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耀祖,行伍出身,早年参加国民革命,后加入民国外交家行列。1934年任驻土耳其公使,劝说该国远离法西斯阵营。1938年奉派为赴苏联特使,积极争取苏联对中国的经济及军事援助,为中国抗日战争做出了特殊贡献。
接管九江英租界的核心人物
贺耀祖,字贵严,湖南宁乡人。1889年出生于贺石桥一个殷实家庭。六岁在贺氏私塾接受启蒙教育。12岁进玉潭书院读书。1905年,考入湖南陆军小学第一期。1909年,进入武昌陆军第三中学,同年底,因成绩优异被清政府公派日本留学,入日本振武学校。期间,加入同盟会,曾回国参加辛亥革命。1912年,在黄兴资助下,再度赴日本留学,入陆军士官学校辎重科。
1916年,贺耀祖毕业回国,在湘军任职,参加过孙中山领导的讨袁护法战争。出色的军事才能使他连连晋升,先后任湘军暂编第一师团长、旅长、师长。1926年,他投靠国民政府,任国民革命军独立第二师师长,率部北伐,担任九江防务。
当时,中国国内派系相争、连年战乱,西方列强势力更是为所欲为,中国百姓民不聊生。各方派系为争取西方势力支持,对列强暴行敢怒不敢言。北伐军光复九江、贺耀祖接任九江防务后,对列强势力毫不示弱。英帝国主义者在九江逞凶,激起中国老百姓强烈抗议。九江的英商“太古”、“怡和”等公司的码头工人,举行罢工,要求增加工资,贺耀祖派人前往调解。然而,英国水兵竟横加干涉,以大棒殴打纠察队员并致其身受重伤,停泊在江中的英舰借口保护租界,向北岸开炮示威,并派水兵登陆。贺耀祖当即指挥独立一团赴江岸弹压,数万工人群众当日冲进九江英租界,迫使英国水兵退回军舰。贺耀祖对英帝国主义的暴行十分愤慨,要求英国领事馆撤退水兵,由北伐军进驻租界维持治安。在与英国领事馆交涉的同时,贺耀祖电请国民政府同英国政府商议收回九江租界,并鼓励中国民众向英领事提出抗议,组织成立了“九江市民对英外交行动委员会”,处理租界事务。在贺耀祖的组织、交涉下,英租界巡捕和英轮资方人员退出租界,贺耀祖率部接管了九江英租界,随即武汉国民政府又设立了“九江英租界管理委员会”,收回了九江英租界。此次事件给飞扬跋扈的西方列强势力一次严重警告,也为贺耀祖后来涉足外交奠定了基础。
再涉“济南惨案”外交纠纷
随后,贺耀祖先后任国民革命军九江右军第三纵队司令、第四十军军长、南京卫戍司令等职。1928年春,南京国民政府再度北伐。贺耀祖任第一集团军第三军团总指挥,加入进攻山东的战斗行列,并成为“济南惨案”(亦称“五三惨案”)中日外交纠纷的关键人物。
1928年3月,北伐军节节胜利,奉系军阀张宗昌败走济南,贺耀祖率部驻扎济南附近。当时,日军以保护侨民为名,派军进驻济南、青岛及胶济铁路沿线,旨在阻挠革命军北伐。5月3日,日军无故射杀一名经过日军警戒区的贺耀祖部下士兵,同时,又向贺耀祖率领的国民北伐军第四十军第三师第七团的两个营发起攻击。面对日军的恶意挑衅,贺耀祖指挥第三师,会同方振武率第九十二师和第九十三师奋起反击,迫使日军很快呈退缩状态。北伐军在济南周围约有数万人,完全可以平定日军的野蛮袭击,但蒋介石担心引起更大的外交冲突,命令各部退让。而日军却是连日以飞机、大炮轰击北伐军,致使各部损失极大,史称“济南惨案”。
在“济南惨案”的中日交涉中,日本蛮横地提出,中国必须将抵抗日军的贺耀祖、方振武、陈调元三军团在日军面前解除武装,将贺耀祖等抗日军官处以严刑,蒋介石不顾国人反对,以撤贺耀祖军职等退让措施暂时结案。
出任中国驻土耳其公使
1934年4月4日,国民政府驻瑞士公使胡世泽和土耳其政府外交部长罗世铎在安卡拉签署《中国土耳其友好条约》。8月17日,中土互换批准书,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11月16日,国民政府任命贺耀祖为首任驻土耳其公使。
贺耀祖在任公使期间,恰逢法西斯势力在欧洲甚嚣尘上之时,地处重要战略位置的土耳其成为法西斯势力争取的目标。德国、意大利竭力促使土耳其加入他们的轴心国阵营,而英、美对法西斯势力的绥靖态度使土耳其举棋不定。贺耀祖经常考察欧美各国,对欧洲法西斯集团愈益明显的战争意图甚为担忧。他通过照会、使团会议等各种外交途径,极力劝说土耳其当局远离法西斯集团。这些外交努力为后来督促土耳其政府保持战时中立、放弃对德国物资供应计划,发挥了一定作用。同时,贺耀祖也将这些国际动态及时反馈给国民政府,使中国政府准确了解世界局势的发展趋向。1936年8月,贺耀祖结束土耳其公使任期,绕道美国回国。
担当争取苏援的特使
1937年4月,贺耀祖被任命为兰州行辕主任,代理甘肃省政府主席,11月,兼任甘肃省防空司令部司令。由于兰州是中苏运输交通线的枢纽,承担着苏联援华物资中转的重要任务。贺耀祖由此而与苏联政府发生并建立了重要的联系。1938年2月2日,贺耀祖加上将衔,8月,任军事委员会办公厅主任兼调查统计局局长,经常与苏方就抗日情报交换发生联系。鉴于此种关系,1939年底,贺耀祖被任命为国民政府特使出使苏联,寻求苏联进一步军事援助。
其时,中苏关系却因12月7日国际联盟开除苏联提案表决中中国弃权而发生困难,苏联对中国在国联大会上未能站在苏联一边而强烈不满。贺耀祖与国防人民委员伏罗希洛夫的会见被两次改期。在与伏罗希洛夫和外交人民委员莫洛托夫的会见中,贺耀祖提出约1.3亿美元的军援计划,遭到苏方冷遇。苏方表示,今后苏联援华的程度将取决于中国对苏联的态度。1940年,苏联对华援助大为减少,直到年底时状况才有所改变。作为赴苏联的中国特使,贺耀祖虽然积极努力,却未能改变苏联对华援助下降的趋势。是年秋,贺耀祖从苏联回国,任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侍从室主任兼国民政府行政院经济委员会秘书长、总动员会议常委兼秘书长。
战后政治立场转变
作为一个革命军人,保家卫国的使命一直萦绕在贺耀祖的心里。基于一致对外的抗日理念,贺耀祖对中共的抗日活动寄予同情,曾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在兰州任职期间,他释放了多名关押在兰州的红四方面军战士和政治犯,并电请蒋介石释放扣留在西安的红军战士。1938年2月,贺耀祖出任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办公厅上将主任,指示有关人员多方营救被关押的进步青年,发给进步人士去延安的护照和路费,为中共地下组织活动提供便利。出任苏联特使后,在与苏联高层领导人的频繁接触中,亲身感受到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这些经历对其从忠于国民党到倾向共产党的政治立场转变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1942年11月,一架给延安运送药品的苏联飞机因没有得到放行许可命令,停靠在兰州机场。苏联驻华大使打电话找贺耀祖帮忙,贺耀祖没有报告蒋介石,便以侍从室主任身份电令国民党兰州航空站放行。蒋介石闻讯大为恼火,将贺耀祖调任重庆。在重庆期间,他受到夫人倪斐君的直接影响,对中共的政治理念有了深刻认识。内战爆发后,贺耀祖愤而辞去重庆市长职务。1947年,开始参与反内战反独裁的爱国民主运动。1949年8月13日,贺耀祖在香港与龙云、刘斐等人联合发布起义通电。解放后,先后任中南军政委员会委员兼交通部长、中南行政委员会参事室主任、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曾当选为第二、三、四届民革中央常委。1961年7月病逝于北京,享年73岁。