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衰亡

2012-04-29 00:00:00陆南泉
世界知识 2012年4期

1991年底苏联发生剧变以来,我国对苏联剧变原因的研究日益深入,出版了不少论著。但随着研究的深化人们发现,对勃列日涅夫时期与苏联兴亡关系的研究,远不像对斯大林、赫鲁晓夫与戈尔巴乔夫时期研究那么重视和深入,似乎这个时期与苏联社会主义兴亡的关系不很密切。形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两个:

首先,长期以来,勃列日涅夫时期给人们的表象是稳定。一些人认为,勃列日涅夫时期的改革是苏联历史上最为稳妥的改革。但是人们没有看到,这种稳定在勃列日涅夫执政的相当一个时期里意味着停滞。勃列日涅夫提出的“稳定”,实际上是静止不动。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人们也就忽略了这种稳定所掩盖的在当时苏联社会正在日益发展着的种种矛盾。从而,人们在研究苏联社会主义兴亡问题时,忽略了这一时期的重要性。之所以产生这种稳定的表象,与勃列日涅夫执政18年在苏联国内并没有发生历史性的重大事件有关,这个时期像一部平淡的历史剧,形不成高潮,不像斯大林时期那样,重大事件一个接一个,高潮迭起:从战时共产主义过渡到“新经济政策”、超高速工业化、农业全盘集体化、伴随党内激烈的斗争而来的大清洗……一直到高度集权的斯大林体制模式的形成与发展,无不一一成为研究苏联社会主义兴亡的重要问题。也没有像赫鲁晓夫执政时期,在苏共20大做了震撼世界的反斯大林个人崇拜的秘密报告,进行过1957年的工业与建筑业大改组,展开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大讨论,赫鲁晓夫也是苏联历史上第一个改革者,还提出了“超美”口号和埋葬资本主义的豪言壮语……至于戈尔巴乔夫时期,由于苏联的剧变发生在他执政的年代,也就很自然地引起了极大的关注,他提出的改革新思维,“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全人类的价值高于一切……人类的生存高于一切”等观点,都成为学术界研究苏联社会主义兴亡问题的热点与争论的热门话题。

其次,1991年底苏联剧变后,人们研究的重点自然放在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为什么亡了,要着力探索亡的深层原因。但在某个时期某些人更多看到的是,勃列日涅夫是兴盛的标志,这主要指的是:从上世纪60年代下半期苏联经济保持了较快的发展速度,到70年代初,苏联战略核武器达到与美国持平的水平,苏联已成为一个能与美国平起平坐的超级大国,与美国争霸,真是不可一世。从经济实力来看,已跃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所以,在有些人看来,勃列日涅夫执政的年代是“苏联综合国力最强大的鼎盛时期”。既然是“最强大的鼎盛时期”,那么在研究苏联衰亡问题时就容易忽略这个时期。也正是由于这个因素,在苏联剧变后,当作为苏联继承国的俄罗斯国际地位大大下降的时候,有着大国情结与强烈民族主义情感的俄罗斯人,对在苏联历史上建立强国地位起过重要作用的领袖总有着怀念之情,这就是为什么勃列日涅夫在当今俄罗斯人中间保持较好声誉的原因。据2006年俄罗斯权威民意调查机构列瓦达中心的民意调查显示,一半人认为勃列日涅夫在苏联历史上是个正面的角色。但是,在学术界,特别是在历史学家看来,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是苏联最后走向垮台的罪魁祸首。面对这种巨大的反差,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认识到,必须对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进行深入研究,分析这一时期稳定背后的真相,为稳定付出了什么代价,这种稳定是怎样一步一步转向停滞,最后成为走近衰亡的一个重要历史时期的。对以上这些问题的研究并总结其教训,不仅对正在努力重新崛起与实现现代化的俄罗斯来说具有现实意义,对正在深化改革的中国来说也是值得十分关注的。

本书除前言外,有以下五个部分内容:一、勃列日涅夫上台的背景;二、调整与探索改革;三、经济改革停滞不前;四、政治体制全面倒退;五、值得思考的几个重要问题。该书特别强调,由于勃列日涅夫执政18年期间不仅不进行改革反而出现倒退,一味强调稳定,其结果是导致社会经济的全面停滞。我们要特别警惕这种以政治体制改革停滞乃至倒退来换取社会短暂的与积聚大量矛盾与问题的稳定,因为这最后为苏联衰亡创造了条件。这个惨痛的教训值得总结与吸取。(本文为该书前言,略有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