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民生”为坐标 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2012-04-29 00:00:00杨路云
基础教育参考 2012年14期

近年来,宁夏中卫市以“民生”为坐标定位教育发展新思路,着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让所有的孩子都能上得起学,都能上好学,以教育均衡促进教育公平,使教育真正成为推动该市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创新发展、跨越发展的“民心工程”和“德政工程”。近日,本刊记者就此采访了该市教育局局长王自强。

记者:近年来,中卫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取得了优秀的成绩,受到了社会的关注。请您首先跟我们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

王自强:我市现有各级各类公办学校497所,其中义务教育学校438所,在校学生184434人,有中小学教师10093人。近年来,我市教育在各级党政组织及教育主管部门的坚强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得到了长足发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也取得了突出成效。

一是教育投入得以保障。近年来,我市在确保教育拨款“三个增长”的基础上,在生均公用经费、生均教育经费支付中,对人数较少、经费运转困难的农村学校进行重点倾斜,确保各级各类学校特别是农村中小学的正常运转。二是教师配备逐步均衡。我们建立了有效的农村教师补充机制,坚持每年将新招聘的教师大部分分配到农村学校工作,切实解决农村教师数量不足、年龄老化和学科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为农村教育输入新鲜血液,使师资配置进一步均衡。三是办学条件逐步改善。我们积极争取和投入各类资金,大力实施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农村薄弱学校改造工程、生态移民工程和农村学校信息化建设工程,新建、改扩建一大批农村学校,有效改善了农村学校的基础设施。同时,我们还为农村学校配备了电教及音、体、美器材和理、化、生实验器材等设施设备,使农村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教育教学质量得以大幅度提升。四是布局结构日趋合理。我们坚持“整体规划、统筹安排、分层推进、注重实效”的原则,不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把调整学校布局、改造薄弱学校、消除学校危房有机结合起来,实行捆绑式推进,大大提高了学校的办学水平。五是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升。我们出台了《中卫市优质学校托管农村薄弱学校的办法》,建立优质初中、小学对农村薄弱初中、小学实行委托管理机制,实现了托管双方学校一体化管理与捆绑式考核。我们通过输出教育管理,实行连锁办学,盘活学校存量资产,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充分发挥优质学校的教育教学优势和品牌效应,进一步优化了教育资源的配置和利用,加快了改造农村薄弱学校的步伐。

记者:中卫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在取得成绩的同时,还存在哪些问题和困难呢?

王自强:我市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受历史、人文、地域和经济社会发展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在区域间、城乡间、校际间仍存在着较大差距。这主要是农村学校和山区学校的办学条件、师资水平、信息化教育等方面都滞后于市区学校。一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优质教育资源仍不能完全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二是教学改革还需不断深入,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三是初中阶段控辍保学任务依然艰巨,需要做好长期攻坚的准备;四是学校信息化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升;五是教师队伍建设还有待进一步加强,教师总量不足和结构性短缺的问题依然存在。

记者:鉴于以上不利因素,对促进中卫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您有何思考呢?

王自强:要以政府行为为保障,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不动摇。教育优先发展是党和国家提出并长期坚持的一项重大方针。政府要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优先发展教育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基本要求,把教育事业作为推进全市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创新发展、跨越发展的最大民生事业来抓,保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的开发需要,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要以加大投入为支撑,切实提高义务教育学校经费保障能力。一是不断完善以政府为主的教育经费投入机制,进一步健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障机制,确保对教育拨款的“三个增长”,深人实施义务教育“三免一补”政策。二是充分调动全社会关心支持教育的积极性,不断扩大社会资源对教育的投入,努力实现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例4%的目标,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经费保障。三是加强对教育经费的统筹管理,重点向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倾斜,在项目建设、设施配备上优先满足农村薄弱学校,特别是对规模小、条件差的农村偏远学校要增加经费投入,切实缩小义务教育学校城乡差距、校际差距和区域差距。

要以素质的提升为关键,切实加大农村学校师资配备、培训力度。一是建立完善的教师补充机制。按照国家规定的生师比,为学校配备教师,坚持每年将新招聘的教师大部分分配到农村学校工作,为农村教育输入新鲜血液,逐步加强农村薄弱学校师资力量,切实解决农村教师数量不足和年龄老化的问题。二是加大培训力度。将农村教师培训经费列入预算,确保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每年能有计划地开展教师培训,有针对性地采取集中研修、外派学习等组织农村教师开展业务培训和在职学历补偿教育。三是丰富活动载体,强化师德修养,提升业务能力。以“师德师风建设年”、“树师德新风,促质量提升”和“两考一评”等活动为抓手,切实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四是稳定农村教师队伍。通过发放农村教师津贴或交通补贴、建设农村教师周转用房等方式,提高农村教师的生活待遇,在职称评聘、骨干教师培养等方面对农村教师给予适度倾斜。

要以项目工程为带动,持续改善薄弱学校办学条件。一是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认真抓好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生态移民工程等各类教育建设项目,切实改善办学条件,不断促进义务教育学校在基础设施建设上的均衡。二是加大薄弱学校教学仪器设施配备力度,促进义务教育学校在教学设施设备上的均衡。三是加大薄弱学校信息化建设力度。积极争取国家“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建设项目”,确保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覆盖率达到100%,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四是落实好营养改善计划。深入做好山区学校营养早餐和免费午餐工程,切实把这项惠民工程办好、办实,进一步提升教育普惠度,促进义务教育学校在办学条件上不断趋于均衡。

要以深化改革为动力,加快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的资源整合。全面实施城乡义务教育学校托管联动发展模式,进一步发挥和扩大我市“优质学校委托管理农村薄弱学校”工作经验,推进和落实一校N区的托管模式,充分发挥城市优质学校的团队优势和品牌效应,着力提高农村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

要以强化管理为基础,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一是强化学校管理,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标准,落实教学常规,提高过程管理的科学性、有效性。二是坚持教研工作重心下移,通过小专题教研活动和骨干教师送教下乡、结对帮扶等活动,促进教师间、学校间、区域间的教育教学交流,达到资源共享、共同提高。三是注重发现和培养各级各类骨干教师,充分利用各级骨干教师在班级管理、课堂教学、教育科研等方面的优势,带动学校整体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四是遵循认知规律,提高教学效果,向课堂要质量,把教学方法的改革和教学设备的利用作为提高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以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整体、全面提升,进而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

(责任编辑 罗登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