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学区制(中小学实行分片划区管理制度)则是教育均衡发展体制和机制创新的实践模式之一。实行学区制,可以提高教育合作水平,向薄弱学校输入优质教育资源,逐步缩小各校之间的差距,实现区域内教育高位均衡。
无论从教育发展的趋势分析,还是从当前教育改革的现实来看,学区制的实施都有其存在、发展的价值。伴随其实施,原来局限于一校一地的教学管理上升到区域层面。在实施学区制的初始阶段,如何采取积极有效的策略,在关键的教学管理环节上实现有效突破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一、树立学区观念:准教育管理单元
观念决定行为。在学区制实行之初,需要准确定位,主动融入,尽快普及学区政策,使学区成员学校全体教职员工树立学区观念,认同新生事物。
学区制源于美国。美国的学区制属于教育行政上的概念。一个学区中包含多所中小学,其学区内每所学校独立办学。美国教育实行的是分权制的管理体系,分联邦、州、学区三级。学区是由各州立法机构设立的、为居住在服务区内的儿童提供公共教育的实体,是州的最基层的教育行政单位,是直接经营和管理学校的地方公共团体。学区在美国具有很大的独立性,各个学区都会依据自己的情况,做出符合本学区需要的教育决定。
郑州市的学区制和美国的学区制有很大的区别。它是按照“相对就近、优势互补、分步推进、整体提高”的原则进行划分的。各学区实行学区长负责制,是一个附着在教育局这一层级上的亚结构,承担一些特定的教育事务。如建立更为合理的教育资源配置机制,探索教师流动、教学管理、教师研训、考核评价等新机制;努力在教育资源共享、学校文化共建、教育教学互助等方面有所突破;促使校际问的差距进一步缩小,校长和教师队伍素质整体提高,办学水平明显提升。学区制工作应以协调为主,尊重个性,统一规划,打破校际壁垒。学区内各学校必须实现三个转变。一是从“学校人”到“学区人”的转变。二是从“学校资源”到“学区资源”的转变。三是从“学校内涵”到“学区内涵”的转变。郑州市力争通过实施学区制,最终达到教育高位均衡、优质倍增。
二、搭建组织架构:教学层级管理
在教育均衡发展目标实现的过程中,一定会伴生许多复杂的问题。这就需要有一批专业素养高的教育工作者勇于担当此项工作。由于郑州市实施的学区制是在保持各阶段同一层次学校间法人不变、隶属关系不变的前提下。尊重法人学校办学自主权基础上进行的,所以在教学管理中必须实行规范、科学的管理,明确各职位的职责、权力和利益,使其各在其位、各司其职、各负其责。
我们按照管理层次简化、领导重心下移、决策和执行融合的原则,实行两级管理体制。学区建立校长、教学副校长、教务主任(教务处)、政教主任(政教处)、教科室主任(教科室)、学科中心教研组六个工作组。校长(包括教学副校长)为层级管理的第一级;职能部门和学科中心教研组为层级管理的第二级组织。各级组织定期召开联席会议,了解和掌握学区教育教学工作情况,统一教学工作思路,研究解决疑难问题的办法,合理解决教育教学管理中的共性问题。
三、建立教研实体:成立学科中心教研组,实施教学公开
教学研究是学校教学管理和教师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为了完善学区教学管理网络,稳步推进和有效指导学区教学研究工作,必须成立由教师群体的中坚力量(名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等)组成的学区学科中心教研组。中心教研组组长和成员由学区聘用,聘期三年,实行动态管理。各学科组坚持“明确工作职责,倡导有效教研”的工作指导思想,本着“资源、信息共享,相互促进,整体提高”的工作原则,实施学科中心备课和教学视导制、校际师徒结对制等。各学科中心教研组要团结学区同学科全体教师,对学科课程与教学中的共性问题开展实践研究,为学区教学、教研工作的顺利开展和不断改进发挥积极作用,成为学区内学科教学工作的研究中心、辐射中心和示范中心。
学区内实施教学公开制,各校互相公开课堂教学,加强教师间的业务交流,促进教师业务素质的共同提高。学科中心教研组每月要对学区内学校相应学科教研组进行一次教研视导,开展一次校际间集体观课活动。通过专业合作研究共同体的集体观课,在观察量表的支撑下,展开专业、系统、深层的研讨。研讨活动通过分工协作、专业切磋、交流合作,形成一种“经验分享,彼此支持,共同成长”的研究共同体,以集体智慧改进教学。这种常态的职业生活将会有效实现专业研究草根化和专业成长日常化。
四、实施双轮驱动:研究与实践同行
作为新生事物,理论和实践往往在一定程度上是同行的。学科工作的顺利开展必须有扎实、准确的理论支撑。我们只有从理论的源头不断寻找力量并总结、升华,才能有效促进实践。学区应积极联系科研部门指导学区科研工作,紧紧围绕“学区如何有效运转”这一主题,就如何有效发挥学区主体学校示范辐射作用,如何基于学区制进行有效教学管理(包括教师流动、教师研训等机制)等关键环节展开研究。同时开展以教学为中心,研究为主线,自我反思为形式的多样化校际科研活动,就新课改广泛开展课程内容整合、课堂教学效率和道德课堂教学模式创新等研究。各学校应探索具有本校、本学区特色的发展途径和管理模式,增强教科研课题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形成“校校有课题,人人在参与”的科研局面。同时学区要组织好课题的结题和课题成果的应用工作。
五、激活教师流动:人力资源共享
教育均衡发展的根本是教师队伍的均衡发展。学区制的实施,无疑为教师流动提供了契机和空间——在学区的统筹布置下,优质教师将得到更加合理的分配和科学的流动,真正还原了教育资源的公共属性。一是学区内应建立健全校长任期交流机制,通过优秀校长的输入,为薄弱学校注入优良的管理方法和先进的教学理念,使其缩小与优质学校的差距。二是学区管理层要完善教师流动的约束机制和柔性流动机制,在教师评优晋级方面,把是否进行过开放课堂、跨校兼课、集体备课、承担课题和跨校师徒结对等作为重要参考依据。
六、实现均而不同:统一与特色并进
学区要逐步实行教学统一管理,力争达到“五个相对统一”,即课程计划统一、教学进度统一、教研活动统一、考试和评价统一、校本培训统一。在统一的基础上要注意两点。一是防止优质资源稀释。学区的初始目的是“以强带弱”,促进同一区域内学校的共同提高,从而缩小学校间的差距。我们要防止优质教育资源被瓜分,进而导致所有的学校教学水平下滑的危险。这是一个必须重视的问题。我们要做到既不影响优势学校的发展,又能够促进薄弱学校的迅速跟进。二是正视差异,特色互补。通过整合学区内各校的教学资源,发挥校际优势,促进学区内各校之间的共享、共建、共融、共进,实现从“差距合作”到“差异合作”的转变,在提升弱势学校教学水平的同时要促进优势学校自身的发展。
当下,学区制下的教学管理面临诸多困难,如同一个学区内的学校生源素质不均,教师资源的真正共享还存在很大障碍;评价制度、校长流动制、教师激励措施和如何在交流的同时保持办学特色等方面仍然需要进一步探索等。我们相信,只要找到路、找对路,就不怕路途遥远。当有一天家长的择校考量不是出于对教育资源的争夺,而是基于对孩子兴趣、个性以及天赋的综合分析时,我们的教育一定会成为幸福的教育。
作者单位 河南省郑州市回民中学
(责任编辑 陆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