把“培养有思想的人”作为过程目标和终极目标,通过有效的教学实践,来改善学生薄弱的基础现状,提高物理思维能力。
一、基础薄弱生的概念界定
在物理学科学习上,基础薄弱生的基础薄弱体现在几个方面。
物理学科成绩偏低。学科测试成绩是衡量学习效果的主要依据,在学科考试中,大都是重视学生的双基考查,学生的成绩低,直接体现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不能达到学习目标。
物理思维能力较低。在基础薄弱生的思维体系中,明显缺乏物理思维的基本特征。因为物理思维能力不足,所以这类学生不能深入地学习物理知识,无法解决物理问题,不能积累丰厚的物理知识,很难进一步学习。也就是说,这类学生在物理学科上没有发展,或者说没有展现物理思维潜力。
学习方法死板,学习习惯不好。一般来说,在物理学习的初级阶段,很多依靠死记硬背方法学习的学生,不会直接显示出成绩的低下,但是,一旦养成了死记硬背的坏习惯,物理学习就会越来越吃力,物理成绩就会越来越糟糕。虽然知识量增加了,但是这类学生的知识无法形成体系,造成基础不牢、基本功不扎实的后果。
基础薄弱生在心理上缺乏自信。他们不但不主动学习,甚至厌倦学习,不服管理。因为他们对物理知识只是一知半解,所以害怕面对难题。
二、帮助基础薄弱生形成自己的物理思想
物理学习成绩比较好的学生,大多有一个共同特点是“有自己的思想”。他们对所解决的问题,不论正确与否,都能有自己的见解,即使解题思路出现偏差,往往也会为自己的错误“据理力争”,而这就能体现出他们有自己的想法。教师对他们的错误认识给予纠正后,这类学生的思维能力会有明显的提高。而另一类学生如果遇到困难,回答教师的通常就是简单的两个字“不会”,问他什么地方不会,也说不出所以然。表面上是这些学生没有思考,追根究源,还是他们没有思想。如果学生有自己的一套逻辑体系,即使不能解决问题,也能够说出自己在何处存在问题,或者能说出自己的认识。他们虽然与能解决问题的学生存在差距,但不论怎样,都能显示出自己的逻辑,所以,笔者这里所说的没有思想,主要是指没有形成自己的逻辑体系。
有些学生靠死记硬背、机械模仿学到一些物理知识,他们在解决问题时生搬硬套,不灵活。在问题解答过程中,根本无处下手,无法找到突破口。这些学生虽然平时也背概念、记公式,但在真正解题时无法应用。他们也有物理思维体系,但只是在机械的模仿中借用了他人的、未经过内化而形成的、僵化的思维体系,与自己的思想没能融为一体。这种物理体系附着在自己主流思想之外,是处于游离状态的产物,只有靠死板记忆来维系其存在,在面临实际问题的时候,往往会阻碍学生快速地找到解决方案。这些问题说明,那些机械记忆的学生不能将解决问题过程中的逻辑方法总结归纳出来,不会更新已有的逻辑方法体系,也缺乏通过解决问题来完善自己的逻辑体系的能力。
学生“没有自己的思想”,不仅仅制约物理学科的学习,对其他学科的学习也会产生很大影响。教师在教学时,不能仅仅只关注学生是否能考取高分,还要利用一切机会,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思想。造成学生“没有自己的思想”的根源是学生自主探究问题机会的缺失。教师应该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思考、踊跃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想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思想”,教师需要从几方面努力。
首先,教师要牢固树立思维目标的培养意识,给学生布置的问题不要只是课堂例题的变种,而应是充分展示学生思想的、适度开放的问题。教师应该避免那些千篇一律的,只为了得到标准答案的问题。如讲解完物理知识以后,教师可以用一些“你认为……”“你体会……”“请你说说……”“你对这个现象的看法……”等问题形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让学生主动积极地探讨物理现象,找到现象背后的本质原因。
其次,教师要利用物理课上的问题,帮助学生学会归纳、总结。教师在物理课上提出开放、多元的问题,引导学生产生自己的想法。学生并不会轻易就能形成自己的思想,教师应该用阶梯形的问题,由易到难,循序渐进,逐渐激活学生的思维。在学生解答问题以后,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树立自信心,让他们认识到积极思考的过程比想法的“对与错”更重要,督促他们归纳和总结学习所得,逐渐形成自己的思想。
最后,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构建物理思维逻辑。当学生建立了自己的思维逻辑体系框架,就能将物理学科的思维特性融入其中,聚拢物理知识,生成具有物理思维特性的认识,提升思维水平,为后续发展奠定基础。
三、丰富基础薄弱生的实践经验
高中学生每周有五天的时间在学校度过,观察、经历的内容实在有限,不可能形成丰富的感性认识,即便周日在家中,也很少有时间观察、体验物理过程。虽然有些家长要求孩子阅读一些课外书,以便增长知识、提高认知水平,但这些书本知识离实际生活还是有相当远的距离。学生如果不直接接触自然,不接触社会,缺少真实体悟,接受事物的感受就不会深刻,也就只能靠记忆来维系已有的知识,其知识内化的进程不可能不受影响。虽然教师在物理教学中强调学生应有意识地接受,但是如果没有实践经验,学生就无法做到有意识地输入。因为学生已有的物理知识是无意识接受下来的,在此基础上构建出来的东西,就很难保持稳定的可靠度,教师只能用一遍遍重复内容来说明理论,教学效果自然就大打折扣。
如笔者在讲螺旋测微器的原理时,说旋转手柄旋转一周,前进或后退0.5mm的时候,有的学生就问,为什么要说前进或后退?笔者询问学生是否拧过螺丝,没有想到很多学生竟然从来没有拧螺丝的经验。有这种现象并不奇怪,一方面物理教学的现状是实验太少,学生动手机会严重不足;另一方面,学生大多在家里养尊处优,很少有锻炼的机会。表面上看来,做不做实验、实验效果如何好像对学生学习的影响不大,尤其是对学生的学习成绩似乎没什么影响,但实际上,如果教师能够抽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动手操作,长久以往,必能带来良好的教学效果,让学生更牢固地掌握物理知识。物理教学中,教师在讲授理论课,关注考纲要求的同时,最好能安排一定的实验课程,让学生动手操作,切实感受大千世界里的事物规律。如教师可通过匀变速直线运动实验,让学生了解物体运动的规律;通过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让学生真正掌握机械能守恒定律;通过电流表改装电压表的实验,让学生了解电压表的改装过程和原理。这些实验可以帮助学生把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在学会枯燥的书本知识以外,掌握物理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没有在现实生活中丰富的认识,没有手脑并用的过程,学生就很难有后期的理性思考,尤其对需要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物理思维来说,源于生活的观察、体验和思考,意义尤为深远。
“没有自己的思想”是基础薄弱学生物理思维的前提性障碍,而缺乏实践经验,造成了基础薄弱学生物理思维的基础性障碍,使得普通的物理现象和事实超出了他们的认识范围。物理教师应该突破这些障碍,在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注重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带领他们领略物理学科的神奇魅力。
作者单位 首都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
(责任编辑 黄蜀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