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刊概要

2012-04-29 00:00:00
世界知识 2012年4期

德国外交政策面临的问题

Ulrich Speck

自上世纪90年代两德统一之后,德国外交政策走上了“正常化”道路,外交宗旨回归“民主国家根本”,即促进并维护和平、自由与繁荣,但对如何实现上述目标,德国面临难题。首先,国际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美国战略重心移向亚太,新兴力量不断崛起,债务危机一时难解,如何确保德国自身经济居于前列并提升政治地位十分困难。其次,德国对外交往过程中缺乏明确的战略目标。在面临诸如争夺国际话语权、海外派兵、协调俄美欧利益等问题时往往无所适从,外交政策缺乏连贯性,既希望全面参与国际事务,又无力发挥决定性影响,浪费外交资源的同时,也一定程度上损害了自身利益。再次,过去几年德国国力增长明显,肩负维护地区繁荣、推进欧洲一体化的政治重任,如何以长远眼光、大局视角观察世界局势是其迫切需要思考的问题。

(李超)

如果奥巴马输了会怎样

Jonathan Bernstein

如果共和党在2012年大选中获胜,美国很可能走向另一个方向。历史表明,无论是金里奇还是罗姆尼入主白宫,他们都将力图使其最初持有的政见付诸实践。共和党获胜将进一步提升茶党的地位,茶党中几位有号召力的人物将主导美国政府和国会的议事日程,并在关键时刻使用否决权。国会将加速通过一系列共和党长期呼吁的法案,这其中必然包括对奥巴马医改法案进行重审。在对外政策上,共和党长期的原则是“寻找敌人、减少友邦”,新总统将更倾向于运用单边主义解决朝核、伊核等问题,及以更强硬的方式对抗中国这个“冷战对手”。在财政政策上,共和党名为“小政府”,实则“花大钱”,好了伤疤忘了疼的他们将逐渐废除各项财政和金融纪律。美国的未来将是守旧而灰暗的。

(李峥)

罗姆尼的优劣势

罗姆尼在共和党总统提名战中遥遥领先,如无意外,他将与奥巴马一决高下。其竞选优势有三:第一,淡化党派偏见。当州长时,他成功说服民主党占优势的州议会通过其推出的医改法案。第二,从商经验丰富。在经商的25年中,他成功地使公司大幅盈利且更有效率,而该经历是奥巴马不具备的。第三,处事稳妥。很难想象其在竞选中出昏招,绯闻更是和他不沾边。与此同时,其竞选不利因素也很多:首先,他的实用主义使选民无从得知其真实立场。保守的共和党人不相信其对同性恋和堕胎的立场,而其移民政策也模糊不清。其次,最富候选人身份。他的财富使选民联想到特权。再次,缺乏魅力。罗姆尼外表木讷,不像奥巴马那样善于演说。最后,摩门教徒身份。三分之一的美国人否认摩门教属于基督教。尽管如此,罗姆尼作为中右翼的代表,还是提供了一个除奥巴马之外的选择。 (王博文)

“无极”时代到来

Richard N. Haass (美国外交关系委员会主席)

不同于单极、两极或是多极格局,21世纪的国际关系将呈现“无极”的特点,世界将由几十个大大小小的国家或国际行为体共同主宰,它们在经济、政治、军事、文化领域各有所长、无法相互取代,权力将逐渐由上而下扩散。当前世界向无极时代发展主要受四种因素驱动:一是新兴经济体群体性崛起,已显现出越来越强大的力量,而发达国家则面临着一系列财政困境,影响力逐渐下降。二是对石油的巨大需求导致发达国家财富向少数产油国移动。三是由于科技创新,信息流通渠道更加顺畅,个人之间、团体之间可以直接进行沟通,国家对社会的掌控能力下降。四是随着全球化的进一步深入,一些非国家行为体(如恐怖组织、传媒集团、非政府组织)已经成为影响国际关系的重要变量。美国需要因势利导,积极调整政策,迎接新时代的到来。(董春岭)

漫长的“春天”

【俄】《侧面》

2011年12月12日

阿拉伯国家的不稳定似乎将持续更长的时间。历史的发展是具有跳跃性的,阿拉伯世界的暂时平静和相对稳定都被战争和动荡局势所取代。其中2011年最令人惊讶的就是所谓的“阿拉伯之春”——中东北非地区的一系列革命和社会变革。其结果就是许多看似不可动摇的政权分崩离析。按照自然规律,春去秋来,而“阿拉伯之春”却似乎与此相违背,长久地延续下去。俄罗斯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的维塔利·纳乌姆金也持这种观点,他认为“阿拉伯之春”仍将长久地持续下去。在他看来,虽然埃及和叙利亚的局势持续混乱,且并没有好转的迹象,但目前来说做预测仍十分困难。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距离当前动荡局势的结束还较为遥远。在这场变革中,美国的作用十分重要,但舆论和学者不应将其夸大,应当认识到埃及和其他国家的动荡对美国也并无多大好处。同时,不应忽视的一点是:宗教势力被加强了,从阿尔及利亚到埃及,伊斯兰教正在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并对今后政局走势施加着影响。

(叶天乐)

非洲与印度的

“天作之合”

Valerie Noury

【英】《非洲商务》

2012年1月

目前,印度已成为非洲继欧盟、中国和美国之后的第四大贸易伙伴。一方面,非洲不断增长的商业潜力为印度进入非洲提供了难得机遇。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及麦肯锡咨询公司的数据,2011年非洲经济增长率为5.5%,到2020年非洲大陆的国内生产总值将超过26亿美元。近年来,除在能源领域,印非贸易在运输设施、服务、医疗卫生和农业等领域的合作也呈现良好态势且有望持续扩大。据印度贸易部部长阿南德·夏尔玛称,2010年至2011年印非贸易总额为450亿美元,而到2015年这一数字将增长至750亿美元。1990年至2009年间,印度从非洲的进口总额从5.875亿美元增加到188亿美元;同一时期,出口总额则由4.368亿美元增加到135亿美元。另一方面,印度积极为印非贸易创造良好条件。印度于2008年对48个最不发达国家实施“免关税优惠安排”,其中33个为非洲国家。此外,中国对非贸易的主体主要为从事采掘与基础设施建设的大型国有企业,与之不同的是,印度对非贸易则由中小型私人企业、印度进出口银行及印度工业联合会主导。(杨之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