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正处在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封闭性社会向开放性社会变迁和发展的转型时期。在这一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但也带来了乡村学校的教师危机,严重制约着乡村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制约着我国基础教育均衡和谐发展。鉴于此,我们必须加大乡村学校的经费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逐步改善乡村教师生存环境和条件;改革教师人事制度,创新乡村教师培养模式,优化乡村教师队伍结构;建立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造血”机制,帮助乡村教师提高专业能力和水平;改革乡村教育评价机制,缓解乡村教师过重心理压力;创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增强乡村教师的幸福感。这些都是化解乡村学校教师危机的有效策略。认真分析和有效化解乡村学校教师危机,对于全面提高基础教育质量,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和谐发展将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本文以江西省赣州市为例,摭谈在当前社会转型期内,乡村学校教师的多种危机及其化解策略,供各位同仁参考、借鉴。一、乡村学校教师危机分析
赣州市位于江西南部,通称赣南,是中部地区的一个典型农业大市;地域面积3.94万平方公里,辖1区2市15县和1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全市有877.0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696.03万,占总人口的79.36%。全市现有小学2336所,乡村小学教学点1006个,在校小学生93.04万人,专任教师3.88万人;初中385所(含九年一贯制学校),在校初中生41.31万人,专任教师2.17万人。由于诸多原因,赣州市城乡二元结构明显,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城乡学校间教育资源的占有存在巨大差异。随着经济社会的转型发展、快速发展,赣州市乡村学校教师危机现象日益明显,亟待有效化解。
1.教师编制紧缺,工作超负荷
现行赣州市乡村学校教师编制配置标准,小学师生之比为1:23.5,初中为1:18。乡村学校由于教学网点分散,成班率较低,教师普遍显得严重不足。以某县乡村小学为例,全县共有乡村小学383所,其中初小、教学点就有150多个,并有40个学生以下的校点22个,占全县小学总数的14.67%。显然,如果按1:23.5的比例配置教师是极其不合理的。调查表明,乡村中心小学教师每周课时普遍为16~20节,村小教师大都在20节以上,教学点教师实行包班包课,每周都有30节。而且大多数教师都跨科目、跨年级任课。在偏远村小,不少学校是一个年级一个班一位教师,有的甚至几个年级一个班一个教师,教师既是教员,又是炊事员,身兼多职。此外,他们还要承担学生的个别辅导、家访等工作。
特别是“打工潮”以来,乡村学校留守孩子逐年增加,有的学校留守孩子占到学校学生总数的91%,少的也达到了70%多。由于留守儿童的迅猛增加,教师的工作量也随之大量增加。很多教师不仅要当教师,还要当“爹”当“娘”。我们在走访中,得知村小大部分教师每日累计工作时间在10小时以上。一村小负责人说:“我们学校1~4年级,71名学生,只有2名教师,只好实行复式班教学,我包二年级和四年级,另一位教师包一年级和三年级。我们不仅要管好孩子学习,还要管孩子生活,冬天还要帮学生热饭菜,自己还要买菜、做饭,这之前的备课全都是头天晚上在家进行。双休日也常常被全乡统一的新课改培训、教研活动占用。”这种超负荷的工作状况,不仅严重影响了教师的身心健康,还严重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
2.教师收入水平低,工作、生活条件艰辛
现在,赣州市乡村学校教师的工资收入全部是由县级财政拨付的职称工资和绩效工资,除此之外无任何补贴收入。笔者调查发现,赣州市乡村学校高级职称(小学特高级教师)教师的月收入一般为2500-2800元,但小学特高级教师在乡村学校比例不到1%,中级职称教师的月收入为2000-2500元,中级职称以下的教师月收入水平大都在2000元以下,代课教师的月收入为400~700元。教师工资收入水平低,是造成乡村教师队伍不稳定,乡村学校难以吸引优秀人才的重要原因。
乡村教师的工作、生活条件十分艰辛,无论是办公条件,还是生活条件,都很难与城市教师相比。以住房为例,不少地方乡村教师住房仍然存在政策盲点,国家现行住房改革政策未能惠及乡村教师;多数乡村教师既无建房的宅基地,又不能享受城镇职工经济适用房或廉租房等房改优惠政策;绝大部分乡村学校无力建设教师“周转房”,给青年教师及寄宿制学校教师的工作生活带来极大困难。
由于乡村教师不能像城里教师那样,享受优厚的医疗保险和住房公积金等福利,为应付子女就学、婚娶、建房、住院治病之类的支出,薄薪的教师常常是节衣缩食。调查显示,教师在寒暑假及“五一”、“十一”长假及双休日的闲暇生活,选择的结果依次是:在家里干活、看电视、完成教学任务、学习,几乎没有人选择到外地旅游休假。
乡村教师艰苦的工作和生活条件,是造成当前乡村学校教师“留不住、进不去”的根本原因。
3.教师专业发展水平不高,滋养教师专业发展的教学研究文化的缺失
在乡镇初中,教师年龄结构断层现象比较普遍。他们大多数是近些年从学校毕业的年轻教师,还有部分临近退休的老教师,在教师年龄上呈两极分化;在乡村小学,教师年龄结构严重老化。我们随机抽取赣州市8县(市)16所乡镇初中和16所乡村小学,其中初中教师1443人,教师平均年龄为34.79岁,30岁以下的占41.75%,50岁以上的占4.75%;乡村小学教师379人,教师平均年龄为45.35岁,25岁以下的占15.6%,45岁以上的占57.8%。以县(市)为个案看,某县乡镇初中教师986人,其中30岁以下的初中教师518人,占初中教师总数的52.5%,50岁以上的85人,占初中教师总数的8.6%;乡村小学教师1850人,30岁以下的年轻教师519人,占总教师的28.1%;50岁以上的767人,占总教师的41.5%。显然,点与面的随机抽查得出的结论基本相似。
由于年龄老化、知识结构欠缺等原因,乡村学校教师专业水平普遍不高,面对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他们常常“想为、愿为,却难为”。以某乡为例,该乡共有小学教师166人;其中专科以上的教师仅占12.7%,中专(含中师)以上的占73.3%,其他的占14%,而且还包括相当一部分未受过系统专业培训的非师范专业教师,村级以下学校几乎100%为民办教师转正的老教师和代课教师。一位乡中心小学校长说,2010年暑期举行了全乡教师新课改知识考试,题目都是一些小学教师必备的简单的学科知识和新课标知识,全乡122名教师参加考试,只有51名教师及格,平均分才50多分。
教学研究文化缺失是乡村教育发展的潜在危机。笔者调查,在乡村偏远山区学校已婚教师中,夫妻俩只有一人有固定收入的家庭占90%多。由于当地生活水平低,家教无市场,他们大多是过着下田务农,上岸教课的“半教半农”的“两栖”生活。在乡镇初中,还有不少教师是“半教半商”。从笔者调查的情况看,约占20%的教师在乡镇所在地盖了房子,配偶在家经商,教师本人则过着上课教书,放学经商的生活;一些年轻教师则认为自己的文化功底较为深厚,教学比新教师强,也不比老教师差,因而过着“半教半玩”的生活,把备课、钻研教材、把握课标、学习新课程等教学研究抛之脑后,有空就在牌场、赌场上“切磋”;有的教师则过着“半学半教”的生活,他们主要是青年教师,不满足于现状,积极上进,随时为上位外流做准备。
4.乡村教师的职业认同感不高。教师心理、生理健康问题突出
乡村教师的职业认同感普遍不高。笔者在就“假如有一次再选择职业的机会”对教师进行问卷调查时,发现选择“再选当中小学教师”的只占4.1%,选择“坚决不选当中小学教师”的占12.5%,选择“不当乡村中小学教师,大学教师可以”的占75%。在关于“您对从事教师这一职业看法”的教师问卷调查中,选择“很好,很喜欢”的占57.5%,选择“好职业,但不喜欢”的占到10%,选择“不喜欢,但没办法”的占32.5%。通过调查,折射出了乡村学校教师的尴尬境地。究其原因,教师们认为,在价值多元化的社会,天平向财富倾斜,经济地位决定了社会地位。在乡村,知识水平比教师低的外出打工人员的工资收入大多都超过教师。经济收入的相对低迷,影响了他们的职业认同感。
由于承担了超负荷的教育教学任务,乡村教师的职业倦怠情绪普遍很强,部分教师甚至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健康问题。2010年某乡小学教师体检结果显示,有19位教师患神经衰弱、结石或肝、肺等方面的疾病,患病率达11%;有5位因病长期休养的教师平均年龄不足50岁。某镇辖区内有15所村完小及3所初小点,有专用教师135人,其中有4位教师长期患病无法坚持正常工作,而短期病假的比例则约占20%,大多数教师感言“常常身心疲惫不堪”、“希望早日退休”。
5.乡村学校教师上位外流严重,面临后继无师的困境
社会用人市场的开放性及外地、其他行业优越的物质生活和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的吸引,使乡村学校很难留住优秀教师。调查表明,目前赣州市乡村学校大多数中青年骨干教师都有“跳槽”的想法。近年来,乡村教师以考公务员、考研脱离乡村成为新趋势。某乡镇初中现有教师24名,2007~2010年,通过考研、考公务员、外出打工、改行的教师达10人,教师流失率达29.4%。某县近3年通过考研、考公务员等外流的中小学教师达300余人,流失的教师大部分是中青年骨干教师或具发展潜能的青年教师。骨干教师大量外流对乡村学校可持续发展造成了相当大的冲击。
由于乡村学校的工作、生活条件普遍较差,教师生存境况不佳,导致乡村学校不仅“留不住”教师,而且选派的教师很难“下得去”。如2011年某县特岗教师上岗后自愿放弃的达66人,占特岗招聘计划的25%。调查表明,其他各县的情况与该县颇为相似。
二、乡村学校教师危机化解策略
1.加大乡村学校的经费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逐步改善乡村教师生存环境和条件
政府要充分认识到乡村教育对于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性。建立乡村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综合考虑各地区和学校的实际,倾斜投入政策,因校制宜地加大乡村学校经费的投入,增添乡村学校教学仪器设备,着力改善乡村学校的办学条件和教师的生存环境,不断提高乡村教师工作的满意度和幸福感。首先,要明确责任,强化监督,确保政策和经费到位。我国现行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是“以县为主”,在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地区,落实教育经费的县级政府常常表现为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从长远来看,中央和省级财政应加大对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地区的乡村教育的转移支付力度,逐步调整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的比例,即由县级统筹为主逐步转向省和中央为主。地方政府在制定各项教育政策和制度时,一定要对乡村教师的待遇予以足够重视,以政府行为来切实保证乡村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其次,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加大政策倾斜力度,在待遇方面对长期工作在乡村的教师实行政策倾斜,设立山区教师、复式班教师特殊补贴,不断提高乡村教师职业认同感和满意度。如果乡村学校的办学经费有了保障,教师的生活环境和工作条件改善了,待遇与贡献相符,教师就能安心乡村教育,乡村学校教师上位外流的现象就能有效解决。
2.改革教师人事制度,创新乡村教师培养模式。优化乡村教师队伍结构
在确定教师编制标准时,一定要充分考虑乡村校点过多、办学规模小等特点,科学配置乡村学校教师编制,并根据乡村学校的需要安排一定的附加编制,减轻教师的工作压力。我们可以面向社会,以公开竞聘的方式吸引优秀教师,给乡村学校补充“新鲜血液”。同时,还可开展乡村学校教师“定向”、“订单”培养。乡村的文化、生活和环境与城镇有所区别,乡村学校教师的工作、生活条件在短期内难于达到城镇水平,要吸引城镇教师扎根于乡村学校不够现实;城镇教师支教活动、送教下乡、城乡交流等也只能化解乡村教师一时的危机。从乡村本地选拔优秀高中毕业生到师范院校“定向”、“订单”培养,毕业后返回家乡学校当教师,是有效化解乡村学校教师“只出难进”现象的有效途径。落实“退养”制度,把年老、不能胜任本职工作的教师替换下来,改善乡村学校教师老龄化状况。
3.建立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水平“造血”机制,帮助乡村教师提高专业能力和水平
实施乡村教师五年一轮的培训计划。笔者调研表明,乡村教师尤其是村小、校点教师,他们绝大多数从未参加过市级以上的学习和培训,年年教学靠的是几十年以前的知识结构和几十年来的实践经验。这样,不仅难以有好的教学效果,而且极易产生职业倦怠。因此,要实施乡村教师五年一轮的培训计划,确保每一位乡村教师执教5年后有集中学习培训10天以上的机会。建立乡村学校校本研修支持机构,进一步完善县教研机构及片区、乡镇教研组织和学校教导处、教科室、教研组、全体教师共同组成的“横到边、竖到底”的立体研训网络。成立以片为单位的乡村学校教学研究辅导站,开展片区教研活动。通过建立健全教研制度,不断盘活乡村教研资源,营造积极有效的乡村教研文化。建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输血”机制,加强乡村教师的专业引领。建立健全研训部门,通过组建教学能手、骨干教师“导师团”,开展乡村学校对口教学帮扶制度。组织专家和城区学校的“名师”成立“讲师团”,有计划、有步骤地送教上门。通过城乡学校共构教师发展共同体,引领乡村教师专业发展。通过这几个方面的努力,不断提高乡村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水平。
4.加速城乡教育一体化进程,完善乡村教师社会保障政策
近年来,随着政府对乡村教育的重视,乡村教师的经济社会地位比以前有所提高,社会保障状况也有明显改善。但从笔者调研的情况看,乡村教师仍然没能够享受到与城市教师同等的社会保障待遇。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加速城乡教育一体化进程,完善乡村教师医疗、住房、养老等社会保障体系;积极建设乡村教师周转房,破解乡村教师住房难题,解除乡村教师工作和生活上的后顾之忧;建立乡村教师5年一轮的赴教育发达地区乡村学校学习考察制度。有见识才能长知识、长思想、长智慧。乡村教师通过外出学习考察不仅能开阔视野,学到先进的教育教学经验,提高教育教学能力,而且还可以有效缓解其职业倦怠。
5.改革乡村教育评价机制,缓解乡村教师过重心理压力
针对由于不当的教育评价给乡村教师带来过重的心理压力问题,教育行政部门要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乡村教育评价方式,以缓解乡村教师过重的心理压力。首先,要因地因校制宜,实施教育分类评价。乡镇中心校、村完小、初小、校点办学的条件迥然不同,其评价标准不能“一刀切”,实施差异性评价能进一步激励和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质量评价上,要改变只看学生考试分数的惯用做法为注重学生德、智、体、美的多元化发展;变终结性评价为终结性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注重过程性评价,把学生个性的激发、能力的升华、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可持续发展作为主要评价指标。其次,要给教师创设“安全自由”的心理空间。教育教学是艰辛的创造性劳动,如果教师没有一个“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环境,不仅不利于教师的身心健康,还不利于教师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想法,更谈不上主动地去寻找新的解决问题的教育方法,久而久之,他们就容易随波逐流,或消极怠工,从而产生职业倦怠。
6.创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增强乡村教师的幸福感
我们要广泛普及科教兴国、依法治教方面的知识,积极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宣传乡村优秀教师的先进模范事迹;动员国家机关、部队、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通过各种方式支持乡村教育发展;大力倡导尊师重教的风尚,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乡村教育的良好气氛,不断增强乡村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和幸福感。
作者单位分别系江西省赣州市教科所,江西省兴国县教研室
(责任编辑 罗登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